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张岱1619年“丝社”成立为标志,今年正好是“绍兴琴派”诞生400周年。
“绍兴琴派”立派于晚明,是中国琴史上较有影响的古琴流派之一,清中期以后渐趋式微。近年来,随着古琴文化复兴,绍兴派古琴被重新唤醒并有效传承。
11月22日至23日,首届“越地琴学普及论坛”在绍兴举行,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绍兴古琴艺术。
古琴演奏家龚一现场演奏
现场
古琴大家龚一论道
一桌、一椅、一琴,指尖流转万千气象,《忆故人》《渔樵问答》《平沙落雁》《苏门长啸》……曼妙的乐音舒缓熨帖。“越地琴学普及论坛”的雅集、表演环节中,浙江琴会会长章怡雯及副会长金少余等古琴演奏翘楚或独奏,或合鸣,以飨绍兴听众。
“古琴是悦耳的,更是悦心的。”听众感叹道。如果说演绎环节,古琴以最直观的力量,让大家陶醉其间。那么,论坛的讲座环节,则为大家带来一场古琴的思想盛宴。
来自上虞的古琴爱好者参加雅集
11月23日上午,绍兴博物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78岁的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的《怎样弹好古琴》讲座就此展开。龚一围绕琴器和文化的关系、古琴的审美和韵味、古琴演奏、流派等相关问题,阐述了他的独到见解。
龚一向大家展示了马王堆墓葬出土的“类琴”乐器图片资料,并对文物中弹琴形象的手型与现今琴学作了对比。又围绕《文心雕龙》“思无定契,理有恒存”之论,提出古琴作为音乐文化载体,乐器是其根本属性,不应过分渲染玄虚神秘的色彩。
针对广为流传的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特点,龚一详细分析了习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恰当的传递情感”才是音乐审美的真义所在,而扎实的基本功,不空谈艺术、文化,才是习琴应有的态度,所谓“百工从事,皆有法度”,脱离了方法与技巧的论断,皆属“空疏”。
对于古琴的韵味、意境,龚一认为,“清微淡远”并不能涵盖所有琴曲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审美是多元的,并且古琴的韵味与内涵的诠释应建立在演奏技法的成熟之上。”龚一说。
谈到古琴流派问题,他认为,古时因地域、习俗、师承等客观因素而形成相应的流派特点,随着交通、信息等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流派概念开始逐渐淡化,现今的琴人应研究、总结、归纳流派的风格和演奏特征,而不是固守流派名号而厚此薄彼。
寻踪
“绍兴琴派”的历史
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越地山水俱佳,滋养了文人隐士高洁的灵魂,也与“立声孤秀”的古琴有着不解之缘。11月23日下午举行的讨论环节,我市文史学者吴大新撰写的《“绍兴琴派”考论》一文,对绍兴古琴发展做了学术性的论述,成为本次讨论的一大焦点。
绍兴派古琴,兴起于明万历初年(1573),其宗师是王明泉。王明泉传王侣鹅,王侣鹅传张岱,张岱等7人又转师王本吾,吸收了松江派“圆静”之风格。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至清崇祯十七年(1644),也就是张岱20岁至50岁的30年间,乃是绍兴琴派鼎盛时期。此后,绍兴琴派流播在外,本土日渐式微。
吴大新的文章在考证了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绍兴琴派”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早在东晋,戴逵隐居剡县,便以琴名闻天下。《宋书·隐逸》载,戴逵将琴学传于二子,其中戴颙有《戴氏琴谱》四卷。《碣石调·幽兰》,也是由梁代会稽人丘明所作。“绍兴琴派”传承有序,特点鲜明,又有相关琴曲留世,自成一派,具有“安闲宽裕,清拙圆静”的艺术特点。琴史著作《琴史初编》认为,“绍兴琴派”是继浙派、虞山派之后的一方新天地。
吴大新认为,明朝灭亡后,绍兴的名门望族几乎消亡殆尽,张岱、祁彪佳等或被杀或自杀,古琴赖以生存的精神贵族没了,一个古琴流派只能碎片化,苟延残喘。而蕺山学派约束了绍兴琴派队伍的扩大。明末大儒刘宗周举起“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大旗。刘宗周写过一本书《人谱》,在他看来,观戏场、好古玩、好书画都是“应去之欲”,证人书院均明令禁止。而张岱成立的“丝社”中,王士美、张平子是刘宗周的弟子,此后再也不见他们的弹琴记录。“绍兴琴派”对传谱并不热心,信奉“欣合和畅”的哲学,心态散淡,陶醉于自娱自乐之中。张岱琴艺高超,且有谱曲,他主张“琴谱无用论”。“绍兴琴派”作为一个较大的流派,明末清初迅速式微,但并不是彻底消失。事实上,“绍兴琴派”一直碎片化地存在着,时沉时浮。
现状
绍兴古琴文化蓬勃发展
2011年,绍兴古琴研究会成立,绍兴古琴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会长金少余积极推广古琴,使得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弹琴人数迅猛增长,在古琴艺术及古琴与本土文化渊源的研究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使古琴文化在绍兴能良性发展,极力回避了资本与劣质伪文化对古琴艺术的污染。
就古琴的传承和普及,金少余认为,教学必须“有类”,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分流引导,因材施教。并极力呼吁古琴文化的纯粹性,杜绝古琴文化流于装饰,趋于庸俗。
为了使绍兴古琴文化健康蓬勃发展,绍兴古琴研究会以分期教授、定期雅集、季度考察及研究成果刊登等形式开展传承活动。同时对部分代表性曲目进行复响,并以鉴湖琴社为传承基地进行绍兴琴学的活态传承。目前“绍兴派古琴艺术”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古琴史上的一朵幽兰,“绍兴琴派”生于隐谷,曾经独茂,而今又飘出馨香。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