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心学大师:乡关何处————王阳明祖籍地调查

2019-05-17 13:52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周国勇

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明天将在我市举行。作为其中一项活动,19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将前往上虞区陈溪乡,寻访王阳明“祖根”,并在王阳明先祖居住地陈列馆展开一场跨越500余年的对话。

而其实,关于王阳明的祖籍地——上虞陈溪虹桥,绍兴日报早在8年前就曾作过调查报道,现予以原文回放,表达对这位绍兴乡贤、一代心学宗师的缅怀与致敬!

心学大师:乡关何处

——王阳明祖籍地调查(原载2011年12月15日,绍兴日报)

日前,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做客绍兴图书馆,其在讲座《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当代意义》中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讲到王阳明,绍兴人民比其他地方的人民要更熟悉,因为绍兴是王阳明的老家,他的祖上本来就是绍兴人。”“大概在10岁左右,王阳明就到了绍兴,最后也安葬在绍兴,地方是他自己选的。”董教授的话,再次将一代心学大师沧桑而睿智的面庞拉近到我们眼前。

很多人想问,创立“致良知”学说,一生提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是否是标准的绍兴人?其祖籍地在哪?在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身上,余姚和绍兴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他的‘祖根’在上虞虹桥”

当天的讲座,陈海熊并未听到。但他收看过董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系列讲座《传奇王阳明》。“他主要是讲王阳明的经历和学说,对其祖籍和家世没有多少涉及。”上虞虞舜文化研究会会员、今年67岁的陈海熊日前向记者表示,经过他和友人多年的调查考证,他们已经找到王阳明准确的祖籍地,是在上虞虹桥。“如果说‘祖籍’不合适,那也可以说他的‘祖根’在上虞虹桥。”

“最早迁居上虞虹桥的是三槐王氏十世祖王补之及其弟弟王辅之,家谱上记载说,他们是去守母墓,是为虹桥王氏始祖。后来王补之的曾孙迁到了余姚,是为余姚秘图山王氏始祖,王阳明是其九世孙。而王辅之及其后人仍居虹桥,现在达溪的王姓人口不少是他的后人。”

“据《王氏通谱》记载,始迁虹桥的王补之、王辅之兄弟,死后安葬在母墓两侧,为母尽孝。但现在仅存王辅之墓,古人遗迹近乎湮灭。”

王辅之墓具体何在?这是一个怎样的古村?前几天,记者前往上虞陈溪乡虹溪村一探究竟。

虹溪村虹桥自然村位于水流清澈的达溪之边,秋冬之际,层林尽染,幽静如世外桃源。环境佳美,也正是王氏兄弟迁居于此的重要原因。走到村中,陈海熊手指眼前小山,说这就是挂灯穴。

山小却陡,加上枯藤满山,爬行只靠一条若有若无的台阶,相当艰难。“台阶叫作百步阶,旁边的石堆是拜台,应该都是安葬时族人布置的,可见后人对先祖的尊敬。”为考证王阳明祖籍地,陈海熊曾两次登临挂灯穴,情况既熟,攀爬也快,直让记者自叹弗如。

王辅之墓位于半山腰,石砌,朝南,四周荒草丛生,如果不是有人介绍,根本不会想到这里安葬着王阳明的先祖。因为这处荒芜的古迹,一代心学大师“根”落达溪。

“头代太公墓前原有一块墓碑,听说是太湖石,长约1.3~1.5米,宽约0.6米,可惜‘文革’时被拆了。”山下村民王建华告诉记者,“墓碑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时被移走的,当时村里建茶厂,这块墓碑被用作茶机皮带上的盖板,后来不知去向。”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辅之墓碑曾出现在虹桥王氏宗祠门前的泥地里,可能被埋在地下了。尽管如此,虹桥村民记挂着王辅之,都叫他“头代太公”,世代守着那山那墓。

寻找祖籍地

“我最早对王阳明祖籍地感兴趣,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2006年4月的一天,陈海熊到文史爱好者、上虞陈溪籍人王冠群家串门,意外看到一部王氏家谱。

“这是一部民国八年(1919年)王正初主修的10卷本《达溪王氏宗谱》(上宅支),其中记载:王导26世孙‘泽元公为达溪王氏始祖’,到了第五世千四公(王寿),为‘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其十一世孙也。千四公十世生华,华生守仁,道学经济,超绝古今。’”陈海熊于是得出结论:王阳明祖籍是上虞达溪上宅,王阳明十一世祖千四公始迁余姚。文章在上虞当地媒体见报后,引发关注,包括《浙江日报》、《光明日报》及《美国侨报》在内,国内外主流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

