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古越文化渊源

2019-01-07 11:07

来源:

唐诗之路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浙东山水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与源远流长的古越文化融和而相映生辉。历史、宗教、山水的三位一体,犹如一个健康人身上充满的精、气、神,如此丰富的内容,正是经由唐诗之路这一媒介得到了完美、完整的展现

唐诗之路是浙东山水与唐代诗歌的“无缝对接”,这是浙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唐诗之路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浙东山水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与源远流长的古越文化融和而相映生辉。历史、宗教、山水的三位一体,犹如一个健康人身上充满的精、气、神,如此丰富的内容,正是经由唐诗之路这一媒介得到了完美、完整的展现。

历史神脉:禹越流韵魏晋风

“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绎,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鲁迅《<越铎>出世辞》)大禹的名字与会稽山是密不可分的。会稽山是大禹的安息地,引得历代帝王以及各地文人前来朝圣。这里也是越国的发祥地,越王尝胆、欧冶铸剑、范蠡练兵、西施采莲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成为后人寻觅禹越历史的必经之地。陈寅恪先生说:“六朝的政治中心在建康,但文化中心却在会稽。”以宁绍平原为核心的会稽郡,是江南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其境内虽多山地、丘陵和盆地,然土地肥沃,水道稠密,交通便捷。

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通过兰亭雅集将运河-鉴湖-山阴道-若耶溪-曹娥江-剡溪联接起来。这里成为他们聚众会友、舞文弄墨的生活场所,也是旅游文化的起源。兰亭雅集的结果远远超过了民俗的意义,成为文人精神交流方式的重要标志,为历史所铭记。在文学与书法史上,文人的兰亭雅集不因年月推移而黯淡,而是愈加鲜明广大。

会稽官员继承了文人雅集的传统,如唐代的两个浙东观察史。大历年间的鲍防主持了严氏园林的浙东联唱,共有57位来自各地的诗人参加,成为兰亭雅集后的又一盛会。大家赞赏鲍防是“歌诗盛赋文星动,箫管新亭晦日游”。会稽元和年间的元稹在蓬莱阁诗会的名句“天下风光数会稽”,非常振奋人心。他被会稽的秀美景色摄魂夺魄,《以州宅夸于乐天》诗云:“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元稹被称为“千秋一个元观察,管领兰亭绝唱才”。可以说唐诗之路其实就是兰亭雅集的历史延伸。尤其是在唐朝的战乱时期,由于江南处于安定的状态,许多文人来到越地避难。

宗教气场:洞天福地佛道缘

高僧支遁居越州后,浙东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在当时辩言析理的名士风气中,他独能以其学通释道创立“即色宗”。他与当时许多著名玄学家一样,都是以儒家“内圣外王”学说为出发点而兼综佛道的,堪称是佛徒玄学家或玄学家之僧徒。慧皎居会稽嘉祥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他著有《高僧传》13卷,记述了佛教自东汉永平十年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间五百余位高僧的遗闻逸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佛教的“史记”。道家在越地的活动,汉代相传有梅福隐居越州巫山入道为仙,黄老道家魏伯阳炼丹于凤鸣山。晋代的葛玄和葛洪更是名闻天下,诸葛山之名即因此二人而得。唐代奉道教创始人老子为始祖,便在全国大兴道教,会稽山成了道教的活动中心和胜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说法,在唐代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府图》中,绍兴是唯一兼有“洞天”与“福地”的。“会稽山”在“三十六小洞天”中居十位,若耶溪在“七十二福地”中居十七位。

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起源,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李白寻访贺知章,以后的仿效者就络绎不绝了。会稽山有贺知章的《龙瑞宫记》摩崖石刻,雕在飞来石崖面之中心部位。他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流传影响极为广远。李白于天宝六年第一次至越中,探望忘年交贺知章。但惊闻老友已在家中病逝,他怀着悲痛的心情,赋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其二云:“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会稽的青山绿水与佛禅道教融为一体,往往令天下士子心仪和向往,以致流连忘返。

山水精华:千岩万壑岁月情

“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八个字是对越地山水文化的特征表述,也对《山海经》内涵作了一个精辟的概括。尤其是出于对水神的崇拜,修禊是越地民众一种重要的文化习俗。当年兰亭雅集的第二号人物孙绰,承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下了《兰亭集后序》,两者相得益彰。众多山水诗中,孙绰的两首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他把会稽山水当作理念象征来歌咏与感悟,可见心中有着多么美好的情感。从文学史来看,兰亭雅集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山水诗的先声了。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政治哲学思潮,其特征就是“游心清远,寄情山水”。美丽的自然山水已经被视为“道”的外在体现了。至于南朝,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的足迹遍及浙东的好山好水,被视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先声。

魏晋名士寄情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对唐代诗人影响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人就把兰亭当作“山水诗”的发源地。崔颢泛舟若耶溪时,不禁神思飘曳:“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贾岛赞叹福地,对此无比向往:“地必寻天目,溪仍住若耶。”孟浩然钟情溪水,引为心中知己:“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李白坐在乌篷船中吟诗:“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还吟出了《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作者:那秋生 编辑:杜史敏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