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暨阳浮邱刘氏家族探源

2017-11-16 11:35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作者:刘纪明


题记:


探源之初衷是为慎终追远,不忘祖先之恩,继承祖先厚德,以修身治家,更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暨阳浮邱即如今的陶朱街道刘家山村。该村刘姓有着伟大的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的嫡派子孙。刘家祖先建立的大汉帝国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强大统一中国400余年的皇朝,一共有29位皇帝。产生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五大盛世。汉朝作为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自西汉起,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族、汉人;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影响了中华民族千万年,对世界和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史学家们评论刘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时,用“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十二字来概括。


 

皇脉源流细考证


从刘家山村刘氏最直接的源流脉络说起,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


“五帝之一”尧帝。“上古时代,血祖帝尧,受封于陶,而迁于唐,福荫其后,得我刘姓。”这是对尧帝生平及为刘姓开源的概括。


尧 (约公元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到尧时,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龙图腾和华夏民族称为龙的传人被确立。帝尧既有伦理道德,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早在先秦时期,尧就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成为公认的古昔圣王。


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于舜为妻。


儿子源明被封刘地,以刘为姓。刘源明即为刘氏得姓太始祖,这支刘氏后世培养出刘累、刘邦、刘秀、刘备等中国历史杰出人物。按中华刘氏总谱排序,尧帝之子刘源明为第一代,“御龙氏”刘累为十八代,汉高祖刘邦是七十五代,汉武帝刘秀是八十三代,刘秀孙子刘辉是八十五代。


汉高祖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沛丰邑(今江苏丰县),号沛公。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志存高远的平民英雄刘邦起兵响应。推翻暴秦统治后,又经过楚汉之争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或“前汉”。


刘邦汉国的建立,奠定了西汉、东汉、蜀汉四百年的汉文化基础,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先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邦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大力发展经济、制定礼仪律法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这为他的子孙后代开创“文景之治、汉武中兴”等鼎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是个传奇皇帝,虽是皇室血统,但流落民间成一介布衣而默默无闻。他28岁起兵,3年建立东汉政权称帝。5年平定中原,10年左右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集中兴君主与开国皇帝于一身的帝王。刘秀的治国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刘邦的传统,充满政治智慧。在经济上注意民生,与民休息;在政治上着重改革,加强对官吏的督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思想上以民为本,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得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以兴盛,史称“光武中兴”。《后汉书》、《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们的治国理念在2000多年以后的当今社会仍极具现实意义。

义阳王刘辉。刘辉是刘秀的孙子,称为太子孙。据成化《金华府志》记载:“东汉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光武帝刘秀临晏驾,知皇太孙刘辉有潜德,锡封于乌伤(即义乌),为‘义阳王’,‘以镇越中’”。刘辉自封义乌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四库全书》对此亦有记载。刘辉死后葬于义乌市东平山八角坟。古来多名文人墨客在他墓前留下“金枝玉叶、千载悠远”等文字。


义乌刘氏自东汉刘辉起,代代相传,派系清楚,各源宗谱上都有明确记载。


浮邱刘氏由此出


据宗谱及史料记载,宋朝时,刘辉后人刘显从义乌迁往暨阳浮邱,即今刘家山村,原为浮邱村。至此,浮邱刘氏为刘邦、刘秀后人已经基本得到了确认。


自古以来,浮邱村村口立有一座浮邱亭。据《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坊宅志》卷四十一记载:“浮邱亭,在附二都刘家山头,乾隆六十年重建。地有阜隆起,名浮邱。俗传为浮邱仙翁隐处。”浮邱村由此得名。因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浮邱亭”至20世纪70年代失修倒塌,所有历史遗迹荡然无存。


刘氏自义乌始迁诸暨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子孙繁衍,最多时人口有近2000人,渐渐成为周边最大的村庄,并不断开枝散叶,店口三江口刘氏、陶朱街道汪家桥村、廿四门廊刘氏均出自浮邱村。随着人口的扩大,浮邱村曾分成浮邱和山塔两个大队。


