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男子
两次突发心梗!
绍兴诸暨医院一个月接诊多起
最小的仅25岁
“8月已经第四个30岁+的心梗了,今天这个3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抢救,这次又心梗了……”近日,诸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丁敏之副主任医师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这也告诫大家,心梗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
据丁医师介绍,这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今年才38岁,四川人,据本人描述3年前也是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就诊,处理了右冠状动脉的病变,曾植入两枚支架。
但患者术后因工作性质经常加班熬夜,基本每天都会吃夜宵,且喜欢喝酒抽烟,身高172厘米,体重近200斤,平时不规律服药,也未定期复查,直到本次胸痛再发,再次120急救至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行急诊PCI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抢救治疗。
什么是冠心病?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急性表现,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负责向心脏供血的动脉,当冠状动脉发生因胆固醇及其他物质堆积形成的斑块所引起的动脉壁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触发胸痛、胸闷等症状。
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还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高压力、缺乏运动、高钠高油高糖饮食等可控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防控将有助于防治冠心病。
极端天气会显著增加心梗发病风险
高温高湿,主要是夏季伏天、雨季、“秋老虎”时节,人体大量出汗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脏需加倍工作以满足供氧需求,心脏负荷显著加重;同时电解质(钾、钠)流失,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巨大温差,通常是室内空调低温与室外高温交替(温差>7℃尤为危险),血管频繁“热胀冷缩”,血压剧烈波动如“过山车”,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冠脉痉挛。
低温寒冷,一般是冬季寒潮来袭、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此外,节日期间暴饮暴食、情绪变化等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出现以下“警报信号”
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突发剧烈胸痛
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紧缩性疼痛,持续不缓解(超过15-20分钟),伴大汗、濒死感。
胸痛放射
胸痛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后背、颈部、下颌或上腹部。
伴严重症状
突发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意识模糊、面色苍白、皮肤湿冷。
若怀疑心梗
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请记住!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明确告知“可能是心梗”,诸暨市急救中心会将患者送往具备胸痛中心和急诊PCI能力的医院。切勿自行驾车或打车去医院。
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
从发病到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120分钟以内。越早就医,越早开通闭塞冠脉,存活的心肌越多,预后越好。在等待急救时,让患者静卧休息,保持通风,谨慎服用硝酸甘油。
医 生 提 醒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改变,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风、颈椎病等疾病,其发病年龄正逐渐前移,年轻化趋势日益显著。丁医生说,她接诊过最年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有25岁。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梗年轻化,想想都可怕!
预防心梗,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内容来源:健康诸暨)
作者: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