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掌上绍兴客户端市民记者 顾鹏程
65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到过东湖,并且对一潭清澈碧绿的湖水、鬼斧神工的悬崖峭壁、犹如“井中观天”的石洞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忆录透露细节
笔者最近在翻阅原绍兴地区行署副专员、公安局长刘邦俊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时,了解到1954年3月中旬,正在杭州草拟宪法的毛泽东主席,曾忙里抽闲到过绍兴东湖农场,并顺道游览了东湖风景区。
1954年初,全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蓬勃兴起,毛主席在杭州多次听取浙江省委领导的汇报。3月初的一次汇报中,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向毛主席介绍了绍兴东湖农场科学种田的情况:该农场在土质差、产量低、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大搞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实行合理密植,增加复种指数,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成功采取了“良田、良种、良制、良法”的配套技术,粮食亩产由1951年建场时的388斤,提高到1953年的709斤,使得昔日的“放鸭畈”“溺煞畈”面貌一新,成了浙江省有名的高产样板。
谭启龙还向毛主席介绍了东湖农场附近著名的东湖风光,他说:“杭州西湖,有人称她是‘西子美女’,而绍兴东湖,陡峭石壁则更如‘刚强的男子汉’”。毛主席听后兴致甚浓,决定去一趟绍兴。
3月14日,天下着毛毛细雨,毛主席提出去绍兴东湖看看,大家劝他等天晴了再去,但他坚持要成行,胡乔木、陈伯达、罗瑞卿、谭启龙、田家英、叶子龙、侯波、王芳等人陪同前往,车队从杭州直达东湖农场。
毛主席信步走在东湖农场的田塍上,他一边走,一边看,还不时蹲下身来,查看身边的庄稼,东湖农场领导在一旁汇报农场基本情况和温水浸种新技术。毛主席看着一片片嫩绿的草籽,回过头来向同来的人赞扬道:“东湖农场的科学种田好!”
参观完东湖农场,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前往东湖风景区。据刘邦俊回忆录介绍:当时,从东湖农场到风景区,要过一条小河,年久失修的破竹桥摇摇欲坠,行人过河要靠木船摆渡。为了确保毛主席过渡安全,他连夜赶到东湖,挑选了可靠的船工。
一副对联现场“救急”
毛主席沿着东湖的长堤漫步,一幕幕景色呈现在眼前:惊险的悬崖,陡峭的山壁,飞檐的亭榭,涌流的泉水,拱形的石桥……走了一会儿,他坐在刻有“此峰自蓬岛飞来”字迹的假山旁石凳上,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湖,一面向谭启龙询问绍兴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一面谈起东湖的景观。
毛主席指着碧绿清澈的湖水问:“这水有多深?”大家面面相觑,一时答不上来。一旁当警卫的刘邦俊急中生智,忙对着湖对面的岩景说:“那个仙桃洞,湖水很深,洞门旁有副对联,写着‘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毛主席听后顿时笑了起来,重复了一句:“这桃三千年一开花?”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
工作人员考虑到主席身材魁梧,乌篷船小,故没有安排他坐船体验。毛主席指着陡峭的石壁说:“这可不是老天的鬼斧神工,而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开凿石条才造就出来的壮丽景观哟!”
最后,毛主席和谭启龙走进湖边茶馆小憩。毛主席坐在八仙桌的上方,谭启龙坐在毛主席的右侧,两人谈论了很多关于绍兴的历史。毛主席说:“绍兴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也是中国当代文豪鲁迅先生的家乡。鲁迅生前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另一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有这种为人民甘做牛马的精神。”毛主席这天到绍兴东湖是在上午9点多钟,大约11点半离开绍兴。
作者: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