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桃形李采摘上市时节,受持续雨水天气影响,大量桃形李出现“裂口”现象,果农们不得不选择低价大甩卖。
“今年桃形李真是损失惨重,一场大雨,果子变‘开口笑’了,刚刚上市也只能卖出‘骨折价’。”在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的旺森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玲芳望着满桶的裂果很是无奈。
7月10日,旺森家庭农场的桃形李果园开始摘果。“今年的桃形李本来品质很好,个个大得像乒乓球一样,但接连两场大雨,裂果率超过一半了。”张玲芳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损失,只能低价抛售,正常每斤8元左右的桃形李,裂口后只能以20元7斤、10元3斤甩卖。
在桃形李主产地嵊州市金庭镇,桃形李也已大量上市。在金庭镇灵鹅村桃形李临时交易市场,果农们带着一筐筐桃形李在路旁排起了长队,招揽过路的顾客。
“我们的桃形李在高山沙地种植,无污染不催熟,九分甜一分酸,口感很好。”金庭镇灵鹅村党总支书记韩成柏介绍,嵊州80%的桃形李来自金庭镇,其中灵鹅村有90%的村民种植桃形李,总面积达3500亩,为了保持果实天然纯粹的口感,村民们采用传统的露天种植方式,但每年雨水过多或干旱等自然因素,种植户们往往要面临不小的损失。
桃形李一般在6月进入膨果期,7月中旬至8月初成熟,生长关键期、丰收季往往会遇上梅雨、台风等恶劣天气,随之带来的裂果问题一直是果农们的“心结”。为了破解裂果难题,去年,嵊州市问鼎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庭镇晋溪村的桃形李基地开展试点,在种植过程中添加公司研发的生态活菌素,不仅有效缓解了开裂问题,还能提高桃形李的糖分。
记者从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嵊州桃形李”是嵊州特有的名优传统果品,种植面积超2.5万亩,今年5月,嵊州桃形李入选2025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年来,不少果农也在尝试通过设置大棚避雨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套种绿肥栽培等方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裂果劫”问题。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马冰雪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