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首发!穿越4000年,追寻大禹治水之路

2022-04-20 15:14

来源:越牛新闻

谷雨时节,追思治水英雄,弘扬大禹精神。4月19日,由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中国水利博物馆和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参编的《中国禹迹图》首发,打开了大禹研究的新视野。

这是我国第一张始于夏朝以大禹文化记载、传播、考证与发展的视角而绘制的禹迹历史地图。

从《绍兴禹迹图》到《浙江禹迹图》再到《中国禹迹图》(2022年版),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作为我国第一张突出重点,学术性强,较全面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中国禹迹图》是在传统文化印记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它的正式发布,使绍兴成为大禹研究的新高地,也是绍兴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一个新亮点。

打开《中国禹迹图》

源远流长的大禹文化一目了然

密密麻麻的点,布满了大半个中国版图。当这张《中国禹迹图》呈现在眼前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

“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亦无弗有也。”用这样一张《中国禹迹图》,就直观而充分地说明了大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图上展示的323个禹迹点,是我们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千个禹迹点中精选出来的。”作为《中国禹迹图》主编之一,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和一起编制此图的同仁们倾注了颇多心力。

在他看来,《中国禹迹图》的编制是一项文化创新和探索性工作。“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研究的科学排序和展示,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一个新的文化起点,是破解历史文化大案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编制要求高、地域广、难度大。”

禹迹图电子版发布。

比如,何为禹迹?“禹迹,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足迹和传说的记载,至今留存的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邱志荣说,这是他们集合了众多专家的学术之力而给出的“禹迹”定义。但涉及到具体的地点,则又需仔细辨别、考量。本图收录的“禹迹”,还包括少量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中国禹迹图上的许多禹迹点,特别是浙江省内的禹迹,我基本上都实地考察过。”《中国禹迹图》另一位主编、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副会长张钧德说,2007年,他从绍兴出发,去了湖北、四川、陕西、山西等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地区,走访了不少禹迹。从2018年8月开始,他又用了大半年时间,专程访遍了浙江11个地市的禹迹。

“早在北宋时期,就有‘禹迹图’问世,绘刻‘禹迹’山川150多处,被誉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邱志荣表示,中国禹迹图的诞生凝聚了众多编者长期研究、实地考证的学术成果,综合了全国各地诸多专家、学者、大禹文化爱好者的智慧与心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多名学者开始了对各个禹迹的走访、考证,历时已近30年。这些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的调研数据,都是编制《中国禹迹图》的珍贵原始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文化积累、支持和帮助,是最终取得成果的最重要保障。”

“资料来源遵循言必有据原则,主要由文献查阅、现场考证、委托调查取得。”《中国禹迹图》主编之一、中国水利报原副总编辑张卫东也强调了这一点。他说,这次的编制工作,重点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禹迹,以及历史文献中关于禹迹记载的印证遗存。图上的这323个禹迹点,分属11个流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总计不可移动遗产308处,可移动文物13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同时,也考虑了各省份之间的平衡选取等因素。“比如浙江的禹迹有209处,最后我们只从中选了44处。”

“《中国禹迹图》信息量大,制图规范。”负责绘图的设计师戴秀丽说,全图由正图、说明、表格、照片、资料汇编5部分组成。“比如,在正图的底图处理上,我们用设计软件将上千个矢量图层中整合成了地形、山脉、水系、国家、省及地方分界线、经纬度、海岸线等十几层基础图层。”

2014年5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与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考察四川北川禹迹沟。

此外,此图图例标注14类,基本按《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禹迹图》的图标表示方法确定。“为了能在图面上表达更多禹迹点信息,正图每个点位除了放置相对应的图例符号,还配以禹迹点名称及编号。副图的表格对每个禹迹点都有详细的相关信息介绍,包括地区、全国编号、地区编号、禹迹名、地理位置、所属流域、类别、起源年代、现状、出处及备注。”戴秀丽说。

缘起《绍兴禹迹图》

对大禹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那么,《中国禹迹图》为何能在绍兴首发?这要从5年前说起。

在2017年的一次访日之旅中,一位日本学者向邱志荣发问:“我们绘有一幅《日本禹迹分布图》,细致标注了132处禹迹,遍布日本北海道至冲绳的南北各地。你们有没有禹迹图?”

