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千年商埠润小越

2019-07-31 21:24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徐霞鸿

两山夹峙,一水纵贯。小越街道的布局,在虞北地区别具一格。东南部为马面山、上乘岭,西面为伏龙山,两山岙口为南北向的街河源头,半途又先后与东片的马河江、横街河和西片的长河江(历史上称小越江)相接,整个街道绕山而建。

丰富的水系,造就了小越作为浙东地区水上交通重镇的地位。历史上,这里曾出现过商业异常繁荣的景象:河岸上帆樯林立,两岸商铺兴旺,廊街上人来人往。千年商埠的美名,由此而来。

(小越街道 陈春澜故居 陈利妹 作)

因水而兴

小越之名,始于五代十国。相传,吴越王钱镠曾在此斩杀巨蟒,为民除害,后又将小女嫁于此,故名“小越”。

在小越街道伏龙山北坡,钱镠当年磨剑的古井还在。小越街北首,也矗立着吴越公主的雕像。勤劳善良的吴越公主,带领着百姓,将此地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一方重镇。

不过,除了吴越公主,小越集镇的形成以及对外的知名度,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小越历来是浙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境内100余条河道呈网状分布,纵横交错。

远古时代留下的泻湖所形成的湖泊,如小越湖、东泊、西泊、孔家岙泊等,或环绕于群山之间,或镶嵌于原野之上,散落在镇内各处,碧波荡漾,水光接天,为江南水乡平添了些许温婉的柔美。纵横交错的河流,如鸭石江、东罗大江、西罗大江、小越江,串起了各个湖泊,织就了一张连通各地的水网。

因水而兴,密布的河港为水上交通提供了极大便利。历史上,小越辖区内的水上交通要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在辖区西,自西陡门(现属驿亭镇)经西泊、羊山(现属小越湖村)、边墩、新宅、河清口(属新宅村)、柯山(现属冯柯山村)、九龙桥(横山徐)入谢塘镇的百(官)谢(塘)河(自唐代至清末为古夏盖湖范围)。

第二条在辖区西北,由南湖进祈山(现属新宅村,该河段称鸭石江、清末时为夏盖湖湖区),过河清口堰、王家(属越北村)入东罗大江,经罗家村徐假、田家村皂基堰至马家堰入余姚市河网。

第三条则是自夏盖湖过小越堰、小越街河至永宁桥折入横街河、西罗大江,然后进入余姚河网,或沿街河北上至王家进东罗大江。

(小越老街全景)

据小越老人回忆,在杭州至宁波铁路和公路未通之前,从上海、杭州去镇海、宁波、慈溪、余姚方向的船只,都要通过小越街河和东罗大江。小越街河的丁家桥附近,经常停满大小船只,带动了小越客栈、饭庄、百货贸易等行业的发展。直到1960年,南来北往的货运船只还很多。至于百谢河,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还是县城百官至谢塘、盖北等地客、货运输的主要通道,每天都有航班。

事实上,商业的基因,千年前就已经在此生根。早在明代以前,小越地区就有多个集市。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小越行市有三处:一是三都都址小越的行市,称“小越市”;二是四都都址横山的行市,称“横山市”;三是在四都五车堰的“五车堰市”,几乎占了当时上虞县十三个行市的四分之一。

(同兴里外景陈春澜铜像)

“城市今添沽酒肆,人家况有读书声。”在更早之前的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任礼部郎中的广东增城人陈敬,来小越拜访伏龙山下“福缘精舍”主人魏仲远时,曾赋诗《次竹深隐君入邑感怀》。就诗中的描述看,当时小越已有集市、店铺,且城镇已有一定规模。

加上之后设立的马家堰市,在不到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个集市,这在虞北地区较为罕见。在小越集镇区,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市,还有木业、铁业、船业、印染、食品加工等各种作坊。20世纪40年代初时,小越街上的作坊、店铺总数达149家,而且生意十分兴旺。

“流水小桥石板街,长廊移路曲尺柜。”历史上,有人形容小越是“上虞小上海”“浙东小桃园”。如今的人们,漫步于小越老街的街头时,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这种传统的商业基因激励着现代小越人,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小越迅速发展成为上虞东部的经济重镇。

