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京胡拉得溜。
父子俩的房间。
3个月前,杭州市上城区瑞和颐养中心住进了一对特别的室友,百岁老人李爷爷和他的儿子。9月24日,记者上门拜访时,老人正端坐在藤椅上,手边一杯清茶,专注地阅读报纸,他64岁的儿子安静地坐在一旁陪伴。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6月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之后,他更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带着心智发育迟缓的儿子搬进养老院。
百岁父亲和花甲儿子成室友
走进李爷爷和他儿子的房间,处处透着温馨。两张单人床并排摆放,被子叠得方正整齐;墙上挂着一叠老人的书法作品,笔墨酣畅;电视柜旁,静静倚着两把京胡,其中一把木色温润,琴筒上新修补的蛇皮纹路清晰可见。“这是我刚结婚时买的,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把琴。以前常常会拉给孩子们听,转眼间也已经70多年了。”虽已百岁,但李爷爷说话时思路清晰,语速平稳,看上去精气神很足。
在交谈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李爷爷的儿子小李始终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他穿着一件整洁的POLO衫,花白的头发剃得短短的。记者的到访,让他显得有些局促。当李爷爷提议拿起那把老京胡拉一拉时,他的目光迅速被吸引过来,期待着父亲的表演。
“我的儿子只是表达能力不太好,但行动上没任何问题,很听话的。”提到自己年过花甲、头发花白的儿子,李爷爷言语间满是疼爱。今年6月,李爷爷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需要卧床恢复,但由于孩子们也都上了岁数,精力有限,术后的照护成了一个难题。这位向来硬朗、要强的父亲没太多犹豫,自愿找了家环境好的养老院入住。
唯一让他牵挂的,就是一直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和常人有些不同的儿子。再三思索下,他最终还是决定带着儿子一起住进养老院。
进了养老院后,这处面积不大的单间就成了父子俩的新家。有时候,李爷爷还会拿出那把老京胡,咿咿呀呀地拉上几段老曲子。这些曲子陪着家里4个孩子一起长大,儿子也觉得熟悉,总是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父子俩也会铺开宣纸,一个写,一个看。
“长不大”的儿子,是父亲一生的牵挂
在一般人的眼里,心智发育迟缓的人或许是一个需要被特殊关照的对象。但在李爷爷心中,儿子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不仅仅是李爷爷,全家人都从不对家中这个年纪最小的成员另眼相待。“我弟弟就是个普通人,我们家里人从不觉得他有什么不同。”李爷爷的大女儿李女士说。这种全然接纳的态度,正是源于李爷爷数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
多年来,这个家形成了独特的默契。他们从不刻意强调小李的“特殊”,而是最大限度地让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享受家庭的温暖。
自从老伴去世后,李爷爷不愿多麻烦其他家人,一直独自照顾儿子,与他相依为命。即使年过九十,他仍坚持每天认真准备和儿子的早饭、晚饭。有时女儿们带来的菜不合口味,他甚至会亲自下楼买些喜欢的食材,重新为儿子做饭,把他照顾得妥妥当当。
然而,作为父亲,李爷爷也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的包容并不意味着进入社会没有挑战。儿子在人际交往中确实会存在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这也是他始终无法真正对儿子放手的最深层的忧虑。因此,带着儿子一起住养老院,对他而言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或许是崭新的环境、父亲的衰老,也让小李在无形之中默默地“长大”了。经历了一场大手术之后,李爷爷上下楼有些不便,但他最爱看报。入住养老院后,报纸只能投递到楼下,小李就每天早晨准时下楼,准确无误地把父亲订的几张报纸取回来。“以前在家,更多的是我照顾他。现在,反过来了,更多是他在照顾我。”李爷爷欣慰地笑了。
“养老院的本意就是为老人们服务,尊重并接纳他们的所有需求。所以我们非常欢迎李爷爷带着儿子一同入住。”杭州市上城区瑞和颐养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印象里,李爷爷兴趣广泛、为人热情,小李性格安静、做事礼貌周全。父子俩相互陪伴、照顾的种种场景,也让周围的“邻居”和护工们感到温暖。
从诸暨到杭州,“父亲”是他永远的角色
回溯李爷爷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他对“父亲”这个角色的责任感和坚守。1926年,李爷爷出生于现在的绍兴诸暨市东白湖镇李家宅村,是家中独子。靠着父母“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和自身的刻苦,他一步步从大山考入杭州的学校,最终在杭州就职。尽管只有一份微薄的薪资,但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人接到身边团聚。
在儿女们的记忆中,父亲始终是一个“乐活”、充满好奇心且将家庭置于中心的人。“我父亲是个非常愿意钻研学习新事物的人,但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他对家庭的态度。”李女士回忆,父亲30多岁时省吃俭用买下了一台海鸥牌相机,那些年,几个孩子吃西瓜、写作业等日常瞬间,都被父亲用那台“很重的相机”记录下来。为了省钱,他还自学了冲洗照片的技术。如今,这些珍贵的照片仍被父亲好好保存在家里。
2022年,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正式开通运营,不久后,97岁高龄的李爷爷独自踏上了坐地铁游家乡的路程。为防乘错车,他提前在电脑上查好了路线,抄在纸上。老人清晰地记得,他从杭州的家出发,乘坐杭州地铁2号线转5号线到姑娘桥站,再换乘新开通的绍兴地铁1号线,前往黄酒小镇参观。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探索”出来的路线分享给孩子们。“我父亲回来说,以后我们想回家乡看看,可以找他做向导呢!”李女士笑着说。
对于父亲这样的“壮举”,儿女们早已习以为常。他不仅能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查询交通信息,也懂得如何乘坐高铁、火车、大巴及地铁,常常不用人陪就出门浏览杭州各处景点,或是回绍兴老家看看。“我今年74岁,但在使用手机、独自出行这些方面,远不如父亲有魄力。”李女士说,父亲是整个家里最时髦的人。
如今,在养老院,这位百岁老人依然延续着他的“事业”,不仅照应着小儿子的起居冷暖,也挂念着女儿们。父亲的身份,是他一生中最持久、最重要的角色。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见习记者 张伊力 文/摄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