皇室后裔有铁证


关于浮邱刘氏是刘邦后人的另外两条重要证据:一是彭城郡名号。为便于区分,中国历史上每个姓氏的起家发脉地都有(郡)和它的堂号。彭城堂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为西汉时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就是现在的徐州。徐州管辖着几个县其中就有沛县,而沛县正是两千多年前刘邦的老家,楚汉相争时,刘邦称沛公。因此,此支彭城郡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确凿无疑,史料早有定论。而浮邱村从古时起村里的小学就叫“彭城小学”,此校名一直沿用到解放后,遂改名为刘家山小学、唐山乡中心小学。一些传下来的老家什上都有“彭城”字号。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家庭祖传的农具、稻桶等上面仍标有“彭城”字号,现今60岁上下的人还有此记忆。


其二是宗谱记载。1940年,义乌刘氏根据宗谱记载曾到浮邱查找,发现此支刘氏在当地已成一大族,后因战乱没有进一步联系。2005年,义乌湖门刘氏在重续《湖门刘氏宗谱》时,又在宗谱和一些史料上查到诸暨浮邱刘氏为其一脉,曾派人专程来诸暨寻找多次,但遗憾的是均无功而返。5年前,义乌刘加荣夫妇再次前往诸暨,一直寻到火车站附近,但因浮邱村改过多个村名,知道浮邱的人微乎其微,因此仍无找到任何线索。


 

其实刘家村人自古有传从义乌来,但信息已不得而知。2016年初因筹划重修家谱,刘家山村刘良灿等村干部委托在义乌经商的刘松其通过当地朋友寻找,获得一点模糊线索。2016年底,刘家山村派出刘月波、刘永新、刘新灿等人带着尚存的浮邱刘氏宗谱前往义乌寻找。历尽辛苦终于找到湖门刘氏刘加荣会长。双方拿出族谱头尾查找对接,结果对上了谱,两地刘氏都非常激动。2017年3月12日,义乌湖门祭祀刘辉时,浮邱刘氏派10多名代表赴义乌参与祭扫,并认祖归宗。


据测算,浮邱刘氏目前约为尧帝之子刘源明后的第146代,刘邦之后的第70代。


汉室刘氏出传奇


汉室刘氏从不缺少传奇。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关于刘氏先祖的事迹总是联接着无数传奇故事,这些传奇直接关系着中华后世的文化传承。


尧帝龙种。当年尧帝之母因梦见赤龙伏身而孕,醒后发现身边有一张龙涎绘制的尧帝画像并偷偷藏起。尧帝之母怀孕14个月方生下尧,尧成人后,其母经对照尧的相貌身形与画像无异。而且自尧帝起,华夏民族开启龙之图腾,中华民族称为龙的传人。


刘累御龙:刘累的事迹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成书的《竹书纪年》《左传》刘累,是帝尧第十九代孙。据记载,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因为刘累具有调教天龙的本领,曾养龙七年,被孔甲赐给他“御龙氏”的称号。刘累是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尧帝之后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其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


 

刘邦斩蛇。话说刘邦尚未成势时,有一天喝得大醉,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条大白蛇拦路,刘邦借着酒劲挥剑就要斩,岂料白蛇开口说话,白蛇对刘邦说:我有天子之命,可以和你一起诛灭秦朝统一天下。如果你敢斩杀我,我让你不得安生!你如果斩我的头,我死后就乱你头;如果你斩我的尾,我死后乱你的尾。刘邦听后哈哈大笑:那我既不斩头也不斩尾,我把你从中间剁开。说罢一剑下去白蛇从中间分成两节当场死亡。白蛇死后有一个老妇人在白蛇身边哭泣,有人问老妇人为何哭一白蛇。老妇人说:死的白蛇是他转世的儿子白帝子,因为儿子挡住了赤帝子刘邦的道路所以被杀。


话说刘邦从中间把蛇斩成两半后,白蛇化身为王莽篡权近二十年,硬生生把汉朝分成东汉和西汉两截。

“活金死刘”。活金死刘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刘改金姓有几个版本,都与刘秀有关,都源自西汉末年刘秀逃避王莽追杀的阶段。最著名的是西汉时精通谶讳之术(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隐语的的巫师)的李通一说。刘秀少年时,李通曾对他有过谶讳之说,告诉他“去帽解刀而成金,可以成王。”(帽则繁体字为刘字头卯之谐音,刀是刘字的偏旁)故刘秀在避王莽之乱时逃到江南一带改为金,刘字去卯刀而留金。即暗合了李通的谶讳之说,同时又表示不忘刘姓之源,从而刘姓中有一部分子孙是姓金的。当刘秀成大势之后,恢复了刘姓。