邱志荣当时充满自信地回答:“绍兴是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和埋葬地,禹迹俯拾皆是。2018年绍兴祭禹时,欢迎你来看《绍兴禹迹图》。”

从日本回来后,绍兴就启动了《绍兴禹迹图》的编制。2018年4月,《绍兴禹迹图》完成并发布。

这张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分为“前言”“图”“表”“照片”等部分,汲取了以大禹治水为主体的历史文献记载、民间故事传说、现存纪念建筑、地名等编辑而成,共有禹迹127处。其中陵、庙、祠类21处;地名类22处;山、湖等自然实体类25处;碑刻、摩崖、雕塑类59处等。共收录有代表性的照片14张。

作为全国第一张区域性且完备、系统编录大禹在绍兴文化遗产的分布图,《绍兴禹迹图》很快在国内外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也交流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之后,应社会各界建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倡导并支持在全省范围开展禹迹普查活动,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等部门和单位再次肩负起了重任。在全省各地及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下,经过一年努力,又完成《浙江禹迹图》全部编制和出版工作。

“编制《浙江禹迹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发现之旅。”邱志荣说,嘉兴、舟山在这次编撰过程中都首次发现了禹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傅峥嵘,提供的浙江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保存的20多处禹迹的文字及图片,则为浙江禹迹的全面和准确给予了文物上的支撑。

最终出版的《浙江禹迹图》不仅有正图,还有大量的考释和附录,共计30余万字,是一部学术专著。

“不断有新发现,让这项工作的开展变得格外有动力。比如在编制《中国禹迹图》时,我们发现台湾的禹迹就特别有意思。当地人把大禹奉为保障航海安全的水仙,把祭祀大禹的地方叫作水仙宫或水仙庙。此外,还有大禹岭、大禹坛等地名。”令张卫东颇为感慨的是,这个编制过程虽然艰苦,但好在大家都感觉心里有底。

首开其先的绍兴实践

渐成一种链接城市的“文化现象”

“《中国禹迹图》是破解学术大案的基础,相信能解决大禹学案的许多争论问题。绍兴开了头,有开拓之功。”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大禹研究专家、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充分肯定了《中国禹迹图》的学术价值。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冰也认为,《中国禹迹图》的编制意义重大,将各方面文献资料汇总整理,包括文物信息、地名信息、史料信息等等,对今后考古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和方向。

“不断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大禹文化,开展多学科、跨区域研究,编制新时代综合学术、文史研究成果的禹迹图,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要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撰写《中国禹迹图》编制说明时,邱志荣郑重地写上了这句话。在他看来,大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大禹文化是活态的,具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化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凝聚力。从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来研究、证明、丰富大禹文化,实现传承、弘扬、转换,任重道远,璀璨光明。

在这一过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禹迹标识”的制订、64个绍兴禹迹标识的落地,以及《绍兴禹迹标识导读》的出版,《禹迹图编制导则》的制订。

“《绍兴禹迹图》和《浙江禹迹图》的成功编制和发布,在大禹文化的研究、保护、弘扬上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实现资源转化和文旅融合,把禹迹从文献和图中延伸活化到大地上,深深地扎根社会民众之中?”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设置“绍兴禹迹标识”的想法,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并付诸实施。从2020年10月开始设计到2021年7月,64个绍兴禹迹标识已经全部安装完成了。

这个“禹迹标识”由“绍兴禹迹”书法、“大禹像”、“缵禹之绪”篆刻、“会稽山”与“水”字、“二维码”、“监制单位及编号”等元素组成。“通过设计、比较、选择,最终定下的这个‘禹迹标识’,其主要元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邱志荣说,比如“大禹像”,出自山东武氏祠汉画像,这是中国和东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大禹刻像。“二维码”链接的是禹迹的延伸阅读。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体验绍兴禹迹导览的功能。

