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诸暨市姚江镇的锦鲤养殖场,工作人员李寻欢花费4年时间,培育出一条世界十大名贵锦鲤品种“浅黄锦鲤”,引发了人们对鲤鱼以及鲤鱼背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征的关注。
在众多鱼类中,鲤鱼无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印记到当代传承,鲤鱼文化建立在悠久历史的基础之上,在互联网新时代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鲤鱼跃龙门
与大禹有关
鲤鱼文化的流行与中国鱼文化悠久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对鲤鱼崇拜的记载源于上古时期。在母系社会,那些精美的鲤鱼图案作为“图腾徽号”描绘于陶器上,以此祈祷人们多子多福、部落壮大。在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中,曾经发现许多描述“鱼祭”场景的鱼纹彩陶,证明鲤鱼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鲤鱼跃龙门”,证明了“鱼”在古人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而这个传说也与绍兴相关。汉代辛氏所著的《三秦记》中记载,相传上古时期,有一座大山挡住禹开凿河道的道路,禹带领部落群众开凿大山,开出一条形似大门的河道,后称之为“龙门”,以后每年黄河中的鲤鱼都会逆流而上,希望自己越过龙门幻化为龙。没有越过的鲤鱼则触碰石壁,并在额头留下一个黑色的圆斑,所以黄河鲤鱼的额头上都有一块黑斑。
“鱼跃龙门”在众多鱼类中选中鲤鱼作为传说的主人公,是中国鲤鱼文化的明证。古代科举考试与“鱼跃龙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些获得进士功名的人被称作“登龙门”,落第者则被称之为点额而返,李白也曾在《赠崔侍郎》中写道:“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春秋《养鱼经》
锦鲤入诗词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开始池塘养殖鲤鱼源于殷商时期,在《诗经》中就有周文王开辟池塘养殖鲤鱼的记录,证明我国是最早开始池塘养殖鲤鱼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所编著的《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池塘养殖鲤鱼经验的书籍,也是我国水产养殖史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养鱼经》详细记录了池塘的构造、养殖环境、轮捕、留养鱼种等养鲤经验,其科学意义对整个人类池塘养殖鲤鱼历史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目前,范蠡的《养鱼经》已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于世界各地。
“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锦鲤”一词首次出现在诗歌中,是在唐朝诗人陆龟蒙的诗作《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平上声》,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锦鲤”的记录。因此,我国是较早养殖观赏鲤鱼的国家,也是较早使用“锦鲤”名字的国家。
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古人通过诗歌记录并赋予鲤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寓意。《诗经·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窑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书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些都通过鱼或者鱼器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丰富民俗元素
承载吉祥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鲤鱼文化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在绍兴民间的窗花剪纸、建筑雕塑、针织刺绣、瓷器描绘中都能见到鲤鱼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年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生活向往。
在各地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常见一幅胖娃娃抱着可爱大鲤鱼的民俗图案,过去叫“得利图”,后来称作“年年有余”或“连年有余”。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民俗文化研究者王立导告诉记者:“鱼形图案因形象活泼、装饰性强,富有浓厚的乡土味,又以淳朴的美感,寄寓人生衣食有余的基本要求,引发人们对幸福的遐思和追求。”
在鱼形图案的类别中,鲤鱼的内容和形式尤为丰富,“鲤鱼”与“利余”同音,受青睐;“鲤”谐音“利”,因此产生“得利有余”“四季得利”“往往(网网)得利”等迎合大众期待的吉祥图案。传统鲤鱼画中很注意表现两根触须和鳞片,因为鲤鱼的鳞片大而明显,成为它的特点之一。
绍兴古桥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自然也离不开鲤鱼的文化元素,鲤鱼桥、锦鳞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记者了解到,鲤鱼桥和锦鳞桥位于越城区胜利路西小路口,相隔仅数十步。锦鳞桥在《嘉泰会稽志》中有载,始建于宋嘉泰前,呈半圆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桥长16米,顶面长4米,宽3.2米,高3.2米,拱净跨2.8米。据王立导介绍,锦鳞桥对面的古越藏书楼、桥西侧的原龙山饭店都是宋代贡院故址,锦鳞桥与鲤鱼桥、跃龙桥同在宋代贡院区域,寓意为榜上题名、鱼跃龙门、锦鳞官袍加身。
无论是诗歌中化用鲤鱼的意象,还是以鲤做装饰、以鲤赠亲友等习俗,都体现了鲤鱼所承载的吉祥之意。
重塑精神特质
满足当代审美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鲤鱼文化需求逐渐从物质文化需求向更加多元化的精神层面转变。锦鲤作为鲤鱼中的观赏鱼,可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需求,锦鲤养殖逐渐从养殖场走向大众,公园、企业等公共场所及个人家庭饲养锦鲤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和审美需求。
记者从诸暨市姚江镇的锦鲤养殖场了解到,热带鱼在绍兴的户外无法越冬,户外能够养殖的观赏鱼仅有锦鲤和金鱼,但是金鱼在户外养殖容易遭受病害、鸟类及温差的侵袭,只适合养殖在小型水体中,往往用盆、缸、桶来养殖,不利于构建庭院景观,因此,锦鲤成了唯一适合在庭院鱼池养殖的观赏鱼。
近年来,随着锦鲤产业的快速发展,绍兴已经形成集养殖、繁育、销售为一体的锦鲤产业链,包括饲料研发、水族器材、庭院设计等延伸产业。绍兴一家庭院设计公司的设计师魏先生告诉记者,近几年市民对于锦鲤养殖的需求明显提升,不少客户在初期沟通时就提出要在庭院里规划好养殖锦鲤的鱼池,并配备智能喂食、输氧、监测系统等。
饲养锦鲤让人赏心悦目,同时具有美化环境的功效,是实实在在的“城市渔业”,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嘉宾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教师 朱斐:
当代人生活压力较大,许多欲望被积压在心里无法排遣,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鲤鱼文化的娱乐功能不言而喻。
鲤鱼文化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它建立在传统信仰的基础之上,又在当代文化环境下呈现出新貌,具有进入民俗视野的基本条件。而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赋予锦鲤产业发展新动力,色彩鲜艳的锦鲤结合生动的文化故事将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董晓晓 黄霄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