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76位绍兴籍中外院士,他们是绍兴的宝贵财富

2018-05-30 09:03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 记者 潘晓华 文 樊 蕾 摄


一页页院士笔记,告诉我们学霸是怎样炼就的;


一件件捐赠档案,承载着绍籍院士的乡梓情怀;


一枚枚手印拓模,印刻着家乡对游子们的牵挂。


76位绍兴籍中外院士,大部分人将自己人生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捐赠给了家乡。这是学术成果的衣锦还乡,支持着家乡的发展建设;这是求学精神的归乡,激励着故乡后人的奋进。让我们走进这些档案,了解院士们不一般的人生。


学霸笔记,领略院士们的学习能力

  

绍兴科技馆内,有一间办公室保存着院士们珍贵的学习和研究手迹。2013年,市科协的院士长廊建立以来,有几十位院士的上千件档案,曾经保存在这里。


(院士“手模”。) 


 “英文、俄文、手绘图表,院士们的笔记,令人叹为观止,让人看到学霸是怎样炼就的。”市科协一位工作人员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叠精心保管的笔记。

  

记者翻开其中一本,蓝黑色的钢笔墨迹,一行行,字体隽秀,白纸行文如同有格子般整齐,关键是配图,虽然不是尺量规画,却丝丝入扣,虽然图形繁杂,却能一目了然,俨然是教科书式的记录。

  

合上笔记本,封面上“学生姓名”一栏里写着:周立伟。他是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诸暨采访时,记者曾经与周院士有过交流。

  

记者立即拍下几页笔记,传给了周院士。不久就收到了他的回复:“你给我发来的几页笔记,是1957年我在云南光学仪器厂即国营298厂实习时的记录,当时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和同学们都记下了两大册实习笔记本。”今年87岁的周院士,仍然清晰地记得60多年前的求学细节。

  

“当时,我和同学们一样,把实习所学所见记下来。我不是班上笔记记得最好的学生,图画得比我好、记得更全面的同学有好几位。但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作图能力,并对每一车间的任务和技术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我毕业后在工厂工作打下基础。”周院士对记者说,曾经有不少人看了他的笔记,都很赞赏,“但我一点也没觉得了不起,带我的实习老师也没特别夸我。因为我是学工的,机械制图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上大学前就在工厂工作,每天帮技术员画图,练出来的。”

  

“我留下了10本课堂笔记本、俄语笔记本和4本实习笔记本。后来,我到苏联留学,又带回不少笔记本,研究工作又留下了很多笔记本。”周院士谈起现在看到笔记时的感受时说:“这些笔记本,使我回忆起了当年和同学们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情景。那时,每周六晚学校操场上放电影,我们都舍不得花时间去看,觉得学习更重要。现在学习有了很好的条件,但我觉得刻苦学习的奋斗精神不能丢。”

  

像周立伟院士这样精致的学习笔记,绍兴保存有不少,还有不少记录着院士研究成果的第一手资料,都被保存在这里。市科协整理和打捞院士资料的工作,做得非常超前,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厅等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都曾前来绍兴,查询和求证过这些原始材料。


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院士们求学和研究时的记忆碎片,捧起任意一块都让人感慨和震撼。大多数取得成就的人,拼得是勤奋、用功和坚持,还有一颗求索真理的心。



手印拓模,感受院士们的求真精神

  

绍兴市科协正式收集绍兴籍中外院士档案始于2013年,当时绍兴科技馆搬迁,清点了现存的院士资料后,决定进行有规划地收集整理。

  

当年3月,市科协下属的绍兴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专门赶赴杭州、南京、无锡、上海、北京,拜访了一批绍兴籍两院院士,向他们征集手印拓模的同时,还收集了院士们捐赠的、有纪念和收藏意义的物品,以及院士们对家乡的寄语。

  

王振炯在这次征集活动中,主要负责手印拓模制作。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出行前,多次实践,甚至还从超市买来擀面杖、润滑油、不粘胶等辅助物品,加上专业手模制作材料,组合成了他特制的手印拓模专用“百宝箱”。

  


 (周立伟实习笔记。记者 潘晓华 摄)


这次的手印拓模对于年轻的王振炯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院士们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人心生敬佩。”

  

诸暨人孟执中院士是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三号”的总设计师,王振炯和同伴前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采集了孟院士手模。“弘扬航天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孟院士亲手写下寄语,他还向绍兴科技馆赠送了两件珍贵的模型:风云气象卫星和歼15战斗机。

