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点赞:“五水共治”中的绍兴“秘诀”

2020-08-07 13:03

来源:越牛新闻

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刊登了题为《捏成一个拳头 打出“五水共治”》的文章,第三版整版刊登《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水秀天下”的秘诀》,总结浙江“五水共治”的经验和成果,在这两篇文章中都多次提到了绍兴“五水共治”的“秘诀”。

原文如下

▼▼▼

捏成一个拳头 打出“五水共治”

雨!暴雨!梅汛侵袭浙江,来势汹汹!

7月8日,新安江水库泄洪。9孔闸门开启时,一股股清澈的湖水喷涌而出,令人惊异:“以前泄洪常是泥沙翻滚、水质浑黄,如今新安江为何如此清澈?”

此次梅汛,浙中北雨量特别大,破1951年以来最高纪录!然而,浙江整体上没有出现大险情。有人疑问:“浙江安然度汛,是如何做到的?”

两个疑问,浙江人一个答案可解:是“五水共治”。

浙江,因水得名、倚水而兴,但长期被水污染困扰:数年前,全省还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劣Ⅴ类。与此同时,梅汛、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加大防汛抗旱力量,成为浙江人当务之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浙江省委多年前打响“五水共治”战役——打出一套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组合拳。既竖起治污水这个“大拇指”,从群众深恶痛绝的污水治理抓起,也把剩余“四水”捏成“拳头”,集中整治。

治水,浙江省委负责人下定决心:宁可作局部暂时的舍弃,哪怕以经济增速为代价,也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河水污染,根子在岸上。要治水,必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浙江给出对策:做好“加减法”。“加”是做大做优、提质增效,“减”是限小汰劣、治污减排。

治理浦阳江,金华浦江有多拼?累计关停污染水晶加工户近2万家!曾经,这里低端水晶作坊遍布,国内80%以上的水晶产品出自这里。论富,这里百姓个顶个。可论水,谁也不敢多言语。因为水晶产业污染,浦阳江浦江段一度成为省内水质最差的河流。

“五水共治”实施后,浦江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关停低小散企业后,又投资20亿元,新建4个水晶集聚园区,实现统一治污、集聚发展。目前,全县水晶加工主体虽减少了90%,但水晶产业产值却增长24%。更让人欣喜的是:原来脏臭的浦阳江,清了!

在治水的倒逼下,浙江持续推进工业、农业“两转型”。截至2019年底,浙江已累计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13.5万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万家,关停搬迁养殖户40余万个,建设省级美丽牧场1209家。

治水涉及地区和部门众多,如何避免陷入“九龙治水”的窘境?

2014年开始,浙江推出“河长制”——由机关干部担任“河长”,对包干河道的断面水质达标、水环境改善负领导责任。在浙江,都是一把手担任当地最难治河道的河长。

“五水共治”落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是关键。浙江省治水办负责同志介绍:浙江省委建立严格的“四个一”督查机制: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治不好水,一票否决!考核就像头顶悬剑,可不敢怠慢丝毫。”柯桥区上谢桥社区书记虞兴源的话,代表了很多河长的心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展“五水共治”,浙江在财力上充分保障。2014年至今,全省“五水共治”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累计超过6200亿元。

建立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从跨行政区域水质交接断面考核管理、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为治水立下“军令状”、各地建设一支支治水志愿者队伍……为治水,浙江多措并举、上下一心、全民参与。

在“治污水”的同时,其他“四水”工作也同步开展。

防洪水。“千塘加固”、“强排入海”等工程齐头并进,防汛能力大大提升;

排涝水。疏浚河道、打通断头河、加大雨水管网修复等实招频出,内涝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保供水。浙江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城镇集中式多源供水的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一根水管通城乡”,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基本与城镇同步;

抓节水。浙江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与管理目标责任制,节水工作为全国提供了样板。

多年努力,人们惊喜地发现:那个“头枕欸乃听桨声,眼观杂花盈原野”的诗画浙江,又回来了。

“敢到三里街河去游泳吗?”这是9年前网民对绍兴柯桥区环保部门的戏谑。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美誉的三里街河,在当时的安昌镇是出了名的臭水沟。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安昌镇通过清污、活水等一系列整治,而今,三里街河不但可以游泳,而且虾嬉鱼戏,成为古镇最靓丽的风景。

截至目前,浙江已完成“剿灭劣Ⅴ类水”任务,清理垃圾黑臭河1.1万余公里,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100%,2万多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


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水秀天下”的秘诀

历时50天,梅雨期终于过去!

