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狮坑,一个你“听不懂”的村子

2018-12-12 10:22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诸暨市马剑镇狮源村狮坑自然村,地处诸暨与浦江、桐庐、富阳四地交界处。走在村子里,你不会觉得这个村子跟其他村子有什么不同,但村民一开口,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说的话你完全听不懂。村里人说的是一种独特的“狮坑话”,既不同于马剑方言,又有别于浦江方言,只有800多人掌握这种“小语种”。狮坑话是怎么形成的?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村民多是“语言高手”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童 波 文/摄

村民多是“语言高手”

冬日的上午,我们从越城区出发,大约1.5个小时便能到达狮坑。弯弯曲曲的山路,像是刻意在测量群山的腰围一般,忽东忽西,能让方向感很好的人也迷失方向。还好,一路上都有清晰的路标指引。越接近狮坑,越是担心,面对一个陌生的村庄,面对一种陌生的语言,我们能顺利与他们沟通吗?

不过,担心是多余的。到了狮坑,我们才知道,这里“盛产”的正是擅长口语沟通的“语言高手”。

狮坑村口有一座形状如雄狮的山,当地人称它为狮子山,狮子山脚下有一条溪流,被称为狮坑,狮坑的村名由此而来。在时代的变迁中,狮坑、近家山2个自然村合并成了狮源村。让人好奇的是,马剑镇其他村庄的方言大同小异,唯独狮坑与众不同,即使是属于同一个行政村的近家山,方言也与之截然不同。

“匣饭了(吃饭了)。”中午时分,记者走进狮坑村,看到一个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地朝楼上大喊。紧接着,一名中年男子下楼走到桌前,一家人开始吃饭。

见我们一头雾水,狮源村委主任费哲伟笑着解释:“他这是在喊家里人吃饭,用的是狮坑话,你听不懂吧?”

村口,三五村民坐在凳子上聊天。47岁的费翔飞是村文书,他介绍说,村里不少人都掌握了至少3种以上的语言,“在狮坑村,村民们讲狮坑话;出了村,他们讲马剑话、普通话……”

而且我们发现,在村里碰到的许多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都能讲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这种情况,在相对封闭、教育条件也较落后的山区,确实令人惊讶。

“外面的人到了狮坑,根本不用担心沟通的问题。”费翔飞用标准的普通话解释说,曾经有外地人到了狮坑,感叹狮坑话听起来远比外语还难,他们笑称,狮坑村是个让人“听不懂”的村子。外地人虽然不懂狮坑话,但由于狮坑人会说普通话和不少方言,所以大家交流起来一样不费力。

至于狮坑话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明朝时,狮坑人的祖先逃难到此,将外来方言与当地方言融合而成“狮坑话”。

64岁的费铁山曾做过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他说,费氏是狮坑的大姓,目前722个村民中,95%姓费。费氏祖先从何而来?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时从宁波江厦(今属宁波市区)逃难至狮坑。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时从金华浦江逃难至此。但这两种说法都未获证实。

费铁山说,听祖辈们讲,当时费氏有三兄弟逃难至马剑镇的三个村落,在这里安居乐业,开枝散叶。

根据费铁山提供的一套《浦阳费氏宗谱》,狮坑的费氏一脉的确来源于浦江。“狮坑话,浦江人能听懂一些。”费铁山说。

微型“小语种”的传承

初次来到狮坑,不能不注意山。

狮坑四面环山,藏风聚气。莽莽群山连绵起伏,线条分明地掩映在天地之间。远近之间点缀着白墙灰瓦的乡村屋舍,一间一间连成排,一排一排连成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中、小河旁、远山前,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安逸。翻过几座山岭,便能从狮坑到达浦江、桐庐和富阳。

在费铁山看来,狮坑人从不屈服于山峦对于村庄的封闭,他们选择勇敢地走出大山,与邻近的乡村不断地联系、往来。加之他们又勤奋好学,在与周边乡村打交道过程中,就慢慢掌握了这些地方的方言。而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的人虽然不懂狮坑话,但也渐渐知道有这种方言的存在了。

费铁山说,除了依靠茶叶增加收入,很多村民选择走出大山,靠外出打工、做生意过活。本村会说狮坑话的大约有700多人。还有一些狮坑人在全国各地工作生活,他们也会讲狮坑话。加上这些人,会说狮坑话的也只有800多人。所以,狮坑话算得上是一个微型“小语种”。

那么狮坑话究竟是什么样的?

费铁山示范着说了几个简单的词句:“艾得(我)”“嗯得(你)”“持得(他)”“你到剌庞去?(你到哪里去?)”“这辆chuā(这辆车)”“匣饭(吃饭)”“结种事gi(这种事情)”……

看到我们听得目瞪口呆的样子,费铁山笑呵呵地表示,狮坑话一般比较简练,但传情达意十分准确。

一般来说,方言都是“好说不好写”,狮坑话也一样。长期以来,狮坑人都只是在口头上使用这种语言。如果要写成文字,也只能是见招拆招地“土翻”成普通话后,再写出来。

方言与文化之间有不能割断的联系,如果方言断绝,文化的根脉就会受损。那么,狮坑话这种仅有800多人会说的特殊方言的传承情况又如何呢?