古桥林立

河港众多,不仅方便了水上运输,还造就了小越小桥流水的独特景致。据不完全统计,小越境内有记载的建于民国初期以前的古石桥就有50余座,至今仍有40多座,其中极大部分古桥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

这些古桥中,名气最大的,要数“伏龙桥”。这座位于岭南村堰头自然村东,小越街河源头的古桥,始建于唐代长庆初年,重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桥、堰、闸一体的工程。从东到西,工程分为三个部分:东为水闸,用来调节古夏盖湖水位,闸上有人行石桥。中为泄水堰,主要保持古夏盖湖(现上河水系)水位保持相对稳定。西为拖船堰,堰旁有小屋,内可置绞盘车,以拖动船只过堰。堰上有石桥,桥北建有平台,设行人和纤夫使用的石阶。该枢纽所创造的水、陆立体交通模式,充分体现了古代小越人民的智慧,至今仍被大中型水利工程所应用。

(吴越公主像)

位于新宅村河清口自然村南,古夏盖湖泄水沟河清沟上的庆余桥,则是小越唯一现存的一座古石拱桥。这座建于民国四年(1915)的古桥,虽桥型较小,但做工考究,结构严实。其小巧、玲珑、精美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清末民初小越匠人的石作水平。桥南北两端有石阶,桥面和桥墩两边均有石扶栏。拱桥望柱上刻有桥联,东侧是“陆道风光远,水利世泽长”,西侧为“清风祈山秀,回澜毓水长”。既揭示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对桥上行人的祝愿,又介绍了福祈山周围的秀丽风貌,令人回味。目前,该桥除两端底部台阶、随带石、鼓石有缺少、损毁外,其余基本保持完好。

小越的古桥中,还有不少以人名命名的桥。位于倪梁村与横山徐村横山自然村交界处的祝大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桥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竣工于民国九年(1920),桥的一侧刻有桥工名字“祝秋山”。据当地老人回忆,此桥始建时,由祝姓父子二人共同施工。后父亲因病死亡,其子在安葬父亲后继承父愿,独自一人建造直至竣工。桥名是为纪念建桥的老石工而起的。

此外,还有朝宗桥、五福桥、小越桥、积庆桥、双邑桥……虽然这些曾经连起水乡陆路的古桥,正在渐渐失去其交通功能,但每一座古桥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也印证着小越历史的悠久。

与之对应的,则是小越现代陆路交通网络的发达。作为绍兴的东大门,沪杭甬高速公路在小越西南侧设有道口,余姚牟山道口也近在咫尺,329国道横贯街道东西,距杭州湾跨海大桥40公里,距嘉绍跨海大桥15公里。

大贾云集

小越商业的繁荣,改变了百姓以农为本的观念。特别是明清以后,宁波成为东部沿海最早开放的商埠海港,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辐射着周边地区。小越长期浸润于“经商致用”的浙东商业文化氛围中,得风气之先。清代中期以后,上海开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小越先民勇敢地闯入都市,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们或经商,或干实业,或进军钱业。从现存的资料看,小越通过艰苦拼搏而留下财富传奇的,尤以马家堰和横山等地的先民最为突出。

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的横山大陈家人陈春澜,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放牛娃出身的他,闯荡上海学艺,从办实业到进军钱业,最后成为一方巨富,被上海钱业界称为“领袖人物”。

上海曾流传一段民谣:“山西康家,宁波方家,慈溪盛家,不及横山陈家。”据有关资料,陈春澜1920年2月逝世后,其光在上海的遗产就有七八百万元。而与上海帮会头目黄金荣、杜月笙齐名的买办资本家虞洽卿当时的资产仅340万元。

此外,还有被钱业界称为汉口钱业“领军人物”的胡芹生、清末上海最早的民族工业创办人之一的田芃卿、扬州著名盐商田荆山,以及沪上工商巨子田时霖,等等。

衣锦还乡,他们购地置业,房宅留存至今。“春记里”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金融家、实业家陈春澜的故居。而“同兴里”则是陈春澜之侄、陈春澜钱庄业和实业的主要助手陈一斋的故居。

如今,保存完好的“同兴里”是上虞区单体独院规模最大的台门式建筑。严谨的布局,宏伟的气势,中西合璧、外雄内秀的建筑风格,是晚清至民国年间江南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这里还有陈春澜生平事迹陈列馆。

