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你为何这么多“文化顶流”?

2024-03-26 08:42

来源: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翻开绍兴文化建设的长卷,有斑斓厚重的历史韵味,更不乏生机勃勃的现代气息。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绍兴建设工程,文化事业成果斐然,文旅项目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服务精准触达,文明新风遍吹越地,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绍兴特色、全国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赓续千年文脉 绘就时代新篇

去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绍兴,赴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并指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千百年来运河情,一步一履思如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掷地有声,为绍兴传承千年运河文化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市正持续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带保护,推动运河文化集成化实景化呈现,积极打造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水域环境、运河文化研究、运河风韵展示、运河文旅融合、运河文化推广的标杆之地。

古城保护成就瞩目——

八大历史文化街区、53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849项……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古城保护工作,颁布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设立古城保护基金,开展古迹建筑街区文物保护修缮。其中仓桥直街的保护利用,可谓是古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教科书”。通过原汁原味的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有根有据的重建、有脉有络的创新,城市、建筑、居民、游客都因此获益。

“仓桥直街保存老房子、留下老住户的保护模式很好,在商业上也很成功,望在浙江古老街区、传统村镇的保护中坚持、推广。”去年12月,中宣部领导来绍调研,对仓桥直街保护情况予以高度肯定。日前,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仓桥直街成为全省焦点!

文化研究成果斐然——

文化研究,是文化主体的自觉,是对城市文明的积极构建。近年来,绍兴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富矿,每年安排2100万元资金持续实施文化研究工程,运河文化、诗路文化、宋韵文化、黄酒文化等一批传统优秀文化得到系统研究,《绍兴大典》启动编纂,“中国越剧之乡”被列为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以文铸魂,地域文化研究硕果累累。

考古发掘收获颇丰——

2022年底,作为两宋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年来,绍兴不仅成为全省首个获得考古发掘资质的地级市,整体考古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掘亭山遗址、大湖头遗址、南山遗址等,阳明故里新建伯府遗址、宋六陵陵园遗址等一批考古项目引发世人关注。一块块建筑构件、一份份文书史料的背后,传递了绍兴赓续文脉、守护历史的初心使命。

做优文化服务 繁荣文化事业

“去博物馆了吗?”走在如今的绍兴街头,常常能听见这句话,“博物馆之城”也成为绍兴的又一张名片。浙东运河博物馆、徐渭艺术馆、绍兴名人馆、大禹纪念馆、绍兴师爷馆、越剧博物馆……不同种类、特色各异的文博场馆,不仅大大丰富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也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绍兴文化。

文化阵地量质并举——

2月2日,2024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在柯桥区马鞍街道新围村文化礼堂举行。现场,来自全省11市30多个文化礼堂的600多位演员登台献艺,越剧、绍剧、乡味串烧、非遗号子、音乐说唱等节目一一登场,有乡愁又有年味,接地气又聚人气。

目前,我市建成16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65个,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上百家专题博物馆和100余家乡村博物馆,覆盖60余个乡镇(街道)。走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文化礼堂节目丰富多彩、博物馆展览妙趣横生、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书香满满……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文艺精品佳作频出——

日前,越剧《核桃树之恋》启动高校巡演,把来自嵊州的感人故事再一次传递给观众。这部作品,一经推出便深受喜爱,被列为全国唯一一部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晋京展演剧目。

近年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文艺精品创作,遴选重大项目、引进文艺人才、奖励精品创作、加强作品推介,佳作频出,百花齐放。

由柯桥区赋山文化制作的纪录片《我住江之头》列入中宣部“纪录中国”工程和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支持项目,入选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名单。

