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所有生产线马力全开;仓库里,刚刚下线的产品正在装箱运往全国各地。走进位于诸暨城西工业新区的浙江大东南股份有限公司诸暨生产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半年多,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我们的福利也更好了。”员工王建国笑着说。
作为上市公司,此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停产退市阴云一直笼罩着“大东南”。在这场艰苦的“保壳战”中,诸暨市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部门联合、金融服务、法治保障的道路,部分做法开全省乃至全国先河。
担保拖累
“‘大东南’不行了?”2018年初,一则消息在诸暨坊间飞速流传。
说起“大东南”,“一张薄膜打天下”这一赞誉,很多诸暨人耳熟能详。
注册地为诸暨市璜山镇的浙江大东南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75年,之后的30余年里,靠着起步早、规模大,其生产的塑料薄膜一直牢牢占据国内主流市场,并顺利发展成为诸暨市民营企业排头兵之一。
进入新世纪后,塑料包装薄膜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且应用领域长期受到局限,严峻考验之下的大东南集团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决策层及时调整战略,向锂电池隔离膜、光学膜、电容膜等新兴高端电子薄膜领域进军。2000年6月,主营新一代薄膜的大东南集团子公司——浙江大东南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诸暨、杭州、宁波三大产业基地相继投产。2008年7月,乘胜追击的“大东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上市后业务发展一直很顺利。”诸暨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市后,“大东南”加快转型升级,先后两次完成非公开募资及一次重大资产重组,共募集资金超20亿元,投资新材料项目。
“大东南”的危机来自于母公司大东南集团的拖累。自2010年开始,大东南集团深陷担保链危机,为本地数家企业代偿余额约2亿元。
不仅如此,大东南集团投资过度且连续失败,如其投资的小贷公司坏账连连,累计亏损超5亿元;2010年和2011年间,多项投资合同因市场行情突变产生大量亏损,金额达3.9亿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东南集团在“大东南”上市前曾实施资产和业务重组,背负各类负债金额达4.3亿元。因为自身造血功能较差,主要依赖不断增加的融资规模支付巨额利息、解决资金缺口。为此,大东南集团陆续质押其所持“大东南”股票。2016-2018年间,“大东南”先后披露大东南集团质押及解除质押相关公告共计67个,至2018年,大东南集团所持股份质押比例最高曾达99.99%。
“大东南”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并收到退市风险警示。2018年2月、9月,大东南集团所质押股份2次被质权人强制平仓,大东南集团于2018年9月27日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
国资出手
“‘大东南’保壳成功了!”2020年6月初,深陷退市危机的“大东南”发布公告,正式宣告“摘星去帽”。听到这个消息,诸暨市金融办副主任冯国长舒了一口气。
2018年10月,诸暨市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正式打响“大东南”“保壳战”,冯国是工作组成员之一。
保住有效生产力,保住优质生产资源是基础,不停工是摆在工作组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大东南集团被裁定破产当日,诸暨市政府工作人员和诸暨法院、相关管理人前往深交所;次日上午,大东南集团持有的“大东南”股份全部冻结,第一时间保持了上市公司的股本完整性,维持生产成为可能。
“保壳”的关键在于解决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与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等系列难题,仅仅依靠上市公司自身显然难以力挽狂澜。“一年多时间里,商讨会、沟通会我们开了300多次,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全力推动大东南集团顺利重整和上市公司成功‘保壳’。”冯国说,会议涉及“保壳”的方方面面,如促进债权人、债务人及其他各方沟通交流;协调相关银行金融机构,实现各种形式的转贷,确保员工队伍、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加强与深交所、证监局和上级金融部门等的对接……
不仅是多管齐下破解企业困境,司法介入也成为“大东南”“保壳”的一大突破口。在工作组的积极配合下,公安机关一方面查明大东南集团民间借贷过程中的超高利率和现金还款问题,还原债务真实数额;另一方面介入协调,8家民间借贷债权人纷纷签署承诺函。如此一来,大东南集团违规担保金额减少了2亿元。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寻找新的投资人为上市公司输血被摆上了日程。诸暨市政府与部分投资者会面商谈,相关人员还赶赴深圳、北京和上海,与潜在投资者接洽。2019年5-6月,上市公司管理人召开多次债权人会议,制订系统重整计划,提出在投资人出资款项中切出约7.3亿元和2.5亿元,分别优先解决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占用资金和违规提供担保问题。
2019年6月26日,经阿里巴巴司法拍卖公开竞价,诸暨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12亿元获得大东南集团持有的“大东南”5.24亿股股票,占总股本的27.91%。“保壳”迈出实质性一步。
东山再起
凤凰涅槃。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大东南”逐渐甩掉了商誉减值、现金流紧张等包袱,轻装上阵,开始了“二次创业”。
“公司本身生产基础就不错,一些新产品正处于释放产能并产生效益的关键阶段。”重组后临危受命担任“大东南”董事长的骆平说,此前,他们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研发中心,并购置了各类实验和检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掌握了特种电容膜核心技术,产品进入国家电网领域,打破了长期以来被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公司还与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开展高性能高分子膜核心技术研发、高分子膜树脂原料及加工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4个、实用新型专利12个,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1-6月,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和复杂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大东南”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002.23万元,同比增长685.01%。保卫“大东南”的最后扫尾工作基本完成。
目前,“大东南”拥有杭州、诸暨、宁波3个生产基地共14条生产线,产品也各有侧重,其中杭州大东南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产能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四;宁波大东南万象科技有限公司位居业内全国三甲。
“去年疫情期间我们一天也没有停工,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提升。”骆平说,“重生”以来,“大东南”加速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向新材料领域迈进,投入研发生产差异化特种膜产品,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有了业绩支撑,二级市场上,“大东南”股价昨天一度创下两年多来新高。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阮越才 何丹 编辑:杨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