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从诸暨市马剑镇出发,沿着10余公里的山间公路一路盘桓,记者来到状元村。550亩铁皮石斛农旅基地里,游客进进出出;新落成的村级艺术馆朴素雅致,陈列着古玩及文房四宝;街巷里,飘散着马剑面、灰汤粽、冷饭糕等传统美食香味……这个位于绍兴、杭州、金华三地交界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68岁的陈兴潮早早在村文化礼堂等候。47年来,他写了47本日记。日记写在历书上,一年一本。日记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生活点滴,但当47本“点滴”放在一起,可以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和山村百姓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陈兴潮的日记始于1974年。“那时日记里‘接桑树’经常出现,因为1974年后养蚕很热门。”翻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书,陈兴潮回忆道,许多村民依靠蚕桑发家,“我在1986年写道,村里大办桑树,多的人家一年能养蚕籽八九张,一张能卖300元。在当时,这个收入十分可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进货”和“三卡”成了热门词。许多村民通过种桑养蚕、采茶制茶赚到“第一桶金”。陈兴潮租了一间小店,买了一辆三卡,开始做生意。每次进诸暨县城,要开一两个小时,路也是断断续续的泥路。后来,三卡换成面包车,面包车又换成小汽车。“现在,公路通达,进货只要一个电话或网上下单。”陈兴潮说。
状元村因耕读传家的“状元文化”得名。恢复高考后,状元村积极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读书。陈兴潮的儿女也双双考上大学。“仅状元村寺坞坪片区,这些年就有60多人考上各类高等院校,硕士、博士也不少。”陈兴潮说。
2003年,状元村开始建设新农村。这在陈兴潮的日记里也有反映。“我们村是诸暨最早创建的精品村之一。”陈兴潮说,2017年,村里投资近千万元,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打造了20多个景观节点。
2019年行政村调整,全新整合的状元村规模更大了,村两委会开始深入挖掘“状元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铁皮石斛基地、赵氏宗祠、传统创意美食体验、森林游步道、王灵尖露营地、美丽庭院等景观节点,状元村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今年,村里还签下了投资千万元的民宿项目。
“今天,上海、宁波大巴来了30多辆。”翻开去年的日记,他特地找出了这一页。他说,村民在家门口做灰汤粽、豆腐皮、状元糕出售,生意非常红火,而且生意从线下发展到线上。
“改革开放前,我们是穷山村。现在,我们村事事争做‘状元’,垃圾分类、居家养老等工作都走在马剑镇前列。”陈兴潮说。
如今,47本日记被当作历史珍藏,陈列在村文化礼堂。
作者:记者 翁佳美 通讯员 俞咪娜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