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鲁迅文学奖,这次少了吐槽

2018-08-14 16:0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7个奖项评选结果公布,花落各家。这个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又一次受到瞩目。

与历届鲁奖评选结果一公布,总会惹来一片争议相比,这次似乎安静了许多,少了吐槽多了肯定,更有主流媒体撰文称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见证中国文学迈向高峰的坚实脚步”。

的确,7个奖项34篇获奖作品,“突围”自1373部通过公示的参评作品,在关注者看来,理当是可窥2014—2017年四年间文学面貌(除长篇小说、少数民族文学、少年儿童文学外)的门径,代表这四年的文学最高成就。

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鲁奖评选结果一直风波不断。2006年,作家赵丽华因“梨花体”的诗歌风格引发争议;2007年,数名评委成为鲁奖最终获奖者;2010年,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凭借“羊羔体”获得鲁奖诗歌奖,质疑不断;2014年,作家阿来的报告文学《瞻对》以零张选票落选;周啸天作品获得了诗歌奖,却被网友炮轰其水准只是“打油诗”……

有人认为,获奖作品有争议,也是难免的,实际上,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评奖根本不存在。只是,假如一个奖项的公布,总在媒体及公众视野里存在争议甚至批评,多少也折射了一个问题,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摇摇欲坠?有人说:“鲁奖折射文坛乱象”。还有人说:“鲁奖已成为利益分配的筹码。”

问题是,在我看来,鲁奖最值得赞赏的一点是公开,评审委员会名单、实名投票情况都在网上公布。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没看到国内外其他文学奖是这么做的。尽管如此,仍有人吐槽——结果不公、有眼无珠,这是为什么?

深究其原因,评价一个文学奖是否权威公正,唯一的标准是它评出的作品。作品立得住,评奖就立得住;作品立不住,评奖过程再怎么公开透明、评委再怎么德高望重,评奖也照样立不住。

所以,要改变鲁奖吐槽多的现象,所能做的就是坚持公开透明,持续不断地评出佳作。拿作品说话,让文学奖回归文学,经受得住千淘万漉,才担得起那文学的徽章,赢得社会信任的唯一途径。

1998年2月,首届鲁奖评选结果揭晓,今年是鲁奖评选20周年。20年是一个节点,但愿未来鲁奖评选出的获奖作品,除了颁奖前后的“一阵风”效应,更能多些在公众中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学作品。

作者:慧文 编辑:俞朝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