位于田家村前田自然村的“凤荫里”,则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木材商、实业家、金融家田时霖的故居。其中,前楹已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并改建为生产队的仓库,后楹除部分倒塌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巨商大贾在富裕以后不忘桑梓,他们助学兴教、施医给药、接济穷人、造桥铺路、建办义庄、修塘赈灾,全心全意地为家乡出力。

参观同兴里(陈春澜生平陈列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陈春澜在家乡创办的“春晖学堂”,就是此后成为百年名校的春晖中学的起点。1922年9月,春晖中学正式建成开学。可惜的是,为此花费了诸多心血的陈春澜却没能看到这一幕。1920年2月,他在横山家中谢世。

长期在上海生活的田时霖,也曾在自己的住宅中办过凤荫学堂、宝泽女子学校及附属蒙养园(幼儿园)等。1914年,由田时霖联络在沪田氏族人共同捐资兴建的田氏宗祠落成。祠堂内专门建有学校用房。凤荫学堂、宝泽女子学堂及附设蒙养园全部搬入祠堂内,合并称紫荆小学校。

除了巨商大贾云集,小越的历史上也从来不缺名士大儒。有抗击孙恩、保境安民的义士戴大郎;有才华俊逸、品格清高的谢谠;有广招文友、敦交重义的魏仲远兄弟;有精忠报国、才气横溢的倪元璐;有致力教育、德泽一方的许正级;有国学巨擘、考古大师罗振玉;有长袖善舞、誉满沪埠的田祈原;有化学专家、中科院院士袁承业,等等。后起诸贤更是灿若星辰,熠熠生辉。

地名说

“小越”之名

源自吴越王钱镠

相传,钱镠还在贩盐时,曾在此地磨剑、斩巨蟒为民除害,还将女儿嫁到这里。后来,他当了镇海节度使,封为吴越王,来这里看望女儿,村里人高兴地喊他大王万岁。他谦虚地说:“我是个小小的吴越王,算不得大王,更不能称万岁,叫我小越就是了。”但人们还是叫他钱大王,倒是这地方被叫做“小越”了。

历史上小越又可以叫做“小穴”,因为钱镠的女儿潼主郡主就葬在这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编纂的《新修上虞县志》卷十九《古迹志》中记述:“吴越公主墓,在小越伏龙山。”而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编的《上虞县志》则载小越伏龙山山顶有一巨石圹,世传为吴越公主墓址。

从这些记述看,吴越公主墓在小越伏龙山可信,且明万历朝修志时该墓可能还在,而清光绪朝修志时墓已被毁。

风情园

剪纸

剪纸艺术在小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开始时,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装饰。如妇女们在做鞋帽、衣裙和被枕时,在色彩单调的布面上绣上一些小花、小动物以增添美观,就要首先用纸剪出绣样。昔日的雕花门窗,在冬天用做防风保暖之需,往往会糊上一种色白而薄的纸(称“高丽纸”),就会在上面贴上一张用彩色纸剪出来的吉祥喜庆图案。

此外,在小越民间的红白喜事中,剪纸作品也有诸多用处。男女双方定亲、纳聘、结亲时,所用的各种盛具,都要垫上红纸剪的双喜、“多子多福”“如意双全”“年年有鱼”等各种图案,以示喜庆气氛。在丧事中,也用各种剪纸的人、畜、物等来体现气氛和对逝者的尊敬、怀念。再加上小越地处水上交通要道口,过路的船家也会在船上张贴相应剪纸以体现所运货物的品类。

2008年,小越镇的民间剪纸被正式列入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倪梁村的陈阿志、镇文广站的孙柏钱和小越镇小等人(单位)被指定为民间剪纸传承人(单位)。

主政者说

谢文权 小越街道党工委书记

一座温情脉脉的灵秀小城,弥漫的是敦厚纯良的民风。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温暖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遥远的记忆,更是一种喜迎八方宾客的胸怀。

近年来,小越街道紧紧围绕“工贸小越、品质小越”建设目标,发展壮大消防压力容器、汽车零部件和化妆品包装三大块状产业,积极培育新兴行业。依托小越湖开发,扮靓绍兴东大门,全面接轨主城区,提升发展承载力,着力打造全域景区化、街区品质化、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四化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好家园。

作者: 编辑:倪妮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