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湖城市公园
马寅初故居
嵊州经济开发区商住区
悠悠剡溪环绕,百里青山连绵,放眼嵊州,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历史上的浦口(目前开发区的行政驻地)虽然地处交通要冲,却非工业发达之地。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农业小镇嬗变为工业强区;从典型的农村集镇向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挺进。
嵊州经济开发区是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的故乡,如今,在马老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和无私无畏精神的指引下,开发区正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经济,提升发展平台,进行二次创业。
新旧动能科学转换
“作为嵊州经济建设的主平台,开发区不仅要大力弘扬传统产业,更要率先发展新兴产业。”嵊州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今年1-7月份,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6%,可谓成绩斐然。
数据令人振奋,背后的故事更激动人心。
厨具、领带、电机是嵊州的三大传统产业,它们的主战场就在嵊州经济开发区。近年来,这些传统产业捷报频传:“巴贝故事”不断唱响,“浙江制造”认证证书接连获得,厨具智能化道路越走越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纷纷落户。
厨具业是嵊州经济开发区的生力军,近年来以亿田、帅丰为代表的厨具企业纷纷转型升级,走高质量智能化发展道路。尤其是“帅丰”年产40万台智能化集成灶项目、“亿田电器”年产60万台智能高端厨电项目,都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引领产业园内的企业加速走向“智慧”。“亿田”董事长孙伟勇高兴地告诉记者,“亿田”从高质量智能化尝到了甜头,每年销售额以两位数增长。
与厨具相比,领带业发展更早,转型也更早,早在10多年前便向服装、家纺等多个领域延伸。位于嵊州经济开发区的领带龙头企业巴贝集团,更是另辟蹊径,花7年时间致力研发工厂化养蚕。今年1月,工厂化养蚕成功量产,不仅改变传统养蚕模式,为“巴贝”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给整个领带业的发展注入了兴奋剂。
在大力扶持传统产业持续发力的同时,嵊州经济开发区在新兴产业引进中也不遗余力,使得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与传统产业双轮驱动的态势更加显著。”嵊州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1-7月份,嵊州经济开发区完成规上新产品产值59.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2.7%,高于去年同期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3.5亿元,新兴产业产值率3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0亿元,高新产业产值率48.8%。新兴产业已占一半份额。
平台建设日臻完善
嵊州经济开发区是嵊州市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平台。该开发区对自身的平台建设一直非常重视,各项功能越来越完善。
早在1994年8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嵊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1995年,嵊县撤县设市,嵊州经济开发区由此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后,嵊州经济开发区进区工业企业已达300多家,初步形成以领带、针织、电机、厨具等为主的产业框架。
2001年,嵊州经济开发区区域调整,启动二期规划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集居住商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再一次变革是在2014年3月4日,嵊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浦口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此后,35平方公里的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歌猛进,书写新时代的辉煌。
眼下,嵊州经济开发区的平台建设跨越推进,在规划布局上日趋科学,完成了《浦口片区控制性详规》《艇湖片区控制性详规》《艇湖新兴产业园控制性详规》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基础配套日益完善,围绕“先基础配套、后项目落地”的理念,大力推动基础配套建设,打通G527浦东大道至罗小线连接线,建成城东至浦口的快速通道,城东区块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科创中心建设工程(三期)、四明江综合治理、嵊张线以南供水工程等全面完工,开发区交通路网、排水管网、电、气等配套不断完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框架不断拉大。
2018年度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嵊州经济开发区排名第12位,较上一年度前进2位,实现了两年前进4位。
国开区创建稳步推进
“3年之后,我们有信心创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据悉,嵊州经济开发区牵头制定了《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将打造一个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
其实从去年起,嵊州经济开发区按照嵊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扎实推进“二次创业”,全力打造三大园区——厨具智慧产业园、艇湖新兴产业园、万亩千亿通道经济产业园。
占地1500亩的厨具智慧产业园作为重点打造的园区之一,计划5年内要达到百亿能级规模。嵊州经济开发区在该产业园建设中首先从强链补链入手,着力引进国内最好的配套企业,提升厨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物流成本低、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全的优势。
万亩千亿通道经济产业园总面积10000亩,定位高、精、尖项目集聚区,布局具有创新性、竞争力的制造业为主,同时配套一批生产服务业、物流仓储业、科研平台等,努力打造嵊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占地4000亩的艇湖新兴产业园,将着重布局商住、M0(新型产业用地)工业、生产生活服务配套等,瞄准总部型经济、绿色经济等高新业态,努力打造嵊州产城融合样板区。
嵊州经济开发区按照三大园区的总体框架,加快《嵊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嵊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及招商策略研究》的编制进度,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目标,全力做好稳经济、抓项目、防风险、优环境文章。
踏上新征程,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开花,一招招创新举措铿锵落子,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一项项民生实事落细落实。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的明天会更美。
