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防洪VS文保:绍兴一座老台门整体平移55米!

2020-07-21 10:48

来源:越牛新闻

托举,平移,先向西面15米,再向北面近40米!

这是一座百年老台门未来一周的迁徙轨迹。

今天上午9时15分,在现场几百人的注视下,位于嵊州市甘霖镇苍岩老街的百年建筑基成台门被一个“钢架托盘”抬着,以每分钟2-3厘米的速度,开始沿着铺设好的轨道滑向新建的地基——距离它一个世纪前扎根的位置约为55米

清光绪年间,嵊州一位名叫俞基成的师爷卖掉了60亩地,在甘霖镇苍岩村建起了一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徽派建筑,他用自己的名字对它命名——基成台门(点击图片查看全景)

彼时的他从未曾想到,历经百年风雨后,自己亲手缔造的这座台门,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获得新生。

这是千年古城绍兴首次实现老台门平移保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

施工现场

重获新生:百年建筑整体平移

嵊州甘霖镇苍岩老街拥有800多年历史,老街两侧不少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存。

基成台门,是其中的代表。

资料图

台门坐北朝南,南临澄潭江,占地面积511.26平方米,建筑面积685.23平方米,台门结构独特、严谨,布局合理。外有门楼,设内、外天井,正厅有宽敞的檐廊,设圆洞门通向侧屋,耳房、侧屋均设天井。牛腿、格扇雕刻较精美,保存较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2年8月被确定为嵊州市级文物保护点。

精妙砖雕

“这是一座较为精致的传统民居,对嵊州的民居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甘霖镇文化站站长卢振宇说。

然而,这座百年台门,却时刻面临重大威胁。

苍岩村地处澄潭江和小乌溪江两江交汇处,防洪设施十分薄弱,周边群众常受洪水危害,去年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更是造成500多户村民房屋受灾,直接损失约2亿元。

自基成台门建成后,仅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洪涝就达四次之多,1969 年及1989年两次特大洪水,均水深至建筑内部正厅天井花机石凳处,洪涝对该建筑的延续存在致命的威胁和影响。

今年,嵊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澄潭江(苍岩段)防洪能力提升应急工程。防洪大坝的建设需要对苍岩村沿江建筑进行拆除,其中基成台门亦位于拆迁范围之内,经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水利专家多次现场察看并行文确认,大坝的建设无法避开该文保点。

6月20日,嵊州市甘霖镇苍岩村内基成台门平移施工现场

专家组几经商议,最后决定整体迁移

负责此次平移施工的杭州圣基建筑特种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毛新华向我们展示了整体迁移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在新址修建新基础→在新旧基础之间修建轨道→对建筑上部结构加固→将加固后的房屋与基础分离→安装移动装置→顶推或牵引平移→就位连接。

施工单位于今年5月上旬正式进场施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于6月中下旬基本完成托换结构,并于今天正式开启平移。

基成台门今天正式开启平移

毫米之争:整体平移难度巨大

基成台门的移动方式为水平移动、整体抬升组合路线,迁移需在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及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建筑物从原址搬迁至新址。

虽然只有55米,但将一座重达372吨的百年老台门整体移位,堪比大象起舞,难度不可谓不大

负责此次平移施工的杭州圣基建筑特种工程有限公司拥有20多个大型项目平移的经验,即使如此,总经理兼高级工程师王擎忠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指挥员指挥推动装置

“建筑物移位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但像这样大面积的百年古建筑平移,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王擎忠说。

难度在加固和平移两个过程中都存在。

由于基成台门年代久远,楼体本身是木质结构,必须保证移动的时候不散架,这给施工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王擎忠告诉记者,基成台门同其他常规平移工程相比,首先平面布局与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其次就是结构整体性差,古建筑底部不“生根”,对加固要求高。

施工现场

加固前先要包裹裸露在表面的梁柱、门面、墙面,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损害文物。在加固时,楼房要搭建满堂脚手架,墙壁内外都要贴上木板、木龙骨。“楼底则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一个‘托盘’,托住整个建筑物,平移时的受力点也都在‘托盘’上,而不是在楼体建筑上。”王擎忠说。

在平移过程中,百台千斤顶的高低误差要在5毫米以内,一旦超过数值范围,也有可能对整个台门造成破坏。

施工现场

今天的平移是用轨道和机器进行整体推移,全程用计算机操作。“移动速度和震幅都实现了精准控制。”王擎忠说,在轨道上,他们用钢构材料替代钢筋混泥土的架构;原来平移一般用滚轮装置,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持移动过程中文物建筑的稳定,现在改成了更为先进的弹性设备,通过电脑,能够控制位移过程中的震幅。

据了解,从前期准备到今天的整体平移,施工方将整个过程全程监测,分别对建筑的沉降、倾角、平移位移、关键部位裂缝等进行观测。整体平移完成后还将对台门进行修缮,以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6月20日,嵊州市甘霖镇苍岩村内基成台门平移施工现场

留住原乡:绍兴台门生存现状

看到基成台门安稳地落在了新的土地上,现场一位中年男士眼含热泪。

他叫俞建农,嵊州市三惟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是俞基成的曾孙。他的童年,就在祖上留下的百年台门中度过。14岁时,因为去外面求学,他离开老宅,母亲和几位家族长辈一直居住在此。

从基成台门决定整体平移开始,每个周末,在嵊州市区工作的他,都要回老家来看一看。加固、托底、平移,他见证了整个老宅迁移的过程,也拍下了不少照片。

资料图

“这个台门对于我的家族来说,是记忆,是亲情,是乡愁,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只是一粒的细沙,很幸运的是,党和政府没有放弃这粒细沙,才使得它能完好保存,这是对于我们家庭的最好的慰藉。”俞建农说。

“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绍兴古城,台门如繁星点点,散落城市。一座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幽静院落,承载着水乡人们最真切深沉的故乡记忆。

绍兴台门有以姓氏命名的,如寿家台门、李家台门、秦家台门等等。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解元台门等等。旧时绍兴习俗,凡中举的人,便可立旗杆。所以,绍兴的旗杆台门为数不少。也有以开过的店号命名的,如开过当铺,人们就叫它当台门了。还有以方位命名的,如坐南朝北,就叫朝北台门。

据绍兴市文物局统计,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共有948处,其中列入文保点及以上的台门有150处左右,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点),如绍兴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吕府、蔡元培故居、青藤书屋、马寅初故居、同兴里、斯宅等。而其他分散于全市各地的非文保点更是数不胜数,据近年来的普查统计,约有5400多处

资料图

“列入文保单位(点)的台门,基本上都得以很好的保存,全市每年对相关台门会进行修缮。”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马峰燕说,如从2018年至今,已经先后对北海桥明代民居、宁桑冯家台门、谢家台门、陈家台门、王羲之故宅、斯氏古民居建筑群、鲍氏旧宅建筑群老宅、马一浮故居、钱氏大宅院等近40处台门进行了维修保养,并对一处台门进行了落架重建。

加强古城保护利用是打造现代城市体系、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的重大任务。今年7月15日是绍兴市第二个古城保护日,我市提出:古城要与历史相融,树立“全城申遗”导向,坚持整体保护、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古城格局和风貌保护,“守住城市的根、留住城市的魂”。

“嵊州这处百年老台门的整体平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这座城市在留自己的根,保护自己的魂。”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说,这是浙江省内第二次大型平移古门,但这次嵊州基成台门还只是一个文保点,所以更能彰显出绍兴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的用心和决心。“此外,这次平移所用到的先进技术,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薇/文 许文超 章期豪/拍摄 张亮宗 何雯/摄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