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炼塘:越国士兵手中利器的铸造地

2018-07-16 07:52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掌上绍兴客户端王碧倩 文/摄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绍兴可谓家喻户晓。世代后人在越王台边缅怀勾践,见证着文种墓边青青野草生生不息。士兵们沉重的脚印被尘土一遍遍覆盖,震耳欲聋的喊叫声只能留作想象,投醪河中美酒的醇香也蒸发散尽。越王勾践的那一柄青铜剑在两千多年后出土,却依旧锋芒逼人。无人敢断定越王这柄青铜剑具体在哪里锻铸,出自哪位铸剑师之手。

那么万千越国士兵手中的利器又在哪里铸就呢?

据《越绝书》卷八记载:“练塘者,勾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炼塘,各因事名之。”查证可知,现仍有一村,以“炼塘”为名(“炼塘村”与相邻的“朱家溇”已合并成“联星村),位于上虞、绍兴交界处104国道边的,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炼”本意是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炼塘”的“炼”烧制的是兵器,塘指的是水塘。《绍兴府志》中记载到:越王勾践铸剑于此,有水塘供工匠洗擦,称为炼塘。相传,此地就是勾践铸兵备械之地。我们这一行,就是试图找寻越国在为复仇作准备时留下的痕迹。

进入村里,映入眼帘的是呈“十字”交叉的河流,纵横的河流在这眼矩形的平桥桥洞下交汇。平桥边有下到河边的台阶,村中一些老人蹲在屋檐下闲聊。

据村里老辈人回忆,在这个河流“十字”交叉口附近,有个面积约20亩的水塘。

村民口中的水塘即为《绍兴府志》中提到的供工匠擦洗兵器的“炼塘”遗址。水塘里布满细碎的石子,水塘中间是一个用大小参差不齐的石碴子围着一株千年古樟堆起来的“石坟堡”。这棵古樟树树干有三四个成年人合抱粗细,且多次经历“雷劫”并着火,但枝叶仍然十分繁茂。盛夏时,古樟树浓荫可覆盖2亩大小的面积,密不透光。常有家养鸡鸭在古樟树根部聚集,这里也被叫作“老鸭沙滩”。现在那布满石子的塘、堆起来的古坟堡、千年樟树都在“大跃进”时期遭到破坏,已消失殆尽。

“十字”交叉的河流将整个村子划分为4个聚居点。

在与村中的老人们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这4个居住点分别住着4个不同姓的民众:袁家、蒋家、郑家、严家。据村史记载:越王铸剑完毕出战吴国时,委派4名监护卫士留守军工要地,这4个姓的民众就是当年这4位卫士的后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四个姓互不混居,界线十分清晰。几十年过去,如今,按姓氏独立聚居的规则早打破了。其中一位当地村民为我们描绘了大致的姓氏分布图。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炼塘村中,姓袁、蒋的占大多数。

在中心河西侧,有一块约百余亩大小的高地,当地群众习惯称为“大墩头”。大墩头,是传说中越王兵工部队铸剑冶炼设墩子之地。

大墩头往西300米,有条叫大运江的河流,15米宽的河沿处有一座三孔石砌平桥。平桥全长28.6米,面宽5.2米,当地群众称之为“余家桥”,确切地说叫“御架桥”。桥墩由规整条石错缝干砌,桥面每孔由三块条石铺就。“御架桥”意思是皇帝命令建设的桥,是民间称呼。此桥中孔石质主桥梁两侧却凿刻着“炼剑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字迹清晰,字底斗方,工艺精细。而“炼剑桥”表明了是为炼剑而建的桥,是官方名称。据学者考证,此桥是当年越王带兵铸剑,为往返于炼塘与道墟称山之需而建。千年的风吹雨打,此桥几度破损又几经修造,始建时间已不详。现桥的一端立有一块“炼剑桥”的简介石碑。

《上虞县志》记载:此桥系康熙年间修造,已有300多年历史。桥虽十分苍老,却古韵犹存,是目前“越国曾在此地炼剑”最鲜活的历史证据。

两千多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历代王朝更替,越国文化仍然绽放着光辉。炼塘的原来样貌还有人记得、怀念。“炼剑桥”依旧平稳地横跨在大运江上,它要把它曾见证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传承给后人。即使自然的风雨如何摧残,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它不再起到塘与山之间的沟通作用,但保护它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炼塘不复,“炼剑”犹在。

作者: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