传承马老精神 建设锦绣浦口
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正军
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工业发展快,交通变化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数十年间,浦口从一片荒芜河滩变身为如今的高楼林立,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高起点规划、交通利好、商业配套进驻、名企扎堆落地等多重利好背景下,浦口未来的华丽转身指日可待。
放眼嵊州,浦口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历史上,浦口驿站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现如今,浦口是嵊州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在新时期的征程中勇立潮头,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的故乡,我们要学习和传承马老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浦口人奋勇前进。
当前,开发区上下紧紧围绕“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抓转型、拓平台、促发展,以“三大园区”建设为引领主动接轨高铁时代,积极谋划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聚力打造特色产业之区、科技创新之区、山水生态之区、人文魅力之区,全力以赴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力铸就风情浦口的富庶与文明。
马寅初故里——浦口街道
千年古埠伴剡溪,马老遗风传后人。浦口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的故乡。
马寅初故居坐落在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街74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马寅初父亲马棣生建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江南民居,供马氏家人及“马树记”酒坊师徒们居住和使用。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降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7岁赴沪求学。
马寅初自幼勤于思考,不愿死读书。17岁离乡赴沪求学、20岁考入天津北洋大学、24岁离津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28岁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马寅初求学路上步步顺利,眼界开阔,学业优秀,是当时的天之骄子。
2000年下半年,嵊州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对故居进行修复,马寅初故居遂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学习弘扬马寅初精神风范的一个重要地方。
“微”信先贤
吕晖(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团委书记):马老,您用一生诠释了“担当”这个词的意义,您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但您从未屈服过,与国家与人民共命运。作为年轻干部,我们会以您的精神为明灯,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勇于担当,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丁银宁(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团委副书记):马老,您拥有两颗心:一颗是勇士心,敢言敢怒,铁骨铮铮捍卫真理,单枪匹马,宁死不屈;一颗是爱国心,肝脑涂地为国民献计献策出良谋。我们年轻人要向您学习,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王梦柯(马寅初小学少先队大队长):马爷爷,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我的家乡是您长大的地方,您在这里学习、成长,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大后,老师告诉我,您治学严谨、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是浦口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马寅初小学的一名学生,我非常骄傲,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成为您一个优秀的故乡人。
邹丽娜(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农办副主任):马老,您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名誉地位,您刚正不阿的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您是即使身体逝去但情怀永留于世的民族瑰宝,是用灵魂指引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璀璨灯塔。
邢子为(马寅初初级中学七〈9〉班学生):马爷爷,从我进入马寅初初级中学读书开始,就经常听到关于您的故事,您一生历经了那么多挫折和磨难,但您依然坚持真理,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我一定要像您那样学习,像您那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石幸炜(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工作人员):马老,您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内心坚定。您老而弥坚,高瞻远瞩毫不退缩,有责任感,无私奉献,这一切都指向了一点——爱国。没有对祖国的热爱,就没有如此强大的动力,这是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向您致敬!
过柯翰(马寅初中学高二4班学生):马爷爷,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在以您的姓名命名的学校里上学。现在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要是能看到眼前的一切该有多欣慰呀!
周旭松(马寅初中学校长):马老您好,您的守正求真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引。“实事求是治学,刚正不阿做人”,育人需守道德之正,立德树人;治学需求知识之真,以真致智。高中基础教育承上启下,德智并举,知行合一,方能培养新时代有用之材。无论治校治学,我们一定牢记初心和使命,为祖国培养人才。感谢您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楼丽君(马寅初小学德育副校长):马老您好,您是举世公认的“学界泰斗”,堪称“一代师表”。我们学校专门开设了“马寅初精神教育”课程,引导和教育全体师生像您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这样的学校里当老师,我们很有自豪感,我们定会弘扬您的精神,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公民!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陈正军 见习记者 张 峰 记者 张亮宗 编辑: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