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百年老字号,更需护好“家底”

2025-10-14 09:02

来源:

近日,一起书画交易纠纷引发广泛关注。

深圳一家企业发文称,他们斥巨资从中华老字号荣宝斋旗下企业购买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字画,其中有7幅经鉴定为赝品。据透露,在双方协商过程中,荣宝斋方面曾承认“把关不严”承诺退款并道歉,但随后又改变态度,声称行业惯例不允许成交后反悔。

双方闹到法院。据了解,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已就其中一幅争议字画作出一审判决,要求荣宝斋方面退还画款263万元。目前,双方均已提起上诉,案件的最终走向仍待后续。

涉事企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声明

法庭上争的是“该不该退钱”,舆论场内问的是“还能不能信”。

作为一家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荣宝斋不仅藏着无数艺术珍品,更以“诚信为本,荣名为宝”的古训立世。可以说,荣宝斋的信誉,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攒”出来的。

此次争议中,出具过荣宝斋《书画真迹证书》的作品,却被多家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鉴别为赝品,难免让这份攒了百年的信任打了折扣。

更值得追问的是,“买者自慎”的行业惯例,还能不能作数?

由于古玩艺术品的特殊性和鉴定复杂性,在传统古玩交易中,确实存在“凭眼力”识别的交易习惯,即买家自行判断物品真伪,卖家不作真伪担保。

如今,这笔糊涂账有了底线。《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艺术品经营单位在销售艺术品时,应买受人要求,应当对买受人购买的艺术品进行尽职调查。

庭审中,荣宝斋用“古玩字画凭买受人眼力判断”的惯例为自己抗辩,表示不应承担保真义务。这做法不仅与法规要求相悖,更让大众对这些所谓惯例的合理性产生疑问。

这场纠纷也暴露出艺术品市场的老问题:鉴定标准不统一,真与假的界定有时难有定论,这不仅让消费者维权难,也给市场主体的权责划分添了麻烦。

但无论案件最终结果如何,有一点始终清晰:没了“真”,再贵的画也是废纸;没了“信”,再老的招牌也立不住。

对荣宝斋而言,若想守护好“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不妨先厘清真假边界,重拾诚信初心。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场纠纷也该成为一次查漏补缺、自我审视的契机,好好想想如何建立更清晰的鉴定体系,明确经营者保真责任。

毕竟,对老字号也好,对整个行业也罢,诚信从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营手段,而是最该护好的“家底”。

作者:记者 金哲楠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