传说之二是西汉“文景之治”以后,由于刘姓人掌握政权的时间较长,因此子孙蕃盛,支脉众多,有‘遍地刘’之称。王莽篡权时为了巩固他的政权,推行“欲灭刘氏,见刘即杀的”政策。当时有一房汉室宗亲刘氏兄弟三人逃出京城,当时一路追兵追杀,刘氏兄弟三人亡命江南。其中一人逃到诸暨一个村庄,穷途末路之际,看见山坡上有一处洞穴,洞口结满了蛛网,他没有半点迟疑一头钻进洞中。那刘氏命不该绝,破损的蛛网立即被一群蜘蛛快速结好。追兵很快追到洞口,将领看了看洞口完整无缺的蛛网,挥了挥手就带兵追向别处。自此以后,刘氏就摆脱追兵,在这个村庄立住了脚跟,子孙繁衍,耕读传家,这就是刘家山村。后来,刘家山村的子孙们为先祖藏身过的山洞旁建了一座庙,就在刘家山村的东南方,遗址仍在。


另外两个兄弟同样在浙江一带立住了身,他们为了避免追杀,把刘姓改为金姓。但他们虽改姓不忘本,即有了“活金死刘”的家规祖训。目前浙江一带很多地方仍祖袭着“活金死刘”的传统,即活着时姓金,而死后墓碑上刻的却是姓刘。


刘家山村也一直流传刘金一家的祖训家规,解放前刘家山村祭祖,浙江省内一些金姓村落会派人来一起祭祖,金家和刘家的念佛老太太还会一起坐夜诵经;老人说,到了诸暨的金姓人家村子里,就像到了自家,村人都会热情招待。


据《刘氏宗谱》及《暨阳孝义金氏宗谱》记载,诸暨各地金氏如诸暨矿亭村、牌头镇金家山头等均为刘改金。刘氏宗谱上一直强调刘金一家,刘金同源。在百家姓中,刘金也同属彭城郡。


刘家太公刘彥昌


刘家山村是有史料记载的古村落。可以说,刘氏从先祖以来一直至迁至刘家山村,始终萦绕着祖先的传奇和神秘故事。


村里一位人称“活村史”的87岁老人说,“我们是刘秀的子孙,我们的太公是刘彥昌”。自古以来,村里一直传承祭祀始祖太公刘彥昌之民俗。村里自古就建有太公堂一座(建造年份难以考证),内有刘彥昌和其子刘沉香之塑像。清道光年间即1821年,刘家人对太公堂及太公堂戏台重新进行了修缮。1990年,对太公刘彥昌和刘沉香重塑金身。2002年,太公堂一度被大火烧毁一半,再次重修。


据可查的家谱记载,宋朝时,祭祀太公刘彥昌的活动由刘秀孙子刘辉的第三十六世孙刘祖仁和刘祖义两人执事,两人均为当朝大官。那么被尊为太公的刘彥昌是何许人呢?


 

太公刘彥昌已是一个由人而神的人物。据传远古时,他是玉皇大帝的殿前金童托生到刘家的,农历十月廿三是他的生日。他与玉皇大帝的外甥女华山娘娘有过一段姻缘。三圣母怀孕后,其兄二郎神杨戬有次在天庭与一神仙有口舌之争,言语冲撞间遭那神仙刻薄:“羞羞羞!你有口说别人,无口说自身,你的妹子配凡人,马上就要生外甥!”杨戬羞怒交加,经查察果有其事,后怒压三圣母于山下穴中。三圣母产子乃名“沉香”,遣夜叉送与刘彥昌。沉香成人后寻至华山劈山救母。中国著名神话故事《宝莲灯》即来源于此,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至于刘彥昌详细的出生年代,是刘氏第几代暂时无法考证。解放后破“四旧”时,刘家山村曾在太公像后挖出有“刘沉香”名号的扇子一把。


太公祭祀现盛典


千百年来,刘家山村每年在太公刘彥昌生日前一天即十月廿二就开始祭祀,香火极其兴旺。每户刘家子孙,包括出嫁的刘家女人都会携婿带子回来祭拜。当夜有几十个念佛老婆婆坐长夜念经,由德高望重的族人主持仪式。农历十月廿二日下午3点,祭祀开始。先敬香,在太公堂大殿两侧点好香烛;后上供,太公塑像前供桌上摆好三牲褔礼、糖果糕点;再行大礼,由族长带领族中长辈对太公行跪拜礼;然后诵经,由念佛老太绕像诵经祈福,焚烧元宝、佛经集体礼毕后由刘氏家族所有子孙自行祭祀。