“狮坑话传承没有问题!”费铁山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教自家的孩子从小讲狮坑话的,“狮坑话是我们特有的语言,我们绝不会让它出现‘断层’的。狮坑话会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在狮坑人看来,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家家户户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说狮坑话,那么年少的一代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就接过了狮坑话传播的责任。

“方言岛”的假想和推论

我们在村子里一路前行,终于找到了村民口中的费氏大宅“方伯第”。走近一看,“方伯第”门楼大方气派,内侧的雕刻甚是复杂、精细。

方伯是春秋时期的古汉语词汇,出自《礼记·王制》,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王室宗亲、功臣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明清时,“方伯”用作布政使的尊称。

72岁的村民费柏松说,“方伯第”的主人叫费斗南,明朝时曾出任过广西布政使,因功绩显著,皇帝赐予“方伯第”牌坊。根据《浦阳费氏宗谱》记载,费斗南生于1308年,卒于1397年。“牌坊从明朝一直保存到现在。可惜的是,当时由朱元璋题字的匾额已经不见了踪影。”

村子里原本有一座费氏宗祠,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外墙的斑斑痕迹,向过往的世人昭示着它的悠久历史。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一场大火,费氏宗祠被烧毁。随后,村里在原费氏宗祠的地方盖起了大礼堂。

上千年来,费氏的血脉在狮坑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王敏红教授一直从事绍兴方言的研究,她说,从狮坑话目前的情况看,可以初步判断,狮坑村应该是一个“方言岛”。

何为“方言岛”?就是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

王敏红说,现存的汉语方言岛基本上都是在明、清两代形成的。方言岛的形成一般与军事移民、政治移民、经济移民等有关。

“由于村人现在的生活区域,原先通行的可能是另一种方言,后来受其他方言影响,才逐渐形成现在听到的村话。或者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后,放弃了原来的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村话。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逃难而来的祖先为了避人耳目,故意改变了原先的方言。”这是王敏红对“狮坑话”来源和成因的一种假想和推论。

而诸暨方言研究者杨士安认为,诸暨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临绍小片,而马剑话中带有浦江口音,应该属于吴语的金衢片。

相关资料显示,历史上马剑镇属浦江县管辖。1960年1月浦江县撤销,建制并入义乌县,马剑一度受义乌县管辖;1966年12月恢复浦江县,1967年1月马剑划归诸暨。

“在马剑,唯独狮坑话与别的村庄语言差别很大。几个语言片区之间,往往就隔着一条小河小山。”杨士安说,浙江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都属于吴语,具有吴语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范式。听上去纷繁复杂的浙江方言,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语速、语调和用词的不同才显得不一样。而浙江方言多,还有一个原因是移民众多,文化混杂度极高。

狮坑人是骄傲的,这从他们豪迈的气度和爽朗的性格上都能感受得到。狮坑人最欣喜的还是,他们把代表村落族群血脉的方言传承下来了。狮坑话在他们的经营下,正越说越响亮。

或许你听不懂狮坑话,不要紧,来到狮坑,看看狮坑人的笑容,你能读懂他们在那片山峦间的坚持和执着。

记者手记

留住方言的根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方言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载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个村一个山头可能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方言在左,文字在右,走在地域文化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如果老祖宗传给你的方言难以为继,那么在那片生你养你的土地上,地域文化也将枯萎。

狮坑村的方言独树一帜,与周边村庄的方言截然不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语言一直传承着。

文化之美在于个性,一个有方言的城市大多是有故事的城市,方言的变迁其背后是文化的变迁。也因为此,传统语境中,方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情的代名词。

难以想象,如果绍兴人不说绍兴话了,那么我们曾引以为傲的越剧、绍剧等等,又将如何延续?

狮坑人已树立了好榜样,小小的村庄能紧守自己方言的根,让它开得枝繁叶茂。狮坑人对传统语言的呵护和拓展,给绍兴人守望绍兴方言带来新的信心和勇气。

村里的语言,虽然有些土,但那是带着村庄鲜明的印痕、有着村庄深刻的烙印的。它可以让一个离乡多年的人,在返乡瞬间感受到村庄浓烈的气息,得到村庄亲切的抚慰。

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并不是排斥普通话。确实,在语言的工具性越来越剥夺其他属性的今天,如果依然固守方言,那只会犹如一只仿制的古董让人掩鼻。但如果放弃方言,则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把火把祖上留下来的老宅子烧光的“昏蛋”;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其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留住根,让我们的城市保持传承,让我们的历史不至割裂;我们提倡留住方言,更不是为了和普通话抢市场,我们应该鼓励人人说好普通话,人人学好外语,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交流。但同样,也应该给方言留一片天空。

历史是绍兴这样的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单以文化论,我们不逊色于任何一座城市。而绍兴方言正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方言,那么绍兴的美丽无疑会逊色许多。留住方言的根,绍兴才会更加出彩。

作者: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