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虞丰惠中学前有个小山丘,它与中国“化学的鼻祖”有关

2017-08-29 10:44

来源:掌上绍兴原创

 (金罍山 金焕杰 摄)


绍兴日报-掌上绍兴客户端通讯员 史济荣

  

上虞丰惠中学前面有个小山丘,名叫金罍(léi)山,山不高也不大,恰似一颗龙珠镶嵌在古上虞城边。

  

这座貌不惊人的小山,在古代却鼎鼎有名,多少文人骚客曾慕名登临,吟诗填词,留下许多意蕴隽永的篇章。

  

翻开历代的上虞县志,在山川地形篇中,第一篇讲的就是金罍山,比如,宋代诗人赵子肃,在外地作宰时所作《咏上虞山水》诗是这样的:重华遗泽在东州,景物留奇聚胜游。翠湿金罍山独秀,碧环玉带水交流。在诗人眼中金罍山景色独秀,美冠上虞。再比如明代的陈绛,少时攻读于金罍山畔的泳泽书院,后给自己的作品集起名就叫《金罍子》,清代上虞出了个著名篆刻家叫徐三庚,他的别名更响亮:金罍山民。

  

元代人在《金罍井记》中是这样描述金罍山:城南有小阜,特立旷野,广数十亩,四山环如画,汉魏伯阳居之,著《参同契》。


 (被一家印刷厂所“占据”)

  

金罍山得名源于魏伯阳。上虞县志记载,魏伯阳,他性好道术,“修真潜默,会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侯”。他撰写的《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炼丹理论专著,所以他被后世誉为“万古经丹王”。现代化学起源于古老的炼丹术,所以魏伯阳也被称为中国“化学的鼻祖”。

  

金罍山的得名亦跟魏伯阳有关。史载,晋太康年间(约公元280),在疏浚山中的一口八卦井时,获取一只金罍(一种盛酒器具),被认定是东汉时魏伯阳汲水炼丹所用之物,时人即把此井称作金罍井,山亦因井得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皇帝下诏在上虞金罍山魏氏故居建天庆观,元代改名玄妙观,俗称金罍观。此观元末曾毁,明成化八年,乡绅黄锦嘱明德观道士叶廷敬重建。明正德丙子年,叶之徒范洞澄,复葺前殿,置二石亭:一以覆井,一以树碑。到清代,复加修葺重建,山上林木青翠,亭台相连,屋宇俨然,香火旺盛,为浙江道教名山。


(魏伯阳炼丹)  


然后随着国运的衰落,金罍观也渐趋式微,到1940年,彻底湮灭,如今它被一家印刷厂所“占据”。

  

一般认为,《周易参同契》《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三大经典的出现,是中国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上虞区独与这两大经典有密切关系。《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为上虞人氏。据陈国符《道藏流源考》考证,《太平经》为东汉顺帝时于吉在上虞太平山干溪建石屋炼丹所著书。

  

如今掩映在绿树之中的金罍山,犹如头戴面纱的淑女,山不显水不露,成了一颗满脸尘垢又被遗落山野的珍珠,很多人甚至叫不出她的名字。

  

山上平凡无奇,既没有怪石嶙峋清泉潺潺,以供乐游者游览观瞻,也没有断碣残碑秦砖汉瓦,以供好古者凭吊怀念,发思古之幽。事实上,除了印刷厂职工,很少有别人再到山上去。


(原标题《上虞丰惠中学前有个小山丘,它与中国“化学的鼻祖”有关 》,编辑:王丽丽)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