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儿时的小说梦,晚年来实现!70岁老人把绍兴百年历史写进书里

2019-05-13 07:48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陈乙炳 文/摄

上午6点到9点,写作,下午2点到5点,写作。这是绍兴文理学院退休教授祝兆炬每日必做的事情。“我退休后就专心干好一件事:完成150万字的五部体长篇小说《台门》。我打算写到80岁。”说这话时,老人一脸的自豪。

人物档案:祝兆炬,1949年1月20日出生,退休后专心著作五部体长篇小说《台门》。

眼前的祝兆炬衣着朴素,他转身步入书房,笑盈盈地捧出三本书——《台门》一至三部。“我的《台门》选取绍兴本土传统民居——台门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反映绍兴1905年至2005年百年历史,总共要写5部。”祝兆炬说,他写《台门》,始于退休那一年。前三部的文字都是夜间手写完成的,“每天凌晨2点起床,冲个冷水澡,吃点泡饭,然后写到天亮。一天多则写千字,少则五百字。”他说,第四部30万字已写了大半,预计明年出版。

写第四部,他改为白天写。“毕竟年纪在那了,吃不消。”他笑着解释。去年底,他看东西出现重影,医生建议他多休息,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搁笔,“写作节奏放慢些,慢慢磨,等到我80岁应该能全部写完。”他说。

越到后面越难写,这是祝兆炬放慢节奏的另一个原因。“我要避开前面三部的写法,人物语言、故事结构、小说主题等都要创新,不然就是‘抄袭’自己,易进入无趣状态。”他说。

“《台门》里的百年故事,我构思了一辈子。”祝兆炬说,写台门的灵感来自于他的爷爷。“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文化,靠双手和汗水为后代盖起一座台门,特别了不起,我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写一部以台门为背景的小说。”他说,退休前要忙工作,忙杂务,一直没腾出时间写,“写作是个痛苦活,需要静心静气。”

“我今天能幸福地写小说,要感谢我的祖国。”祝兆炬讲着讲着,思绪回到了以前。

在他的老家——柯桥区平水镇王化村,曾流传这样一句俗语:上午卖柴上灶镇,下午采薪高山顶。“我家祖辈以打柴为生,收入有限,对家人而言读书是奢求。”他说,上世纪60年代,学校“向工农开门”,知识的光芒终于“射”进他家台门。“那时小学到高中学费全免,中学阶段每月还有助学金,这意味着,穷苦家庭的孩子也有机会读书。”他说,虽然免了学费,但每学期5元的书本费,他家还是经常交不起。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为了给我凑书本费,他们甚至卸下了脚盆上的铜箍,拿去卖钱。”他说。有那么几年,他辍学回家,砍柴、放牛、种田。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绍兴师专,后留校任教。执教30多年,他取得大量越文化研究成果,其中尤以《越中人文精神研究》一书最为著名,影响深远。“30多年里,我一直没有放弃高校写作教学,这一点我特别自豪。”他说,现在很多学生去看他,总要聊到这话题,“传授自己的经验,并让学生受益,是最令老师开心的事。”

“我和祖国同龄,可以这么说,我知识的获取,响应着共和国脉搏的跳动,合拍于时代精神需求的步伐。我的文化知识来之不易,不容我晚年斗志稍减。如有可能,我会一直写到生命最后一刻。”说完,祝兆炬又走进他那小小的书房。

作者: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