刘家山村有社戏


社戏也从这一天拉开帷幕。刘家山太公堂有一个座南朝北老戏台,台前设两个荷花柱,上面置放两个石狮子;两边石台柱修对联一副,左联是:魂魄托日月正气留千古;右联是:肝胆映河山祥光照万年。据传,刘家太公酷爱看戏,太公堂祭祀完毕后,社戏开演,起乐迎圣。由村里的鼓乐队吹奏,一时鼓乐齐鸣,由刘家后生抬杠,把太公像抬到观众席正中位置落坐;后献供品,太公到位后,前面放案桌,供瓜子、花生、糕饼、糖果等,点上大蜡烛一对;由刘家德高望重、辈份大的老人陪坐在太公两侧,陪太公欣赏大戏。随后就是观众就坐。老戏台设有包厢,专供妇女儿童观看,男性不得逾越,男性及外村观众只在大厅落坐观看。最后是散福,社戏开演前,由演员在台上送元宝,族长接元宝。这时,鼓乐齐鸣,鞭炮声声,烟花绽放,此起彼伏,族长向观众分发喜糖,称为散福,并把元宝送到太公面前,以保佑刘家子孙富裕平安。


 

社戏连续开演几天,周边十里乡邻纷纷前往观看,盛况空前。民国时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曾率越剧姐妹前来刘家山村演出。


相传,有一年村里因故不做社戏。但是十月廿二那天,一个庞大的陌生戏班从外地挑担背筐赶来做戏了。村人惊问,戏班答曰:“前几日你村有个胡须通白的老公公来请我们今日前来。”然不仅村里无此老人,且村里有专人联络社戏,今年从未外出请戏。因此村人认定是太公刘彥昌亲自请来的,结果那一年社戏照做不误,此确有其事。


社戏年年做,做遍戏本子,但刘家山村的社戏里唯独不能演 “宝莲灯”。古代时,太公堂戏台用的都是汽油灯,一旦开演这出戏,油灯一定熄灭,无论如何都演不成这出戏。后人渐渐悟到这是太公显灵,为尊重祖宗隐讳,刘家山村从此再不演出“宝莲灯”。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凡仙配”不失为一种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何羞可言?


后来,为更好地传承刘家特有的社戏传统,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十年间,刘家人特别成立了一支村文工团,生旦净丑、后台器乐一应俱全,共有演员40余人。自导自演越剧、绍剧,刘家山村文工团的精彩演技也得到周边地区的广泛好评,小有名气。不但村里社戏自己做,还数度应邀赴周边村庄演出,影响也是十分深远。


祖宗护佑之情殷殷


刘家太公刘彥昌极其护佑子孙,有许多感应事迹传世。平常遇旱年,子孙把太公像扛到田间地头,让他察视,后来就果真会下足雨水。刘姓人家有病有灾,在太公像前求保平安,无不灵验。后来村人听到哪里有灾难,很多村民就会自发跑到太公像面前烧很多草鞋,祈请太公派天兵天将平息灾难。对太公寄于了无限希望。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日本军队开进诸暨三都时,气势汹汹往刘家山赶来,本来是要火烧刘家山大村的,但行到半路时,突然天空出现一条神龙,乌风冷暴中神龙摆尾,把日本佬甩了个晕头转向,他们辨不清方向,结果往西北方向走了。人们说,这是刘家太公显了神威,保护了刘家山村。


从古至今,刘家的祖先为子孙后代创造了许多财富,开辟了大片的山地、良田,村落区域面积达3.14平方公里,水田、山地、水塘达6000余亩。祖先的遗存让刘家山村富裕兴旺,有戏言称“刘家子孙吃不塌”。解放前后,刘家山村一直是乡公所、乡政府所在地,中心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等公办机构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乡政府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其兴旺程度可见一斑。