浙江安然无恙!

“多年积累的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水共治’的扎实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防指办常务副主任赵孟进总结。

浙江,因水得名、倚水而兴。

“浙江的水好。”这是外地人的印象。欣赏“溪边照影行”的美景,体验“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壮阔,这也是不少人的选择。

水资源丰沛的浙江,其实也一直被水污染困扰:10多年前,浙江还有一些省控地表水断面劣Ⅴ类。

“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17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推动“千万工程”实施。而其中之一就是治“水”。

2013年,浙江省委打响“五水共治”战役,这一干,就是多年……

水岸同治促转型

河水污染,根子在岸上。

作为工业大省,要治水,必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做了套“加减法”。“加”是做大做优、提质增效,“减”是限小汰劣、治污减排。

去绍兴诸暨,人们会告诉你:电镀业让人赚了不少钱,但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水,让河黑、水臭。“五水共治”开始后,诸暨系统推进五金加工业整治和集中入园工作。一大批低小散企业关停,另有19家企业整合组建成5家公司,成立工业园区。如今在鼎恒电镀厂,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污水乱排的情况早已成为历史。

衢州,钱塘江的源头,护水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前些年,衢州这个生猪养殖大市,饲养量达760多万头。“五水共治”开展后,当地关掉低端猪舍,实施集中养殖、废物统一生态循环处理,饲养污染问题得到治理。

在治水的倒逼下,浙江持续推进工业和农业“两转型”。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13.5万家,关停搬迁养殖户40余万个。

推进“水岸同治”,污水、厕所、垃圾的整治必须在列。

治理陶畈江,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多措并举。不仅建造污水收集池,还取消了沿河32个河埠头,并统一安装护栏,杜绝了沿河洗涤的陋习。之后,再对河水清淤,砌河坎、铺石板、装路灯……很快,“臭水河”变成了“景观河”。

何玲娟/摄

“五水共治”实施仅两年,浙江就有639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6536公里,在全国各省份中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院子不再养鸡养猪,瓶罐种花种草,摆上一绿一灰两个分类垃圾桶……一番拾掇,小院变清爽,这得益于近年来浙江推开的“垃圾革命”。在浙江农村,“农户源头分类,分片包干劝导,统一上门收集,终端无害处理,村规民约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

岸上干净,水清除了污染源,相当于“釜底抽薪”,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直接针对水体的“清三河”——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至2016年,全省清理垃圾黑臭河1.1万余公里,各地水质明显好转。

五级河长保清流

行走在浙江各地,只要在水边,很容易看到“小微水体管理公示牌”,写着镇级、村级负责人及河长的姓名和电话。老百姓发现问题,可随时电话举报。

2013年底开始,浙江推出“河长制”——由机关干部担当“河长”,对包干河道的断面水质达标、水环境改善负领导责任。在浙江,都是当地一把手担任最难治河道的河长。

一上任,河长们便全面诊断所管辖的河道,排查河道排水口、沿河排污情况、污染源构成……情况全面掌握后,实施“一河一策”,对症下药。不治好水不收工!

很多时候,河长发现问题并不能立刻解决,怎么办?

“不能就地解决的,我们就上报,由市、镇两级协调。”杭州建德市航头镇的村级河长傅远辉介绍:

不久前,傅远辉在巡河中,发现水上漂浮着油污。油污何来?傅远辉一时难以查清,就将问题上报。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很快查到源头:一家针纺企业没有管住自家的废油,雨天时出现渗漏。

很快,这家企业就关停整改。

目前,浙江已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5.7万余人。所有河流水系分级分段设置河长,落实河长包干责任制。

“五水共治”落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是关键。为此,浙江专门设置了省委、省政府30个督查组,严格落实治水责任。建立“四个一”督查机制: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

这一抓,取得了成效。一鼓作气,“湖长制”“滩(湾)长制”相继建立,管理体系又延伸到湖库、海湾以及池、渠、塘、井等小微水体。

“五水共治”,越做越细!

何玲娟/摄

多重保障求长效

开展“五水共治”,浙江投入多少财力?

