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名声在外的绍兴剪纸,不甘活在“非遗”里

2017-11-22 09:31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记者 徐霞鸿 文 黄 霄 摄


一把小小的剪刀,一张薄薄的纸片,手指间看似不经意的舞动,纸屑随着飞舞的剪刀缤纷洒落,一幅精美的图案便跃然而出——这就是神奇的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乡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老百姓表达理想、情感的手段,或用于日常的装饰,或用于节日喜庆日子的庆贺。剪纸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符号,充满了丰富的意义,是中国人特有的祈福和祝福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绍兴民间,有着这样一批热爱剪纸的人,他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剪纸艺术很古老


新昌县梅渚镇,古时多梅,聚落成片,地名由此而来。然而,比地名更有诗意的是这片土地上流传了数百年的剪纸艺术。

  

“听老辈人讲,从明代以来,梅渚就有剪纸的风俗,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绍兴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39岁的求泽慧告诉记者,她的剪纸手艺就是在梅渚得到启蒙的。“我外婆家就在梅渚,我的童年生活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小时候,看着外婆剪‘佛花’,我觉得那些图案特别漂亮,就跟着一起剪。”后来她才知道,外婆剪的这种“佛花”,即民间烧香拜佛、祭祀祖先时用的经文上所粘的花,其实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宗教剪纸。

  

同样的,在上虞区小越街道一带广为流传的剪纸艺术,也是来自生活。“以前的人家女儿出嫁时,都会请会剪纸的人到家里去,为嫁妆贴上喜庆的剪纸图案。”绍兴剪纸的另一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0岁的孙柏钱告诉记者,他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双喜”剪得好,得到大人们的称赞,才喜欢上剪纸这门艺术的。“那时去人家家里剪纸,也是没钱的,就是有顿饭吃。当时我有了点小名气,四邻八舍的都来叫我。我因为喜欢剪,也非常乐意。”  


(孙柏钱(左)和女婿经常切磋剪纸技艺。) 

 

除了民间婚庆寿喜剪纸,上虞剪纸比较有特色的,还有刺绣剪纸。“小孩子的虎头鞋,还是麦秆扇上中间的图案,以及一些裙子上的花样、床上的幡等,其实都是剪纸。都是先用剪刀将图案剪出来,再绣到鞋子或者衣服上去的。其实,以前人人都会剪,只不过技术好点差点而已。”说着,孙柏钱指了指自己的门牙。“你看,我的牙齿就是当时帮我母亲砌鞋底弄坏的。”

  

在采访中,记者也试图具体考证绍兴剪纸的历史,但发现很难。因为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不容易保存,又与生活过于贴近,自古以来人们都不把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品来对待,经常随意丢弃,因此能够留存于世的古老的剪纸作品几乎为零。

  

不过,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剪纸无处不在,只是有时候它隐藏得太好了。比如,在家具上油漆花纹,都是先通过剪纸将花纹刻画出来;绣花也是一样,先要把绣花的图案剪出来。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这门民间艺术一度趋于衰退。

  

梅渚小越传承好

  

新昌县梅渚镇和上虞区小越街道,是绍兴目前把剪纸艺术传承得较好的两个地方。虽然,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梅渚剪纸一度衰落,几近失传。但因为当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这项艺术的抢救和挖掘工作,专门成立了剪纸艺术抢救领导小组,走村串户,努力挖掘、整理、抢救这一民间艺术,并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很快使梅渚剪纸重新焕发了生机。梅渚镇也因此于2003年3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梅渚村被评为“绍兴市剪纸文化特色村”;2006年7月,剪纸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求泽慧展示其作品。)  


其中,求泽慧的功劳不小。从1997年开始,她就开始了剪纸艺术的传承。在她的带领下,剪纸成为了梅渚镇中心小学的特色,每星期每个班级都有一堂剪纸课。2003年,该校还创编了校本课程教材《剪纸》(共六册),这套教材用了10多年,引导数千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的各种剪纸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求泽慧的不懈努力,一批又一批的剪纸能手诞生了。学生中的一些佼佼者,如今都已经在梅渚剪纸业中崭露头角。

  