而在随后出版的《绍兴禹迹标识导读》中,每一个绍兴禹迹,不仅有明确的地理坐标、文字简介,还配有古今地图的对照以及实景照片、历史典故等内容。

去年年初,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又将制订《禹迹图编制导则》列入大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课题项目,并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具体承担。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论证、修改,该课题顺利结题。据了解,导则共8章22节,内容涉及禹迹的定义,禹迹图编制的原则、资料要求、成果形式、评审要求和发布形式等。邱志荣特别说明,这份导则对编制规范的禹迹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与传播大禹文化的领域,绍兴必须抢占高地、走在前列。”何俊杰认为,这种首开其先的绍兴实践,虽然还只是地方标准,但已经对于省内、国内,甚至东亚地区的禹迹留存地区起到了示范意义。“4月19日,与《中国禹迹图》同时发布的还有经过翻译校正的《日本禹王遗迹分布图》和《韩国禹王遗迹分布图》。也就是说,《东亚禹迹图》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

在他看来,研究与传播大禹文化,已渐渐成为了一种链接城市的文化现象。“禹迹图,不仅仅是一张图,更是用一个文化符号去链接一座城市的纽带。通过这张图,使得原本不相干的两个城市之间发生了紧密的关联。这也是市委提出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的一个文化切入口和具体载体。在禹迹的背后,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城市故事,如城市的美景、美食、习俗、非遗等。”

接下来,绍兴还将深挖禹迹图,并通过禹迹图落地案例,让更多绍兴历史文化资源鲜活起来。比如绍兴已经开启的为期一年的全市域文化旅游资源普查,这能让更多历史文化资源最终转化为旅游要素或百姓精神富有的源泉。也能让这些文化资源之间发生更多化学反应。未来通过更多人和机构参与,可以从更多元的视角和理念来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做“禹迹图、舜迹图、阳明遗迹图、鲁迅足迹图……”的绍兴文化现象。

此外,在这次发布的《中国禹迹图》上,标注了2022年的字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这张图可以保持可持续状态。“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未来还有许多可提升空间。”邱志荣说。

专家点评

茫茫禹迹,浩浩神州

顾浩(中国水利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江河水利志指导委员会原主任)

大禹是中国古代治水的领袖和英雄,禹迹图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和传统,包括实迹、文献和风俗。

《中国禹迹图》(2022年版)总体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框架合理。同时,这也是一个系列完善的成果。求其可完善、可持续的进展,需要一个范围、层次相对匹配的精干的编研组织形式。建议联合水利、文史、地理、考古等有关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吸收有关重点省市参加,增强权威性、专业性、代表性、覆盖力。

谭徐明(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博导)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神、治水之神。作为祖先之神的禹迹是夏商以降逐渐走向全国的历史见证,也是先秦至清代各历史时期,由于战乱,或宗族性或政府组织的移民,在他乡异域树立的共同先祖,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困境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文化图腾。作为治水之神的禹迹,则是鼓励国人面对灾害,公而忘私、同舟共济,兴水利除水害的道德标识。

《中国禹迹图》将分布各地的禹迹作为文化标识,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王吉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作为考古人我一直主张:第一,从文献记载中认识大禹;第二,从民间传说中了解大禹;第三,从考古发掘中寻找大禹。注意,不可轻视民间传说。

关于大禹的遗迹,地上现存的很多,地下的大禹遗迹也正在不断发现。在国内所有涉及大禹文化的地区,大禹的事迹不可能重复出现。比如,大禹不可能出生在两个地方,更不可能葬在两个地方。如果是会诸侯事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但时间段和会诸侯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个人主张,一定要保持大禹研究的严肃性。

王瑞芳(中国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导)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可以说,大禹治水是我国传统文化比较成形的源头,崇拜大禹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研究禹迹图,可以更好地研究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彰显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汇集多年研究成果编制完成的《中国禹迹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目前全国第一个编制完成的禹迹图,吸收了地下考古与地上文物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地域广;同时,标注的14类图例比较准确、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禹迹图》把地下考古和地上文物的有机结合,为下一步全国禹迹图的可持续的、更详尽的编制和展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好、传承好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永明(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

近年来,绍兴在大禹治水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发布了《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中国禹迹图》,正在全力编制《东亚禹迹图》,《禹迹图编制导则》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绍兴对以大禹治水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传承,也是绍兴人民积极践行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最好例证,并在大禹研究领域担当起了示范引领的责任。

