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赛激烈进行中
诸暨篮球以产业形态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联赛。诸暨篮球联赛已经举办了13届,一年比一年火爆。“过去打联赛,门票是白送的,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来看。今年,我们的门票卖到了200多元一张,座无虚席。”为什么有人愿意花200多元来看一场球赛?秘诀当然是好看。诸暨有十几家企业的球队都引进了外援,其中不乏一些来自NBA、CBA及CUBA的球员。8月份举行的诸暨第13届篮球联赛决赛中,恒久集团代表队与暨阳学院代表队经过三场角逐才决出胜负,让人惊呼:“一个小县城的球赛,竟打出了NBA的味道!”
“好看”,当然也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这几年来,诸暨一直以大力引进高水平外援作为篮球发展的战略。
以几万元一场的代价请来外国球员,撑起了200多元一张的门票价。而高层次的比赛则给观众带来了“在家门口看NBA”的感官体验,他们愿意花这样的代价买个视觉和心理享受。
成立于1984年的诸暨篮协,对诸暨的篮球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迄今已经举办了13届诸暨市级篮球联赛,参加联赛的球队也从最初的4支增加到2017年的47支,这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球迷们决赛现场为球员加油鼓劲
篮协的主要收入,一是门票收入,二是来自于企业的冠名和赞助。以2017年的“祥生地产杯”篮球联赛为例,冠名费用50万元,其他广告20多万元,门票收入20多万元,总收入达百万元左右。看起来,在这场篮球产业化浪潮中的最大得益者,是诸暨篮协。2017年,一场联赛比下来,刨去各种成本,篮协净赚20多万元,但是,“我们都将用于篮球的再发展”,诸暨篮协办公室钱主任如是说。
实际上,在诸暨,一条以联赛为核心的产业链已经形成。首先是篮协与冠名商的关系。看上去几十万元的总冠名不是个小数目,但因为诸暨联赛在当地巨大的影响力,对企业来说获得的回报是如期所愿甚至超值的。“可以说,在体育赛事中,诸暨篮球联赛是除了奥运会外,诸暨人关注度最高的体育赛事,从一票难求的火爆情况就可以看出,电视直播的收视率也证明了这点。而且联赛举办前期,我们就开始冠名企业的形象宣传,从城区主要地段到比赛场馆,甚至门票上都是冠名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我们与诸暨媒体合作对比赛进行直播,对企业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诸暨篮协副主席钱建新说,“前几年,我们去找冠名还有点求人的感觉,这两年基本上都能一拍即合。”
其次是篮协与媒体的关系。去年,篮协与诸暨某媒体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这家媒体对整场赛事进行直播,包括总冠名以外的广告都归该媒体代理,广告收入也归该媒体所有,而篮协借助媒体的平台扩大宣传。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家媒体从中获得的收益非常可观。

决赛后,球员接受采访
还有球队与篮协的关系。球队能以参加联赛为荣,因为参加联赛就意味着球队的影响力;而篮协以能邀请到高质量球队作为奠定产业链的基石。因为眼下,诸暨有影响力的球队大部分都有民营企业的背景,只有企业才有实力通过邀请外援提高联赛观赏性。对于企业来说,篮球给其营造了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他们的投入和产出已不能从简单的经济回报来衡量,除了出成绩出名气,更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上升到了企业管理的高度。
最后是篮协与观众的关系。门票要卖得出,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球赛支撑。诸暨观众对篮球超常的热爱要得到满足,少不了篮协这个牵头人。因此双方之间也是互相支撑的关系。
“2018年,我们对联赛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规划。”钱建新表示,2017年小试牛刀,但因为整个运作还比较粗放,实际上获得的利润并不丰厚。比如与媒体的合作,以所有的广告代理收入交换直播权,对篮协是否有利,要做细化的成本测算。另外,真正走上产业的道路后,内部管理成本控制也要测试。今后,他们将在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方面有更大作为。
政府购买服务也是诸暨篮球产业化的一种模式,这也是2017年进入探索和尝试阶段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据了解,在篮球成为全民运动的诸暨,每个单位拥有一支球队不会是梦,但是,在球队管理、技术提高甚至比赛组织方面,单位的精力毕竟有限,尤其是一些乡镇篮球队,因此,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诸暨篮协寻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