子孙护卫之义切切


刘家山村继承祖先遗风,村风淳朴,父慈子孝,宽厚待人,耕读传家之风亦源远流长。刘家子孙对祖宗、祖产更是保护有加。解放后,村中历任村干部如刘海安等等,不贪不腐,极其忠诚,带领村民开荒种树,种桑养蚕,恩泽子孙。刘家山村山青水秀,特别是村西面的马鞍山山深林密,桃李芬芳;马鞍山水库一顷澄碧,一路清泉养育着整个村庄。刘家山村从来不缺粮不缺水,生活富足安乐。村里出现过一代代很多极具智慧和忠心的人:像刘万富,没有文化但村里1500余亩水田位置、大小他如数家珍;刘裕福,可谓山林卫士,马鞍山200余亩的山地他几分钟就可以翻越,无人敢来侵犯一草一木。刘家山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团结、讲义气;而一旦遇到外侮时,性格中彪悍的一面就显露无余,让人怵几分。这也许是汉室祖先强大的基因所致。


最憾动人心的当属太公堂遭受劫难时。那是解放后破“四旧”时。毫无疑问刘氏太公堂和宗谱都属于“四旧”,而刘家山村是乡政府所在地,首当其冲。因为这样的大运动一来,在政府眼皮底下要瞒要保没有可能。而要刘家山村人自己拆除太公像绝无可能,乡政府深谙此理。因此乡里就组织了一支工作队,有男有女,都来自外村甚至外乡的红卫兵和运动积极分子。运动一开始,村人保护太公像的行动随之惊心动魄地展开。在当时对抗政治运动,对抗政府是背着身家性命的,用拼死保护毫不为过。这群村人的自发行动实属可歌可泣,功德无量。


当时太公的塑像有两座,一座大的太公坐像移动,小的太公像平常要扛出去求雨及太公祭祀时用的可以移动。因此住在太公堂后面的以刘月波父亲为首的族人,连夜把小的太公像用一块布包好,偷偷扛出,藏进他们房族的堂中大间篾帘后面的柴草堆里。当红卫兵们次日发现少了一座太公像时,多次在太公堂附近家宅挨家挨户进行搜查,都被知情的村人机智应对躲避,逃过几劫。这座太公像一直保存到1990年重修太公堂时献出。而大的太公像被工作队毁掉,其中一个女人率先上前掰下太公像的头,一个男子掰下手臂,踹掉塑像。这一幕让刘家后人始终无法释怀。


破“四旧”时对《刘氏宗谱》的保存同样如此。浮邱刘氏宗谱记录了自后元朝起的750余年刘氏家谱,一共6箱家谱共120本,分成两处存放。在运动前夜,村人刘裕钿偷偷翻进存放2箱家谱的香火大间,偷出1箱,共20本,还有1箱来不及偷出被红卫兵烧掉。而其他4箱共80本存放另处的宗谱早已散失下落全无,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据悉目前在上海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完整的《暨阳浮邱刘氏宗谱》复印版,但有些已经十分残破。

当时刘裕钿偷出家谱后,千方百计躲避工作队搜查,家谱藏匿处几经转移。后来因为他的儿子喜欢赌博,他怕儿子不顾大义把家谱卖掉,就又把宗谱偷偷转给可靠的村人保管,为了不被搜走想尽办法。有的把20本宗谱塞进枕头天天枕着睡觉,有的藏在子女都无法找到的地方。50多年间,几任刘家后人接手保管过这箱宗谱,后来就转到了刘宽裕手上。在生命最后两年,刘宽裕老人就把宗谱传给刘月波保管,并教会刘月波如何查看宗谱的方法。


至八十年代已经有人意识到宗谱的重要文物价值,曾有文物贩子来村里找古董,偷偷找到刘月波愿意出十万元钱购买。当时刘月波家里还很穷,膝下两子一女尚未成家。但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面对巨额财富的诱惑,轻描淡写:“这个家谱我怎么可能卖掉?”也正是凭着这些残存宗谱,使后来刘家找到了从义乌迁来的佐证,也最有力地证明了刘氏为刘邦后裔的源流。


目前,刘家山村正在筹划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文化礼堂,重修宗谱,争取接上所有断代的刘氏宗谱。相信随着宗谱的不断修缮增补,更多的刘氏家族渊源会得到揭秘和还原,等待刘家后人及社会各界的发掘和研究。


三国时曹植曾言:“汉之二祖(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我本布衣,回归本真,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历史之必然。刘家山村刘氏,早已从帝皇之家的荣耀中褪尽光环,散尽浮华。随着时光的变迁,沧海变桑田,所有人事都会湮没在历史中,湮没在尘埃里,但唯有祖先的厚德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以载物,以立世……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