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绍兴柯桥区稽东镇占岙村榧农黄天明作为唯一的农民代表受邀参加,并在圆桌交流会上向世界分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的“中国智慧”和“绍兴实践”。
“香榧树寿命长达百年甚至千年,有‘寿星树’之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贡献。”现场,黄天明带着浓重的绍兴口音,讲述其家族六代人共同守护古香榧群、保护生态环境的故事,“因为香榧树寿命悠长,我们与古树互相滋养的故事,从祖先迁居这里开始,历经了800多年66代。一年365天,我有200多天都在香榧林,除草、施肥、修剪……每天要走1万多步。就在昨天下午,我还和6岁的孙子一起上山摘香榧。”黄天明世代居住的稽东镇,就在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核心区内,拥有古香榧树2万株,占柯桥区古树总量的90%以上。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每十年召开一次,这是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黄天明就曾以中国农民代表的身份,前往阿塞拜疆参加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在主题边会发言,引起广泛关注。“去年参会以后,我陆续接待了10多批国内外专家。”黄天明说,这次参会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会上来自韩国、新加坡的两位专家学者分别分享了古树修复技术和古树移植的内容,如古树修复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古树迁移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在古树名木保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很受启发。”
黄天明在会议现场。通讯员孙梅 摄
古香榧群保护的“绍兴实践”也受到与会专家的点赞。“古香榧树800多年66代的传承守护,让我很震撼。像黄天明这样的榧农,是和古树有着直接联系的人,在古树保护‘第一现场’,这对这些古树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曹基武说。
保护不是简单的封闭,而是以可持续利用的形式反哺青山绿水,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古树名木保护“绍兴实践”持续推进,如规划建设古树名木保护站,推动古树名木全周期资源保护、全过程数智监管和全链条活化利用,创新开发古榧油、粉、酱、饮品等衍生品。稽东香榧“三态协同”探索“两山”转化新模式案例今年还入选为全省“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裘一倩 通讯员 杨亦淇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