有统计,2014至今,全省“五水共治”各类社会资金累计超过6200亿元。

浙江省委、省政府定下两个“规矩”:第一个“规矩”,“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将各级削减的‘三公’经费用于治水……”用足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措施。除此之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第二个“规矩”,将“青山绿水”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财力支持、制度支持,于治水干部而言,是“奖励”。为考核订下的硬性指标,则是“督促”。

千岛湖的水,天下闻名。能常年保持Ⅰ类水质,与省里的“生态指挥棒”有关。浙江近年来不再搞单纯的GDP竞赛,而是把各县市分为工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三个类别分类考核。用当地干部的话说,GDP增长是政绩,抓生态环保同样也是政绩。

在浙江,从跨行政区域水质交接断面考核管理、行政问责,到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环保成绩“一票否决”,再到“出境水必须优于入境水”这一刚性指标,一项项制度,督促广大干部用心、用力治水。

然而,有一件事还要避免:不能“党员河里干,群众岸上看”。

浙江省治水办负责同志胸有成竹,“我们现在是全民治水。”当下的浙江,已实现了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的转变。

的确。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浙江各地依托共青妇和社会组织,建设了一支支庞大的治水志愿者队伍。

在杭州桐庐,有维护池塘水质的“池大爷”“塘大妈”;在宁波宁海,有参与巡河的洋河长;在金华东阳,有为治水捐钱捐物的乡贤河长;在丽水庆元,民间河长发现有人把剩饭菜倒进水里喂鱼、河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时,会及时劝导,并清除干净。

剩余“四水”捏成“拳”

握指成拳。浙江竖起“治污水”这个“大拇指”的同时,也把剩余“四水”捏成“拳头”。一大批急难问题得到解决、一大批水利工程接连上马,使得浙江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防洪水

7月8日,新安江水电站开启9孔泄洪,虽然这是浙江史上最大流量的泄洪,但整体上新安江没有出现大险情。这与浙江狠抓“防洪水”密不可分。

全力提高防洪水平,浙江大力推进重大水工程建设。在杭州,“千塘加固”“强排入海”等工程齐头并进;在诸暨,智慧水利工程促进防洪硬、软件双提升……

——排涝水

“一下暴雨,就有积水。烦不胜烦。”在杭州,居民对城市积水“深恶痛绝”。近来,杭州系统实施道路积水点工程改造,并针对摸排出来的40多条断头河排出计划,一河一策,逐个打通。

开展“排涝水”工程,浙江多地因地制宜。在绍兴上虞区,实施断头河整治项目40个,此举被百姓称为“再造半条曹娥江”;在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加大管网改造的同时,筹建小区排涝站,解决排涝问题……

——保供水

“以前,遇到干旱天气,农村争水打架是常有的事。近年来,我们没接到一起争水纠纷报告。”浙江省水利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保供水工程实施以后,浙江数百万人供水问题解决了。”

保供水,浙江水利部门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到2020年,浙江县级以上城市及主要城镇集中式多源供水的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也基本与城镇同步。

——抓节水

江南水乡还要抓节水?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其实,浙江人均水资源很少,不足世界人均的1/4。

抓节水,浙江系统推进“雨水示范、屋顶收集、改造器具、一户一表、节水型载体创建、农业节水改造、工业节水改造”七大工程。同时,还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在浙江,节水成效好坏,已直接与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碧波清流又重现

2020年,是“五水共治”实现“决战全胜、展示成效”的关键之年。如今,浙江水环境如何?

在浙江省治水办,记者看到一项项数据:

浙江已完成“剿灭劣Ⅴ类水”任务,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100%、消劣任务提前3年完成;2019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2万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现实情况又如何?

走进湖州市安吉县迂迢村,一条清澈的小溪穿越整个小村;行至杭州桐庐县,秀丽富春江穿城而过,一路青山绿水……

“浙江的水环境治理可以为全球提供先进经验。”2019年6月,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在杭州举行,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浦江、安吉考察后,这样称赞浙江这项工作。

在“五水共治”的带动下,浙江还着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下,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全县水晶加工主体减少了90%,水晶产业产值和税收仍增长24%和2.6%……金华浦江县的发展成绩让人惊讶。浦江当地人介绍:正是因为“五水共治”的倒逼,县里大力整治“低小散”后,建立工业园区,推进集约发展,才有了当下成绩。

小桥流水、垂柳拂岸……最近,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村头,停了不少来自上海的旅游车。一湾清澈的小溪旁,农家乐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虽说疫情未消,但凭借着好山好水,我们最近已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妙西镇党委委员张寅介绍。

“五水共治”的接续开展,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绍兴柯岩街道河塔村保洁工季云珍很有感慨:“以前,从早到晚要不停地捡垃圾。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我的活儿也轻松起来——这么好的环境,谁还好意思乱扔?”

作者: 编辑:金哲楠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