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40年,我曾经离开生我养我的地方,用奋斗书写青春。人生余下的几十年里,我选择留在家乡,尽我绵薄之力。因为,这片热土始终是我心底最深的牵挂。” 这是吴关校的心声,因为对家乡的无私奉献,他被评为2022年第三季度“绍兴好人”(助人为乐类)。
1996年的夏天,
他拿出三分之一积蓄集资造桥
吴关校,1957年出生于绍兴诸暨市次坞镇吴高坞村,早年间,他在外创业,积累了一些财富。
在1996年的夏天,正值农忙时节,他听闻家乡凰桐江水涝泛滥,冲毁了过江的木头桥,无数村民的家在这头,水田在对岸,为解决困难,镇政府准备集资造桥,但面临巨大缺口。吴关校收到消息后,二话没说,拿出了自己三分之一的积蓄,约60余万,支持政府造桥。
如今,这座长56.6米,高12米,宽47米,负荷20吨的大桥仍屹立在凰桐江上,造福了一方百姓。
只要家乡有需要
我都会站出来
若要富,先修路。1998年,吴关校又拿出50万元用于村里浇筑柏油路。这是吴高坞人出村的必经之路,从吴高坞村道里亭村口,全长2公里。“原来是条黄泥路,只能允许拖拉机行驶。改造后拓宽了,车辆进出也方便了,行人走路也舒服了。”吴关校说,这条路的开通也连通了村子到店口镇的路。
至今,在吴关校家里的大厅上,还悬桂着次坞镇党委、政府赠送的2块匾额:“为民造福”、“咸钦盛德”,这是他为民办实事的真实写照。
2017年,为了尽快使村民喝上“放心水”,吴关校带头捐款,在他的影响下,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旱天没水喝了。“原来喝的是水库水,大家自己去接,水库水有时会断,没保障。”吴高坞村村民宣祝华说。
这些年来,他还持续向村“小棉袄”关爱基金捐款,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送去关爱,截至目前已累计捐款251万元。
面对村民的赞扬,吴关校说:“作为一名党员,我虽然在外工作,但心里一直记挂着,只要家乡有需要,我都会站出来。”
累计捐款400多万元
全力振兴家乡
而这仅仅是开始,退休后的吴关校全身心投身到家乡建设中来。这几天,他每天都在张罗着吴高坞村精品文化礼堂建设的事宜。
“这个文化礼堂,非常精致,每一个雕花,每一根梁,我们都精细挑选把关。”吴关校说,从平整土地开始,吴关校从请专业设计院设计图纸、建筑材料采购到工程质量进度监管、项目款项结算,事事亲力亲为。
2021年春节期间,吴高坞村两委会发出了文化礼堂建设捐款倡议书。吴关校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头捐款66万元。
村里还因此成立了“吴高坞村乡风文明理事会”,村中15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和乡贤加入理事会。吴关校被推选为理事会会长。截至目前,理事会已收到54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不够的部分,经吴关校、吴才苗两人商量,决定由他们两人来“兜底”。
这些年来,吴关校为村里造桥、造亭子、浇柏油路、装自来水......在支持村级实事上,他先后累计捐款400多万元,为家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这份爱心从未止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的发展,更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繁荣。我是村里走出去的,回报家乡是理所应当的。”吴关校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杨旭晓 胡鑫凯 编辑:杨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