  

“回程的路上,我们接到了孟院士的电话,请我们务必回去,说‘歼15’的一个盖子没有拿。”王振炯一行又驱车一个多小时回到院士单位,“结果一看,是装飞机模型的泡沫盒盖子。”王振炯说,当时我有点哭笑不得:竟然为了这么一个盖子“浪费一个多小时”,但事后再想这事的时候,他不禁感慨:没有这股力求完美、凡事认真的劲头,恐怕再天才的人物也成不了院士。

  

“接触了多位院士,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日常点滴中平和的态度、认真的精神。”王振炯说,周立伟给家乡青少年寄语时,不光只打草稿,甚至还拿尺子量好纸张上下空白的距离。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去拜访中科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她是绍兴科技馆建站院士,曾开创了全国首家在科技馆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先河。当时,她刚刚动完大手术,甚至还不能弯腰,但仍在那个偌大的、放满了各种化石让人无从下脚的办公室里忙碌着,她说趁现在身体还吃得消,想多做一些事。

  

自2013年至今,市科协已征集了41位绍兴籍中外院士的手模,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很多珍贵的院士捐赠物品:1∶30的风云气象卫星模型、等比例缩小的歼15战斗机模型、搭载蛟龙号的科考船模型、半个多世纪前的俄文课堂笔记、各种科学研究手稿、各类学术成果著作和科学技术奖章、证书……

  

手模的提留取制作,是为了激励当下的青少年们向院士们学习,也是家乡对在外院士的一种牵挂,院士们的积极回应,更显出他们深深的乡梓情怀。

  

档案回乡,期待院士们的智力回乡


“目前,不少院士档案正在逐步移交给市档案局,他们也在积极与各地院士进行对接,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市科协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市档案局里,两院院士捐赠的档案、资料纷纷回归。“年初,我们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与许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院士或院士家属取得了联系,致电或发函,向他们征集院士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其主要经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门类档案资料。”市档案局有关人士介绍,这项征集活动得到了绍兴籍院士们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来电来函询问,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向绍兴市档案局寄来珍贵的档案资料。时至今日,绍兴市档案局已收到了许溶烈、吴常信、冯长根、金国蕃、李兰娟等多位院士捐赠的档案资料,此外,一些院士及家属来电告知他们还在整理资料,过些日子寄来绍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捐赠的歼15战斗机模型。)  


“我们共发出50多份信函,同时寄上了清代范寅撰写的《越谚》,这套3本线装书是绍兴方言集大成之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院士们看到这套作品,会觉得亲切,生活工作在外的他们,很多人都年事已高,希望他们的档案能先回来,然后是研究成果回来,研究团队过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

  

市科协和市档案局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到了回应。5月3日,绍兴市档案局迎来了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许溶烈一行。此前,许院士两次把装得满满的两箱档案资料寄送给绍兴市档案局,回北京后又寄来一箱档案资料。目前,已有许院士的档案80多件,里面有他编写的著作文献、荣誉证书、奖杯、聘书、从事科学研究的照片和影像资料,件件都是原件,件件都十分珍贵。

  

我国物理学界泰斗、九旬高龄的冯端院士,也传来消息,请绍兴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赴南京,取手稿、讲稿、书信等档案资料。“绍兴的一户人家出了两位院士,冯康、冯端是兄弟,4月份,我们去取冯端院士捐赠的物品时,还拿到了冯康院士的部分档案资料。这真是一户了不起的人家,他们的姐姐也很有成就,姐夫也是院士。”随后,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还调出了冯端的档案给记者看,有冯院士讲课时用的投影胶片,极具年代感的手稿……

  

绍兴是名士之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涌现了70多位院士,人数众多的院士已经成为绍兴的一张地域名片。把工作生活在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绍兴籍院士档案,汇聚保管到家乡档案局是绍兴档案人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绍兴市档案局把征集绍籍院士档案作为年度一项重点工作。

  

“档案回乡,也是智力回乡的一个起点,院士与家乡的链接越来越多,对家乡的了解也会更深。曾经有位院士回绍兴,我们带他去绍兴的‘精工’参观。之后,他说当年离开绍兴时,觉得家乡是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而现在参观过绍兴的企业后,才真正认识到绍兴的综合实力。”市科协工作人员说。

  

每一份档案,都封存着一段故事;每一次的征集,都是家乡的一份召唤。家乡期待着院士们的精神回归,院士们的智力回乡,也期盼更多院士团队的到来。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