这些禹迹图,用地图的形式直观、简明地呈现大禹文化历史遗迹的分布、类型、现状等情况,反映了大禹文化的影响范围和传播路径。地图的编制经过了调查、考证、价值辨识和分析研判等过程,力求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将在各地推动文旅融合、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王玲(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中国禹迹图》所使用地理底图来源权威,地图编制质量较高。《中国禹迹图》选取由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提供的具有审图号的标准地图作为地理底图,在此基础上添加禹迹专题要素内容,将图表、图片、文字与地图融为一体,对我国目前发现的所有禹迹进行了全面、生动的地理空间可视化表达。

《中国禹迹图》是直观反映我国禹迹分布的专题地图,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探索研究成果的展示,我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植村善博(日本治水神禹王研究会会长)

大禹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夏朝的创始人、人们敬仰的治水英雄。

赞扬大禹及其业绩的茫茫禹迹的存在,尽人所知。此次,首次整理中国所有地区的禹迹分布及特征,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也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事业。

从《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到《中国禹迹图》,我们对其速度之快和信息量之大感到惊讶,并抱有崇高敬意。

相信《中国禹迹图》与日本《禹王遗迹分布图》和韩国的禹迹图联系起来,将为探求东亚禹迹、彰显大禹文化的特征提供最根本、最重要的信息,作出巨大贡献。

衷心祝愿今后东亚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家在众多领域开展大禹研究,积极推进学术、教育界的相互交流!

任桂全(绍兴越文化专家、《绍兴市志》总纂)

《中国禹迹图》由绍兴来发布,意义重大。

为什么能从绍兴开始?理由很清楚。首先,大禹陵在这里。其次,许多关于大禹的传说,都是从绍兴传出去的。也就是说,大禹文化的起点在绍兴。更何况,大禹在绍兴的遗迹、遗踪很多,大禹文化在绍兴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层次。

通过遗迹图的方式,来证实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更加有实体感。关于大禹的这么多故事、传说、遗迹,遍布全国各地。这些故事、传说、遗迹,不是今天冒出来的,是在5000年文明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从文物考古到文献整理,再到文化梳理,《中国禹迹图》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中国禹迹图》本身。

《中国禹迹图》在绍兴的发布,证明了绍兴在大禹文化研究上是走在前列的,也可以说,绍兴大禹文化研究有了一个更好的起点。

禹迹点读

禹风浩荡,遍行天下。《中国禹迹图》(2022)共精选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3个禹迹点。我们从中选取了5个,进行详细解读。

大禹陵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的大禹陵是大禹的葬地。这处合陵、庙、祠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高低错落,各抱形势,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之美。现绍兴大禹庙建筑最早的记载是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现存为明清时代建筑。

1995年,浙江省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公祭典礼,恢复祭禹传统。1996年,大禹陵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大禹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禹王城遗址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禹王镇禹王村、庙后辛庄村、郭里村一带的禹王城遗址,传说大禹曾在此居住过。

禹王城遗址由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组成,大城形状如梯形,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台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汉时,古安邑(禹王城遗址)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华夏历史文化寻根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稷行宫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禹功矶上的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元大德八年(1304)复建,明天启年间改名禹稷行宫。

据元代林元《大别山禹庙碑记》载,唐以前称禹功矶,唐以后讹为吕功矶,元代复名禹功矶,在矶上复建禹王庙(即今禹稷行宫),增建晴川阁。现有元建禹庙和无数禹柏,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2013年,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碑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岳麓峰的禹王碑,为南宋嘉定五年(1212)摹拓刻本,1935年由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建石亭护之。禹王碑原刻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

南宋嘉定五年,诗人何致游南岳衡山,遇樵夫指路至藏碑处,始临摹碑文,何致复制刻碑将其置于长沙岳麓山。其原刻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大禹庙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城街道周原村的韩城大禹庙,是为纪念夏禹而修建。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明万历七年(1579)重修。庙内壁画、彩塑精美,保存完好。

韩城大禹庙主要建筑有大殿2座和厢房、偏房12间,占地425平方米。大殿有明代泥塑彩绘坐式禹王像(高2.5米)和郭子仪像,两旁有泥塑彩绘小像。另外还有明万历七年“重修禹王庙记”石碑一通。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