同时,作为一名传承人,求泽慧始终不忘自身职责,除了辅导学生外,她还对梅渚镇范围内的各村代表进行剪纸培训,使梅渚镇的剪纸艺术氛围日渐浓郁。

  

同样,小越街道的剪纸热也离不开热心人的助推。孙柏钱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上世纪80年代,我在越东公社文化站工作的时候发现,在农村不少民俗活动中,都能看到剪纸的身影,有些花色图案甚至相当精妙繁杂。于是,我到处打听,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收集了许多剪纸作品,并将它们集中陈列到宣传窗内,引起了村民们的热烈反响。”此后,每年的春节和国庆期间,孙柏钱都会组织剪纸比赛,并鼓励剪纸能手踊跃参与,不断创新。

  

2002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剪纸文化,孙柏钱联合当地80多位剪纸爱好者在上虞博物馆专门举办了一场剪纸展览。幸运的是,这些作品正好被绍兴的一位摄影师发现,他兴奋地找到孙柏钱,希望能将作品进行再次扩容,并推送到绍兴博物馆进行展出。就这样,小越的剪纸作品首次亮相全市,在整整3个月的展览期间,前来观展的绍兴市民络绎不绝。正是从那时开始,小越剪纸的美名就此传扬开来,并被列为浙江省“文化特色项目”,小越街道也因此荣膺“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被评为绍兴市“文化特色镇”。

  

与此同时,在孙柏钱的带动下,他的妻子、女儿、女婿也迷上了剪纸,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家总动员”。“你看,我们家4个人,有5块五星级工艺师的牌子。”孙柏钱笑呵呵地说。平时在家里,他们一家人有空就会坐下来,一起画、剪、刻。

  

艺术如何变生活


一把剪刀,一张纸,剪纸的入门很简单,几乎人人都能学会。但如果想要学精,让每一次纸与剪刀的接触都能有新鲜感,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剪纸一定要有耐心,你别我看我相貌长得挺粗犷的,其实我的心是很细致的。”在孙柏钱的家中,他随意拿起一把剪刀,就给我们示范剪了一个“双喜”,边剪边向我们传授剪纸技巧。“你看,握剪刀的手是不动的,动的是纸。剪的时候一定要流畅,所有的线都是连通的,断了就不好看了。特别是人物的脸部表情,是最难剪的,一旦断了,整张剪纸就毁了,只能重新来过。”

  

而在他家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这些年来,他先后创作了《梁祝故事》《中国梦》《新二十四孝》《陈春澜故事》《上虞乡贤》等多个系列的剪纸作品,这些体现上虞乡土题材和时代主流趋势的剪纸作品屡获殊荣。比如2013年8月创作的剪纸作品《养蚕(组图)》在首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入选浙江省作品集。2013年10月在“美丽中国——第五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中,作品《新二十四孝》荣获剪纸大赛铜奖。

  

同样的,求泽慧不仅在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剪纸活动和比赛中收获满满,还把剪纸题材拓展到了童话故事、名著人物、家乡风貌等领域,目前已完成《公鸡的脸红了》《狐假虎威》等童话故事、《红楼梦》人物(部分)、《水浒108将》等名著人物,《宝相庄严》《梦游天姥》《江南第一大佛》等部分新昌风光的剪纸作品创作,其中的《水浒108将》还在全国剪纸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事实上,为了让剪纸艺术有更多人喜爱,两位传承人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孙柏钱说,明年他就退休了,到时候就会有时间把这些年的剪纸作品集结成册,再编写一本剪纸教材,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喜爱剪纸艺术。同时,他在坚持的“春泥计划”也不会停止。“从2012年夏天开始,我每年都会到附近的三个村里,免费给村里的小朋友上剪纸课。”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思考,从实用型转向艺术型,剪纸这门传统艺术如何才能走得更远的问题。实际上,除了传承,纯手工的剪纸如果想走产业化道路,应该也是可行的。比如将这些千变万化的剪纸作品运用到瓷器、包装、礼盒、服装等各类生活用品中,应该会有较大的市场。


(原标题《名声在外的绍兴剪纸,不甘活在“非遗”里  》,编辑:王丽丽)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