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学史、文旅等功能于一体,拥有高密度真迹、史料,不仅能了解千年运河的历史变迁,还能探寻水乡绍兴的文化脉络,浙东运河博物馆自2023年9月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超92万人次。这两天,暑假尚未完全开始,该馆已迎来观展热潮。
一条大运河,千载越地史。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绍兴段起于柯桥区钱清街道,穿过绍兴古城,终于上虞区永和镇,绵延百余公里,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区和主体,堪称绍兴人民的“母亲河”。2500多年的丰厚滋养,沉淀了绍兴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厚度和国际美誉度。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绍兴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脉络,科学保护运河世界遗产,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不移将古老的浙东运河建设成为焕发时代新风貌的‘人民的运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统筹联动、体系构建,绍兴肩负起“一河碧水一方护”的使命担当。
印发《绍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方案》,进一步统筹推进绍兴大运河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文化研究等工作开展;发布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2024—2028年)》,推动大运河绍兴段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大运河文商旅深度融合样板,出台《绍兴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完成《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与绍兴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互相衔接。
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认为,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绍兴拥有完善的保护条例,建立起了多维度健全的保护机制,从而也提高了全民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大运河保护。
“绍兴一直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及其沿线文化遗存,最大限度保持浙东运河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名誉会长邱志荣说。
越城区投资390亿元开展“河城共生”保护利用项目,既有青甸湖、东鉴湖这样的自然风光节点,也有黄酒小镇、集成电路小镇这样的产业平台,还有和美乡村、历史文化街区、大型商圈。环境提升、文化挖掘、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在运河沿线全面铺开。
柯桥区成立“大运河遗产管理室”和全省首支文物“护宝”志愿队伍,对“三缸文化”等运河文化元素进行基因解码和转化利用,成功打造湖塘黄酒小镇、安昌古镇、柯桥古镇三大特色小镇。
上虞区结合“青春之城”建设,在萧曹运河、虞余运河、四十里河及曹娥江城区段统筹布局推进东关运河文化片、白马春晖片、丰惠古城老街等运河文化区块建设,系统性全方位呈现上虞运河文化的内核与特色。
在运河沿线遗存保护利用过程中,绍兴的运河文化研究学者更是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提炼出丰硕的研究和学术成果。历时逾3年,第一部系统性研究浙东运河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绍兴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积极用文化精品、文艺精品讲好运河故事。既有39米长的《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描绘运河沿线的绍兴风情,也有史诗越剧《胆剑千秋》讲述浙东运河边孕育出的一大批千古风流人物的生动故事,展现了越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6月21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开启新十年之际,“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在绍兴启动。会场内,文化探讨深入而热烈;会场外,一场更为鲜活的运河文化盛宴已在古城绍兴铺开:以“行走阅读”为引的城市漫游、汇聚匠心的非遗文化市集、激发全民创意的大运河短视频大赛……市民和游客纷纷做起了“运河文化体验官”。
市民陈先生由衷感叹,让遗存“活”起来,推动运河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直接联结,老百姓才能深切体验到运河文化可观、可感、可触,引发深度共鸣,从而让更多人认识到要从自身做起,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
河城共生,全域共富。千年大运河承载着民心,生生不息流向远方。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