绍剧《喀喇昆仑》、广播剧《民族的号手——任光》、调腔《后山叶芽》、歌剧《秋瑾》……众多贴近生活、制作精良的作品,斩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大奖,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谷雨公祭大禹,庄严肃穆;兰亭曲水流觞,书香悠长;宋韵文化节,一眼千年;绍兴黄酒节,酒香芬芳……在如今的绍兴,各类文化活动已渗透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1年,绍兴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再添世界级文化品牌。以此为契机,我市以文化活动为媒,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在每年高规格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之外,致力弘扬阳明文化,联合国际儒联、中国哲学史学会举办的阳明心学大会,已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阳明学术盛会。

各类艺术活动展览也格外青睐绍兴。2023年,纪念谢晋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上虞区举行,众多电影艺术界人士以谢晋之名,赴光影之约。这些年来,鲁迅诞辰140周年活动、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戏曲电影展、徐渭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高规格艺术活动、展览花落绍兴,火爆出圈,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壮大文化产业 促进文旅融合

这些年,我市大力推进“一廊三带”建设,聚焦重大文化项目,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来,全市实施重大文化项目164个、投资702.5亿元,项目集聚起蓬勃的发展之力,带动文化产业迭代升级。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29.1亿元,增长11.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服务为王,文化企业培育不断发力——

去年的深圳文博会,市重点文化企业——越生文化格外引人注目,公司的“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出版成果以及数字化成果,为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细胞,我市大力加强文化企业培育力度,实施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补助企业超千家,累计兑现约6000万元。从工厂遗址到潮流空间,群贤198、尚1051等一个个文创园区拔地而起,发挥文化集聚优势,走出文化富民新道路。

文旅融合,为经济发展增添动能——

2024年春节,绍兴的天空被烟花点亮。正月初一,近3万发传统烟花和超800架无人机组成的“数字烟花”,在镜湖湿地公园上方绽放,全网累计传播量破1000万;春节期间,柯桥大坂湖、上虞曹娥江畔,火树银花,玉壶光转,为市民游客带来新春的祝福。今年春节,全市文旅市场再度“热辣滚烫”,313万名游客打卡绍兴,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市)全覆盖。积极实施“文化+”“旅游+”“文旅+”发展战略,让传统文化、民俗与文旅活动相融合,民俗、戏曲、演艺、巡游、市集等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感,点燃了群众热情。挖掘资源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绍兴文创消费季,开展文创设计大赛,积极参加各地文博会,让“绍兴元素”走出去。

注重以文化人 涵养文明新风

丰富的菜品、精彩的节目、暖心的问候……在诸暨,300多家“爱心食堂”遍布全城,此前,这一公益性特色品牌,成功获评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诸暨市也成功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10个“先行试验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绍兴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涵养文明之花。

文明创建成绩亮眼——

从1999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2015年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再到2020年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绍兴成功实现了创建“三连冠”,诸暨市、越城区、嵊州市先后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

创建不扰民,创建为人民。公共网络基站建成开通、桥下空间美化升级、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席地而坐示范区加紧建设……创建带来的成果,就是为广大市民营造清洁优美、秩序井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文明实践春风化雨——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遍布全市,6个区(县)级实践中心、103个乡镇(街道)级实践所、1963个村(社区)级实践站已实现全覆盖。无偿献血、义务理发、送医上门、交通劝导、垃圾分类……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片段背后,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浙江有礼·德润越地”从“心”出发,向“新”而行,引领群众奔赴精神共富的美好家园。

去年12月,6位绍兴人亮相“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颁奖典礼。深耕科研战线的好医生裘云庆、让绿叶变“金叶”的共富带头人盛文斌、义务清扫马路的古稀老人朱月明……崇德向善在越地蔚然成风,“美”的力量直抵人心。

春风化雨竞芳菲,千年古城绘盛景。

2024年的大幕已经开启。回望来路自慷慨,再赴征程气如虹。新征程上,绍兴宣传思想文化阵线将坚定扛起“谱写新时代胆剑篇”使命担当,以“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昂扬奋进之姿、踔厉奋发之志,奏响主流舆论的旋律,筑牢思想理论的堡垒,高扬文化自信的风帆,为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支撑、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诗纯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