但此时的陈海熊,自己有了很大的疑虑:仅凭一本宗谱,结论真的可靠吗?这本宗谱的记载一定准确吗?后来的调查证明,家谱不一定都“靠谱”,《达溪王氏宗谱》正是如此。

同为上虞虞舜文化研究会和上虞收藏家协会成员的陈海熊、王柏安等人,开始了为期5年多的王阳明祖籍地考察,收集和查阅与王阳明及其家世有关的文献和谱牒。

“先是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得到一部光绪二十年(1894年)纂印的《王氏通谱》,这是唯一一部涵盖整个王氏世系源流的通谱,其中的三槐王氏卷载有王阳明家族世系,记载始迁祖为王季(字应良,号质庵——记者),来自上虞达溪虹桥王氏。后来又在上海图书馆找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印的六卷本《达溪虹桥王氏宗谱》,上面记载‘王彦洪(名道,三槐王氏九世祖——记者)次子补之知绍兴府事,旋与弟辅之至上虞达溪,见虹桥山水清奇,土地肥沃,遂家焉。’又记载:王补之、王辅之南宋绍熙初年定居虹桥后,补之的曾孙王季始迁居余姚,因称‘姚城王氏实始于此云’。”

为进一步了解上虞虹桥王氏支脉——“姚城王氏”宗谱的内容,陈海熊等人曾去余姚走访,找到一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藏谱人告诉客人,上塘王氏始祖王寰,与三槐派的王阳明同属琅琊宗江左派,但不同支。因为王阳明牌位及一块“名世真才”的御祭匾额(乾隆十六年赐)列在本族祠堂,故将王阳明世系附载上塘谱中。

“查阅此谱王阳明世系,其始祖王季正是来自上虞达溪虹桥王氏。那一刻,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经年的“格物致知”,让陈海熊、王柏安等终于找到了真相:王阳明祖籍或者说“祖根”是上虞达溪虹桥,并非达溪上宅(今陈溪村生畈自然村),始迁祖为王补之兄弟,而非泽元公;迁姚始祖是三槐王氏十三世祖王应良,而非“暨阳教授”千四公。

王阳明是王导后人

在历史上,一直有王阳明是王羲之后人的说法。此说是否属真?

“根据余姚人褚纳新的考证,王阳明并非王羲之后人,而是东晋宰相王导后裔。”日前,陈海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也是那次去余姚,得到这个观点的,并向记者出示了褚氏的考证文字。

在这份复印文字中,余姚文史研究者褚纳新记录了自己找到《余姚上塘王氏宗谱》的经历,以及查阅考证的过程。“谱载:(琅琊王氏三十一世祖)王览生六子,裁为长子,正为四子,王导是王裁之子,王羲之是王正之孙,由此可见,王导的身份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上塘王氏宗谱》统宗图附记了秘图王氏的世系,排列王导为王阳明四十一世祖,三槐始祖王言为王阳明二十一世祖,十三世祖王道,十二世祖王补之。补之曾孙王季,即王阳明九世祖。我还查阅了《姚江开元王氏宗谱》,该谱统宗世系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第一世,王导为三十三世,宋丞相王旦为五十六世。谱中三槐世系表记载:王补之为王旦七世孙,补之曾孙王季,由上虞达溪迁居余姚之秘图山,是为姚江秘图派始祖。”

“二谱在王阳明远祖世系上衔接有序,记载详细,排列说明王阳明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之后,而并非王羲之裔孙。”作者在文章中写道。

《王阳明家世》作者、《绍兴县志》主编傅振照也持类似观点。他在书中明确表示“王阳明不是王羲之后裔,是属王导后裔”,并引用民国《绍兴县志资料·氏族(上)》说明,“(王)言为王导裔……导是王览孙,羲之父名旷亦览孙。此云羲之后,亦似误。”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后迁居绍兴城内光相桥西。嘉靖初年,王阳明在郡城兴建伯府第,规模浩大,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的谚语。史料记载,正德十六年,明世宗下旨赐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世袭。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后,因政敌进谗,被诏停爵位。直到38年后的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登基,才再诏赠王阳明新建侯,谥文成。第二年,王阳明唯一的亲生子王正亿袭封新建伯,去世后,由其长子王承勋继承爵位。

王承勋“总督漕运达二十年之久”,长子王先进无子,也因为这个,从此王家发生了历时数十年的继承权纷争。王承勋三弟王承恩的儿子王先通最后胜出,但家族的封爵也已到了尽头。王先通的长子王业泰,成了王家最后一代伯爵。由王阳明祖父、父亲、王阳明祖孙三代创下的显赫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日渐式微。

“乾隆年间,有王阳明九世孙王篪,自郡城回归姚江,隐居乡里,以教书为生。曾为余姚龙泉山南麓的龙泉井作铭,‘比如良知,心体本然。取之各足,用之无偏。猗屿泉源,从淙涓涓。奉为清涤,记厥千年。’这位阳明后人,可谓是承了先祖遗风。”余姚文史研究者褚纳新最后写道。 

作者: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