新闻中心

古城别有“洞”天

2022-08-03 08:28

来源:

在绍兴古城9.09平方公里的地下,有一个交织成网、深邃的“三山”(府山、塔山、蕺山)防空洞,总长约24公里,面积约6.4万平方米。这个建成于1971年底的人防工程体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了。

不久前,塔山人防综合体项目奠基仪式在塔山人防工程内举行。作为古城保护的一部分,该地下工程将打造成“地下游步长廊”,开启绍兴别样的文旅融合。

蓝顶白廊的蕺山防空洞

今年盛夏,酷暑席卷绍兴,到防空洞里避暑纳凉,成为部分绍兴市民的选择。

蕺山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位于环城北路边上,古朴的大门,悬挂有“蕺山纳凉点”的牌子,颇为显眼。7月中旬,蕺山北口纳凉点开放(东口不开),满足市民的避暑纳凉需求。

7月初,有市民询问有关部门能否开放人防工程纳凉点。考虑到市民的避暑纳凉需求,市人防办对古城内原有7处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进行了充分梳理评估,在确保安全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决定开放“蕺山北口纳凉点”,“蕺山东口纳凉点”不开。

“原北海人防工程因阳明故里项目建设已被拆除,其余4处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因相关原因,目前不具备开放条件。府山北口人防工程因绍兴饭店扩建项目正在建设,无法正常进出,塔山人防工程、越王城人防工程和蕺山南口人防工程因工程改造需要,正进行安全检测评估,今年无法开放。”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说。

蕺山防空洞北入口。

走进蕺山纳凉点,瞬间一股凉气袭来,让人周身感觉凉爽。门口有位大爷在拉着二胡,袅袅音乐让人心情畅快。

记者从现场管理人员处了解到,这处纳凉点的开放时间为9点至17点,同时该纳凉点实行限流管控,最大纳凉人数为100人。“早上人相对多一点,下午人少一点。”现场管理人员说。

防空洞是为了防备敌人空袭,减少损害而挖掘的人民防空工程,多用于储备粮食、军需物资,或居民紧急避险所用。走进蕺山防空洞,有蓝色的顶、白色的长廊,干净整洁的路面,现场还配置有茶水点,供纳凉的市民游客取用,甬道里还布置有书圣故里的介绍和“记忆人防”的相关介绍。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纳凉点较以前,稍稍冷清了一点。往年,这里可以说是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不仅有许多健身设施,还设置有阅览室、舞蹈室等等,今年这些设施都没有看到。在纳凉点,人们三三两两坐着,记者看到一位大爷带着孙女在这里学习,询问得知是附

近的居民,自从这里开放之后,每天都会过来。此外,还有不少的外来务工者来此休息。

蕺山防空洞。

据介绍,自2003年以来,市人防办开放府山、塔山、蕺山等多处防空洞避暑纳凉点,防空洞里通水、通电、通手机信号、通免费WiFi网络,还有茶水、桌椅、书报等,截至2019年(2020年、2021年因疫情原因暂停开放),累计接待纳凉群众127.3万人次。

筚路蓝缕的“三山”防空洞

相较于纳凉点开放的数百米甬道,绍兴的整个地下坑道工程要庞大得多,它在地底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据市人防办有关人员介绍,绍兴“三山”(府山、塔山、蕺山)地下防空洞平均埋置深度约25米。工程总长度约24公里,总面积约6.4万平方米。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的口号指引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挖防空洞、防空壕活动。绍兴人防时代启幕于1969年。1969年10月,绍兴县人防委员会召开人防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工作,这次会议上,绍兴府山、塔山、蕺山三座山被认为是修建防空洞的天然的最佳场所。

