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华摄
日铸岭位于绍兴古城东南十多公里外,在平水镇境内,属于会稽山余脉。以前入岭需经由日铸岭古道,古道呈南北走向,过岭即为王化村,是古代绍兴通向嵊州方向的交通要道,也被称作绍兴的茶马古道之一。
高利华摄
日铸岭地名的由来,据文献记载,与越国时期的铸剑相关。《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第十三》记载,越国时期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铸剑,于“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在今若耶溪边的上灶、中灶、下灶一带,建立灶基铸造宝剑。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说:“昔欧冶铸剑,它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曰日铸岭。”说的是欧冶子在别处铸剑不成功,最终是在剑灶南面的日铸岭上一日便大功告成的,这就是日铸岭的地名由来。
欧冶子集日铸岭山川天地之灵气锤炼而得傲视天下的青铜宝剑,使日铸岭青史留名,成为古越铸剑文化成功卓绝的见证地。日铸岭优越的地理环境、古代精湛的铸造工艺,和地名一起流传至今,我们从中也可见识绍兴地名的一份阳刚之气。
高利华摄
日铸岭在地方文献中留下的神奇记载,引发了我们前往实地探究的兴趣。从绍兴城区出发到日铸岭南的王化村入口,步行二十几分钟,我们终于得见日铸岭的全貌。山林翠绿,不见土色。海拔虽然不高,却有陡峭之姿。进入山林,古道便宽阔起来。两面青翠,鸟雀在叶间啁啾,细听还有溪水撞石之声。古道由石子路渐转为坡地,到深处就成台阶,上面还长着湿滑的苔藓。古道旁就是汩汩流动的香茗溪,据说,溪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煮出的茶也醇厚回甘、栗香持久。
“冶工铸剑今已远,此地空余日铸山。吊古尚传三灶在,清游曾有几人闲?”沿古道一路北行,正如唐代诗人独孤及诗《日铸岭》所言,今天的日铸岭已经找不到铸剑的遗迹。
日铸岭得名于欧冶子铸剑,出名则主要得益于当地出产的茶叶御品——“日铸茶”。嘉泰《会稽志》记载日铸岭“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日铸茶又作“日注茶”,地名的绝奇,似乎又与南北通透、充足的光照有关。
钱奕男/摄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以“珍贵仙茗”赞誉日铸茶。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称“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南宋高似孙也在《剡录》中赞美“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还描述了日铸茶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兹乃水石之灵,岂茶哉?”
到宋代后,日铸茶名气越来越大,诗人在品茶的同时,从不吝啬对它的赞叹。苏辙在《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中言“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以日铸茶之清香,言说格调高雅。陆游特别珍爱日铸茶,“嫩白半瓯尝日铸,硬黄一卷学兰亭”“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将日铸茶与兰亭序并提,名茶要有名泉相匹配,书写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调。不得不说,日铸茶以其特有的品质与清香俘获了众多诗人的喜爱,从而在中国咏茶诗苑中独占一席。
钱奕男/摄
日铸茶在宋代即为贡茶,明末清初又特辟御茶湾精心培育,以御茶湾采出的茶叶制成的日铸茶为极品。历史上日铸茶农较早采用了炒青制作方法,推动了制茶工艺的创新和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日铸茶的品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一度荒芜的御茶湾重整一新,茶园上建有御茶亭,上书乾隆诗句:“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当地发挥区位优势,挖掘人文资源,重修日铸岭古道,作为森林健身步道,在实现文旅融合、依托南闲振兴乡村方面积极作为,致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第一重镇。
钱奕男/摄
当我们登上布满青苔的石阶,走过下马桥、议事坪,重新端起茶碗,便能感受到日铸岭的历史风韵并未消散,而是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香醇动人。
越剑锋芒,日铸名茶,日铸岭的一剑一茶,刚柔相济,意味深长。
(指导:高利华)
作者:钱奕男 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