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 记者 俞颖颖 通讯员 杨玉墀 杨宇沁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诗歌尤其是古体诗是阳春白雪,和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新昌人徐金超写的古体诗却充满烟火味,“别人的日记是记叙文,我的日记就是一首首绝句、律诗。”昨天,徐金超在接受采访时说。
徐金超写诗20多年,共写了1300多首诗。他的诗中两类题材的诗特别多,一类是记录生活中所历所见所思,另一类是展示新昌县风土人情。
从吟诵到作诗
今年44岁的徐金超,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历史系,曾担任新昌县知新中学历史老师,2012年调到新昌县教研室担任初中社会和高中历史教研员。
徐金超对古诗的喜爱源于学生时代。“从初二开始,我就喜欢读古诗。初中时我曾借来一本《绝句三百首》,读完一遍觉得不过瘾,于是在还书之前将里面的古诗都抄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空便会翻出来诵读品味。上高中时,我依然会抄写唐诗、宋词,还抄过两次《楚辞》。”
徐金超对古诗的爱好不仅停留在吟诵上,高中时,他开始试着写古体诗,对着字句推敲平仄韵律,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日甚。不过,如今回头看自己年轻时写的古体诗,徐金超说,颇有点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到了2010年前后,徐金超渐渐生出“生活即诗歌”的想法,他开始试着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一切皆可入诗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徐金超的女儿早上6点给家里来了电话,说是脚疼,夫妻两个急得够呛,连忙赶到学校,发现女儿是被蜈蚣咬了。他便用一首诗来劝慰女儿:……相慰有一言,莫将蜈蚣骂。尔虽肿且痛,彼伤苦口哑。恐是折肢数,祸向何处嫁?尔有父母怜,况享半日假。……人生原多难,小大付一哂。自爱亦爱物,且将蜈蚣悯。
这首题为《有蜈蚣窃居晏如之鞋,着而不觉,遂数被创,拟句慰之》的五言古体诗,记录了徐金超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读来妙趣横生。
而这类记录生活琐事的诗,占了徐金超所写诗歌的三分之二。
冬天步行上班,徐金超写道:“夹道来回鸟雀亲,花枝依旧入寒新。”在医院等化验单,他作诗一首:“一纸迟迟化验单,惶惶坐等白云阑”“零件总归趋老化,情怀尚算葆童真。”看到人们手机不离身,他写道:“方方一掌万千奇,入手须臾不肯离。衣食住行多仰仗,十人相聚九低眉。”兴致来时,他下厨做苋菜烤饺,不忘作一首打油诗:“洗手升厨试展才,汤包自裹自轻煨。旁人莫作微焦看,紫苋色香真妙哉。”
徐金超在其《得仙馆诗稿》的前言中说:“作诗,非欲胜人,非欲名世,记录生活而已矣。以这个态度看诗,则诗即生活;以这个态度看生活,则生活皆诗,如此,则人生之静美得矣。”
展示新昌风土人情
“四分薯粉六分芋,三角抟成自下厨。亦饭亦羹真细滑,一溜入腹莫惊呼。”这是徐金超所作的一首诗。新昌人读罢就能猜出他诗中所写的是新昌特产芋饺。
徐金超创作的诗歌中,这类展示新昌风土人情的作品占了不少篇幅。徐金超说,用古体诗形式展示新昌元素缘于一个偶然。2013年,徐金超大学时代的老师找到他,说其读建筑系的女儿想要了解整个绍兴地区的古建筑情况,希望到新昌走一走。徐金超义不容辞带着老师一家走访了拔茅、梅渚、南洲等10多个古村落。
“回来后感触很深,我写了14首绝句。”徐金超说,从那时起他开始用诗展示新昌的人文风情。他写穿岩十九峰“扶持如上三千界,横侧周观十九峰”,写天姥山“云生晋宋今犹是,秀出东南古已然”,写大佛寺的蜡梅:“何处西风吹蜡,雨送烟寒,寂寞孤轩。已歇佛音缭绕,又到梅边。枝冷花繁,星星点点,瘦影清妍。叹寄迹浊世,游心法界,院外流连。”
今年,为助力新昌全域旅游发展,徐金超和天姥诗社的同仁们发起编著《诗韵新昌》,用诗歌展示新昌16个乡镇(街道)的和4个风景区的风光、人文,目前,诗社成员共创作600多首诗歌并编辑完成,这本诗集将于明年年初出版发行。
作者: 编辑:杨寒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