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绍兴要闻
数千张老照片重现诸暨60多年建桥史
2017年05月24日 10:18:26
来源:诸暨日报

前不久,市史志办向社会广泛征集有关诸暨的纪实老照片,没想到第一组收到的照片就是“重量级”——诸暨60多年的建桥往事。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是我市路桥工程处首批离休干部、今年85岁的斯翱,他一直活跃在该领域的一线,见证了诸暨上世纪50年代至今建桥的每个重要时刻,并用相机将这些瞬间定格。

新中国成立后诸暨修建的第一座桥

1949年之前,诸暨城区有两座桥:茅渚埠桥和太平桥,它们默默见证着诸暨的变迁,经历着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在浦阳江上。几千年来,这两座桥反复修葺,成为诸暨人出行的重要交通要道。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受之前连年战争的影响,这两座桥受损极其严重。“大家都知道修建桥梁的重要性,但当时的条件太困难了。”斯翱说,1950年,别说诸暨,即使是整个浙江都缺乏交通人才。

1951年,浙江省交通厅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从每个县抽调一名干部,成立交通建设干部培训班,学习《桥梁》《工程力学》《测量》等专业知识。这批学员中就包括斯翱。

一年培训结束后,斯翱回归家乡,正式开始了他的建桥生涯。“同样作为交通要道,相比之下,太平桥是石拱桥,正常通行还是没问题的,但是,木结构的茅渚埠桥已经被侵蚀得面目全非,岌岌可危。”斯翱说,茅渚埠桥是分流支点,那时的城区指的还是浦阳江西面,家住诸暨东北方向的市民要进城办事,必须经过茅渚埠桥,“如果没有这座桥,去城里就要渡船,或者走几公里从太平桥绕一圈,极其不方便。”

因此,茅渚埠桥成为了我市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桥梁。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世纪50年代的诸暨工业存在短板,物资稀缺。考虑各方因素后,斯翱毅然决定采用木结构。“建桥也要因地制宜,茅渚埠桥这段水域,下面有近30米深的淤泥,打石桩比较困难,而且稳固性也不如木桩。”斯翱说,最后他还是选择把茅渚埠桥设计为木结构。为了让桥更坚固,设计中,它的根基为4根松树木桩,连接上下横梁木排架。排架为方木梁,共12排,13孔。最后,在此基础上,桥面横铺小杉木,以及石灰三合土。设计桥面面宽4米,两边设置木栏杆。

设计出来之后,大家开始共同建桥,运木材、打桩、拧螺丝……斯翱说,因为没有专业建筑队,能上手的人都上手了。经过3个月的奋战,终于,1953年初,茅渚埠桥正式开通。

上千张珍贵老照片再现当年的难忘经历

在斯翱眼中,建桥过程里的每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因此,业余之时,斯翱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诸暨每一座桥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多次在不同时期,为每座桥拍照留念,欣喜于它们的变化。斯翱说,除了整理出一本给史志办的相册外,自己还有近一柜子的照片没有整理。

从1953年到现在,斯翱手中的相机从黑白到彩色,再到如今的数码。他“拍”下了许多故事,其中有大家众志成城修建茅渚埠桥的热血画面,同样也有斯翱不愿意多谈却刻骨铭心的过去。

斯翱说,诸暨那么多桥,浬浦的石拱桥不管是建之前,还是建的过程,都让他痛彻心扉。

1958年,诸暨防汛大会结束,会议中讨论为了让洪水对诸暨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市政府决定从源头控制。于是,会议结束,20名干部立刻带着一台抽水机,坐车赶往陈宅镇。但是,在经过浬浦镇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谁能想到,车子才刚到浬浦,水已经开始涨起来了。”斯翱说,要从浬浦镇往陈璜方向,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走木桥;二是从大林方向绕过去,但时间会耽误很久。为了更快到达目的地,大家铤而走险决定走木桥。“乡下的木桥和设计修建后的茅渚埠桥不一样,其实就是下面铺满鹅卵石,叠起来后,两边放两块木板,作为汽车通行的轨道。”斯翱告诉记者,那天车在过桥的时候,水愈发大,司机看不清楚木板的具体位置,一不小心后轮脱离了轨道,车就卡在了桥上,导致车侧翻,其中8名干部不幸遇难。

“里面有我的同事、朋友,我现在还经常想起他们。”斯翱说,1960年,自己来到浬浦镇,设计建造石拱桥,那几个场面似乎还历历在目。那次,斯翱为浬浦设计的是一座石拱桥。如今,这座石拱桥经过修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基础还是原来那座石拱桥。说着,斯翱拿出了几张建桥时拍下的照片,的确和现在的桥完全不同。“你看现在的桥面是平的,那时候是拱形的。”斯翱指着一张木架还没有撤、正在建造中的照片。

说起这张照片,斯翱说,这个木架其实也是被洪水冲走的,“为了防止混凝土的热胀冷缩,这时候的桥还没有完全连接,有5处我们用铁丝撑开。谁知道洪水一来,我们的木架直接被冲散,桥差点就塌了。”幸亏斯翱当机立断,连铁丝也没有取出,就直接用水泥将其封死,才没有让悲剧发生。

一座座桥梁往事也是诸暨发展的重要见证

1993年,斯翱退休。在他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共设计修建了石拱桥157座、轻轨桥梁133座。退休后的斯翱也并未闲着,他还是会经常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曾经的桥,发现变化就拍几张照片。

“一直到现在,有人来请我为建桥做质检,我还是义不容辞。”斯翱说,包括后来诸暨西施大桥、茅渚埠桥等新桥的建设和老桥的改良,依然有他的参与。

斯翱说,这看似是建桥的历史,其实也是诸暨乃至中国经济各方面实力的一部发展史。“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各方面的进步,材料在变化,形态在变化,结构形式也在变化。”斯翱说,曾有人告诉他,农业是面的生产,工业是点的生产,而交通则是线,连接点与面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而桥梁则是经济建设中必要的交通建设。

建造桥梁这条路上,斯翱不曾停止。同样,在桥梁保护上,他也从不马虎,永远比别人上心。

“一座桥一个故事,这些石拱桥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斯翱说。

斯翱告诉记者,之前,斯宅某村村民为了方便出行,在村里原有的石拱桥旁边又建立了一座新桥。“桥因为需求而不断改变,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把原有的桥拆掉,我觉得还是比较可惜。”因为这座古桥不仅是文化遗产,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坚固,仍旧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桥应该留着。在斯翱的努力下,最终,这座古桥被保存了下来。


作者:毕竹韵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