建设人防工程的组织——“三山”防空洞人防工程建设组织也建立起来,下设工程组、后勤保障组、政工组,各组再下设连队。各连队的工作人员由城区范围内的各大中厂矿企事业单位按照5%的比例抽调组成。其中,蕺山防空洞由当时的绍兴钢铁厂、绍兴化肥厂、绍兴瓷厂等西北片的大厂负责,府山防空洞由漓渚铁矿负责,塔山防空洞由绍兴茶厂、绍兴电镀厂、长征塑料厂等负责。此外,还吸纳了15名舟山退伍军人分配到三座山,负责技术指导。轰轰烈烈的绍兴人防工程建设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施工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营业员,有的是纺织工人,多数没有握钢钎、抡大锤的经历,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有的人把大锤砸到了别人的手上、脚上,被砸中者鲜血直流,但大家不下火线,坚持完成任务。值得庆幸的是,在“三山”防空洞的建设过程中,各个施工队都把安全放在首位,没有发生人员死亡事故。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塔山东口防空洞,是“三山”防空洞中施工难度最大的。这一带保留着大量年代久远的民房,经不起爆炸的震动,炸药爆炸时飞出的碎石,还可能砸伤行人。为了解决难题,施工队把厚厚的麻袋铺上好几层,总厚度约十厘米,再铺到路边像脚手架一样搭好的铁架子上,以阻挡碎石飞溅。另外,打眼放炮时,探索“眼深药少”的爆破方法,用最小量的炸药争取最好的爆破效果。一米一米,大家小心翼翼地将防空洞掘向深处。到1971年底,“三山”防空洞的雏形基本形成,绍兴人防工程就此大体完成。

杨国英和田水根是当时参与防空洞工程建设的两位石匠,现年已经70多岁了。据他们回忆,防空洞建设的时候,有人负责挖土,石工负责加工石料。从采石场运来的石头大都形体巨大且不规整,石工们需要在石头上做好标记,然后用錾子敲出一个个小坑,将楔子放入坑中,用大锤敲打楔子,生生将石料分割开来,再一块块堆砌起来。石头堆砌的角度也要精心计算,才能让防空洞随着石头堆砌的角度伸展。

打造文旅融合的人防综合体

绍兴“三山”防空洞建成于1971年底。到了20世纪80年代,绍兴防空洞多用于储物,譬如黄酒、瓜果、粮食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塔山防空洞改建成影视厅、台球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2003年起,市人防办以“让洞于民”为总体目标,坚持每年7至9月向社会免费开放,将防空洞“变身”市民避暑纳凉点。

“神秘地带”正在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我小时候常常去防空洞玩耍,对于孩提时的我而言,这里神秘、幽深,如同一个宝藏一样。”家住越城区石家池沿的陈小华如今30多岁了,对于家门口的防空洞,他再熟悉不过。这是他儿时寻觅快乐的秘境。

老家绍兴,如今住在上海的李女士对于塔山防空洞也不陌生,能够准确地说出具体位置。“本来打算今年暑期回家的时候去走走,得知没有开放,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李女士说。

事实上,对于早期人防工程的活化利用,市人防办也一直在探索中。早些年,通过开展故事挖掘、工程改造、活动造势,全链条发力进行人防工程活化利用,在融入绍兴古城的保护利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年代特色与当代价值。以塔山防空洞为例,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实景课堂”,通过对人防精神的挖掘提炼,合理规划参观路线,开展人防宣教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7月15日是绍兴第四个“古城保护日”,借此契机,塔山人防综合体项目正式奠基。这是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对于地下文旅开发的积极探索。

据市人防办工作人员介绍,塔山人防综合体建设在2021年已被列为全省人民防空改革创新项目之一。项目依托塔山文化广场及周边地块项目,以建设人防教育体验馆和塔山早期坑道改造提升工程为重点,结合古城改造和保护利用,新建一批战时、平时功能复合的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约44000平方米,形成人防教育体验馆、地下人防工程、早期坑道活化利用改造和轨道交通兼顾人防工程等四大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打造一个战时防空与平时使用、地上与地下、历史与现代、教育体验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与地铁一号线鲁迅故里站互联互通,功能复合的人防综合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於泽锋 文/摄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