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千年浦口尽繁华

2019-12-17 13:44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艇湖城市公园。(图片由浦口街道办事处提供)

剡中幽居图  裘鹏展 作

浦口因地处黄泽江汇入剡溪之口,故名浦口。自宋代设浦口驿站以来,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间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踪迹。马寅初故居、故江村的“高山流水”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更赋予了浦口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千年古埠伴剡溪

1200多年前的盛夏,唐代诗人李白从剡溪溯流而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今,从嵊州的剡溪屠家古埠放舟而下,清流山崖之间,一草一木仍是旧时景致。

剡溪屠家埠至嶀浦段全长18.7公里,河道蜿蜒曲折,风光独特,是当年诗人泛舟吟咏的必经之路,也是整条剡溪最精华的河段。

浦口街道屠家埠村坐落在嵊州市城区北6公里处,背靠后门山,前绕剡溪水。

站在屠家埠大桥上向江面望去,江水清澈,两岸林木葱葱。

解放前,屠家埠村民生活贫苦,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有“一夜大雨便成灾,一日日头要车水”“吃的六谷糊,走的踏道步,出门要调渡,有囡不嫁屠家埠”等谚语。村民世代耕读传家、仁德育人,历战乱之浩劫,经灾荒之饥寒,受疫病之苦难,但总是艰难坚守,历经了刻骨铭心的磨难,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

屠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2800多年前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1)的申侯,屠氏是申侯之裔,源出神农,属轩辕的子孙。西周宣王时期封申侯于申国(今河南南阳西北),立申姓。战国时期申国被楚文王所灭,申侯子孙迁徙于屠原(今甘肃泾川县北),为纪念故国和落籍之地,遂叠地为姓,成“申屠”氏。

用二公是屠家埠的始祖。他将家安在屠家埠,因为这里是一片有山有水的厚土,宜耕宜居宜发族。他为子孙后代着想,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用二公来屠家埠的具体时间现已无法考证。

屠家埠原先叫孙竹庄坂,用二公迁居后,开枝散叶,从此屠氏在孙竹庄坂成了大姓,加之居住在剡溪河边,由此得名屠埠。

屠家埠,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县境图”上写的是屠埠;灵佑庙山门柱石金碧楹联上写着“灵钟剡溪赫赫威名昭万古,佑家屠埠煌煌俎豆答千秋”;屠氏宗谱历史上前5次修谱(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写的是屠埠;乾隆《嵊县志》中名屠埠,属游谢乡。民国《嵊县志》中名屠家埠,属游谢乡。

用二公在此定居繁衍后,历经数百年,屠家埠形成了独特的乡土精神。古老的剡溪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和先祖的艰辛、勤劳、文明,岁月在山石间打下时光的烙印。

浦口,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凭借“唐诗之路”文化资源的整合串联,全力推进“诗画剡溪”建设,做到治水成景、治水生景、治水造景的有机统一。

马老遗风传后人

浦口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的故乡。

马寅初故居位于浦口街道名人街74号,系砖木结构的江南传统民居。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出生在这里。马寅初的父亲善于酿酒,家里开了一个酿酒作坊。马寅初在这山清水秀、乡风淳朴的乡镇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他自幼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不愿死读书。从17岁离乡赴沪求学,20岁考入天津北洋大学,24岁离津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到28岁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马寅初步步顺利,学业优秀,眼界开阔,可以算得上是那一时代的天之骄子。 

马寅初一生坚持真理,严谨治学,其行事,其学术,无不洋溢浩然正气与牺牲精神,高风亮节,与星汉同辉,与河岳同寿。

如今,马寅初故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学习弘扬马老精神风范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浦口,迄今仍遗留着几处马寅初祖上的遗迹。这些带有公益性质的遗迹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还是马氏迁徙浦口的明证。

浦口处在四流汇合之地,是剡溪最宽阔一段,常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因此当地人在镇南临江处建立总管庙,以祈求水神保佑,据《嵊县志》载,所祭神主即潮神陈侯。该庙历时久远,春秋两祭,香火旺盛。至清朝,一年一度的庙会已成为浦口人集敬神、商贸、文娱为一体的隆重活动。庙会时,街市人流如潮,四面八方的各行各业商人,到这里来做买卖,玩杂耍的、变魔术的、算命测字的、卖农具的都赶来凑热闹,于是形成了交易市场。解放后,该庙改为浦口中心小学,上世纪70年代末拆除,改建成大会堂兼电影院。

在浦口总管庙下,有一座连通南北两岸的大桥,《嵊县志》称“浦口大桥”,系钢轨混凝土结构,10孔净跨10米,长106米,宽2.7米的T形梁桥,1968年6月建成。在大桥建成之前,原是一座木桥,今大桥下木桩仍清晰可见。该木桥原名“普济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与马寅初的太高祖马元杰有关联。

马元杰(1719~1782),清初绍兴吴融人,始务农,后为商贾,经营酒业。致富后,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常为乡人排难解纷,在村民中很有声誉。乾隆年间,马元杰因商务经过浦口,见南北两岸靠竹筏摆渡,交通很不方便,于是捐资在浦口建造了木桥和渡庵,桥称“普济桥”,还出资置腴田数亩作为桥田,其收入作为木桥的管理费用,并订成法:“水浅则用桥,水涨则用舟”。

渡庵作为浦口木桥的管理机构,起到了“桥会”的作用。每年汛期浦口首当其冲,木桥常被大水冲毁,两岸交通受阻,故桥局内存放一些修桥器材、竹筏等。如水势较大,或久雨水急,桥一时搭不起来,就用竹筏摆渡,方便行人。

在民国前,水路是主要交通方式,浦口因是水陆枢纽,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因此镇内多大屋,商铺林立,成为浙东通衢,嵊县名镇。那时,浦口镇口竖立一高大的栅门,是浦口的标志性建筑。

除马元杰建造普济桥之外,马寅初曾祖父马炳煌和曾伯祖马继文、马大松都曾为建浦口至屠家埠的老路出资。

美丽浦口兴经济

悠悠剡溪环绕,百里青山横贯,放眼嵊州,浦口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历史上,浦口驿站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新时期,浦口是嵊州经济开发区的主阵地,是嵊州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平台。

数十年间,浦口从一片荒芜河滩变身如今的高楼林立,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高起点规划、交通利好、商业配套进驻、名企扎堆落地等多重利好背景下,浦口未来的华丽转变指日可待。

寒冬时节的嵊州经济开发区,依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宽阔的道路,标准的厂房,加上繁忙的流水线和轰鸣的机器声,构成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图景。

1994年8月,浙江省政府批准总规划面积5.87平方公里的嵊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1995年,嵊县撤县设市,嵊州经济开发区再添薪柴,由此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后,嵊州经济开发区进区工业企业已达300多家,初步形成以领带、针织、电机、厨具等为主的产业框架。

2001年,嵊州经济开发区区域进行调整,启动二期规划建设,除城东外,将22平方公里的浦口区域也纳入其中。除分设传统特色工业区、传统产业改造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外商投资区)外,也建设了商住配套区及公共服务、公用设施等,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一个以工业为主、集居住商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再一次变革是在2014年3月4日。嵊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浦口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统称为“嵊州市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管理委员会”,管理范围为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区域和原浦口街道管理区域。从此,35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高歌猛进,书写新时代的辉煌。

踏上新征程,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开花,一招招创新举措铿锵落子,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一项项民生实事落细落实……大江劲掀“千尺浪”,青山正崛“万仞峰”。绿水青山为证:浦口是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通道,一大批美丽乡村在青山脚下、剡溪之畔串珠成线,熠熠生辉,为乡村振兴战略写下鲜活注脚。绍兴市蔬菜之乡、长毛兔之乡……浦口也因此拥有很多特色名片。

主政者说

王正军

浦口街道党工委书记

古之浦口,因水成名。在这里,两江合抱,海纳百川;高山流水,百转千回;古埠商贾,百舸争流;马老风节,上善若水。今日之浦口,作为嵊州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勇立潮头,砥砺前行。当前,开发区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抓转型、拓平台、促发展,以“三大园区”建设为引领主动接轨高铁时代,积极谋划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聚力打造特色产业之区、科技创新之区、山水生态之区、人文魅力之区,全力以赴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力铸就风情浦口的富庶与文明。

地名说

浦口由来

因地处黄泽江汇入剡溪之口,故名浦口。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对浦口“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的记载。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兴隆,浦口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农村贸易集散地,逢双日为市。宋、元置浦口驿,明革驿设市,清设镇,民国24年(1935年)置镇。风情园

马寅初故居

马寅初故居坐落在浦口街道百年老街——名人街74号,系砖木结构的江南传统民居,由马寅初父亲马棣生于清光绪年间建造,供马氏家人及“马树记”酒坊师徒们居住和使用。故居建筑面积1228平方米,前后三进,中有天井,两侧有厢房,白墙灰瓦,坐北朝南,面临老街。2000年,嵊州市文物部门对马寅初故居修缮,并开辟展室供世人瞻仰。2006年6月,马寅初故居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流水”

摩崖石刻

“高山流水”摩崖石刻,系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浦口街道故江村后山上,是嵊州市现存较完整的摩崖石刻。“高山流水”四个大字镌于高约4米崖壁上,字径50厘米×50厘米,字体遒劲有力,竖列阳刻,署“嘉靖”“己亥”“墅山”“感书”等字。据载,明嘉靖己亥年(1539年),大将童墅山在回嵊路经此地触景生情时所题写。最令人惊叹的是此地风景恰好完美地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神韵。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