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条并不受关注的新闻,引发了绍兴酒店业的震动。
据《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相关规定,经饭店申请,市星评委研究决定,取消绍兴新亚都大酒店、绍兴大酒店等2家饭店三星级旅游饭店资格。
记者发现,两家的本土老牌酒店早已换了招牌,新亚都大酒店被汉庭酒店取代,绍兴大酒店变身为亚朵酒店。曾经古城地标级的两家酒店“摘星”,变局背后,有豪华酒店的入局,有连锁品牌的虹吸,还有民宿等新业态分流抢食。这次酒店变局,会给绍兴酒店业带来什么影响?
20年前,当东街夜市开始人头攒动,沿街向西,“绍兴大酒店”五个字的招牌耀眼夺目。它位于东街与解放路的交叉口,地处当年解放路黄金商圈的核心地段,也是绍兴市饮食服务公司旗下的主力。
上世纪90年代经济腾飞,激发了解放路商业的繁荣。1996年11月,绍兴大酒店应运而生。酒店开业仪式上,挂满了社会各界庆贺的彩带,解放路多了一个新地标。
“供销大厦、国商大厦陆续开业后,过了两三年,这家酒店也开业了。它是老牌的国营酒店,从设施到服务都精益求精,为热闹的解放路商圈增添了新风景。”家住明珠苑小区的任先生回忆道。
在绍兴大酒店的辉煌时期,无论餐饮还是客房都要提前预定,酒店仅有的两个宴会厅也堪称“一座难求”。早年外出发展的本地人,春节回家便会住在绍兴大酒店。冯师傅在这里当了近20年保安,在他的印象中,酒店生意虽然有所下滑,但没有面临生存难题。
经过几次改造,绍兴大酒店在2007年升级为三星级旅游饭店。即便是后来绍兴市饮食服务公司改制,绍兴大酒店依然是很多本地人心目中“靠谱”的代名词。随着旅游市场升温,酒店通过与旅行社合作获得客源。旅客享受团购价,酒店获得大订单,构成了双赢。
与绍兴大酒店相似,老牌星级酒店绍兴新亚都大酒店同样位于黄金地段,23层高楼矗立人民路、中兴南路交叉口。绍兴新亚都大酒店1996年投用,酒店拥有客房210间(套),停车场能容纳百余辆车。运营后的第三年,它就被评为三星级旅游饭店。此后多年间,新亚都还拓展了旅行社等相关业务,它的名气,在越城区可谓人尽皆知。
然而,就是这样两家老牌酒店,如今黯然退场,原因何在?记者致电两家酒店相关负责人,没有得到回应。对绍兴大酒店非常熟悉的袁先生表示,“多年营业,酒店的设施设备相对陈旧,住宿的人不多,吃饭的生意倒是挺好的,但光靠餐饮很难支撑下去,尤其是在疫情冲击,更是雪上加霜。
绍兴大酒店和绍兴新亚都大酒店都倒在了疫情结束之前,选择把经营20多年的场地出租给品牌连锁酒店。
“3年疫情,旅游业一片萧条,住宿、餐饮板块断崖式下跌,对老牌综合性酒店业造成了极大冲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疫情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酒店业的变局早已悄然发生。对酒店而言,这是战略上的调整。”
连锁酒店优势明显
2000年前后,越城酒店业发展加速,各类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运营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尤其是连锁酒店的兴起,让很多老牌酒店陷于“一虎难敌群狼”的境地。连锁酒店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很早受到了资本青睐。比如著名的投资人孙正义就投资了oyo酒店,目前该品牌在越城区有布局,价格亲民。
“终究是时代变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不像现在这样激烈,个别酒店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专业教师徐喆看来,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深入,酒店市场竞争白热化,是老牌酒店倒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绍兴饭店、咸亨酒店等综合型豪华酒店,抢占了高端市场;多数连锁酒店则牢牢掌握了酒店市场的中低端用户。老牌星级酒店面临“上压下顶”的竞逐环境,放低身段与连锁酒店竞争中端市场成为一种选择。
业内人士分析,相比本土单体酒店,“成群结队”的连锁酒店在营销、采购、管理等方面明显优势。以营销端为例,连锁酒店数量庞大,且普遍采用会员卡制度锁定庞大的用户群。例如一位旅客办了连锁酒店“华住”会员卡享受折扣,入住其他城市的“华住”,都能享受优惠。
连锁酒店的优势,还体现在它们往往拥有商务、快捷、度假、养老等多个产品线,满足不同客群需求。比如华住集团旗下经营29个酒店及公寓品牌,覆盖了豪华到经济型市场,有大家熟悉的汉庭、宜必思,也有高端的美仑,还有中式风、度假风的品牌。相比而言,老牌酒店只能单打独斗。
在移动时代,连锁酒店的“开源”方式更加多样。它们与平台的合作让连锁酒店发展如虎添翼。打开各类App页面,它们往往位于置顶的位置,还会绑定天猫、网易严选会员,为酒店“导入流量”。老牌酒店在这方面相对弱势,新客源难拓展,老顾客难维系,很多时候只能眼看着客源流失,业绩下滑。
再以采购端和管理端为例,连锁品牌大批量采购酒店用品能大幅压低成本。比如成立于2015年的“华住集团供应链”7年间覆盖了营建采购、生鲜餐饮、运营采购、家具采购、设备采购、布草租洗六大品类。同时还有更精细科学的管理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让酒店运营更科学。相比之下,老牌星级酒店成本居高不下。
越城区解放路车来人往,古城老街人头攒动,地铁带来大量客流。如今再看绍兴大酒店,似乎与这个时代产生了一层隔膜。采访中,多位年轻人表示自己的审美趋向于简洁时尚,认为很多老牌酒店的装修风格已经落伍了。也有人直言,会在镜湖新区、迪荡新城等地选择酒店,理由除了装修新还有交通方便,而在新城,随处可见各大连锁酒店的招牌,有的甚至是动辄200多米高的摩天大楼。可见当前城市格局从“单核”到“多核”、从平面到立体的嬗变,分走了老牌酒店的客流。
“老牌大酒店如果想与新酒店竞争,翻新改造花出去的钱可能都能新建一家酒店了,‘船大难调头’的道理在很多行业应验,酒店业也是如此。”徐喆说。在他看来,老牌酒店“摘星”转型投靠连锁酒店,不失为“降本增利”的明智之举。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前些年就有很多老牌酒店转型,比如宁波老牌的新舟酒店几年前也变身为亚朵酒店。
本土酒店如何应变
绍兴大酒店、新亚都大酒店的摘星引发很多人的感慨,也敲响了本土酒店发展的警钟。曾经绍兴城里遍布本土酒店,但随着时代发展,已经为数不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本土酒店如何破局?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咸亨酒店在2010年二期扩建时就将文化作为主题特色,目前通过打文化牌取得成果。比如咸亨酒店客房板块的增长速度要比餐饮板块快,从1月份到7月份,同比2019年,客房净增长18%。
“老牌酒店要学会管理运营,找到自己的优势,打好‘地方牌’‘文化牌’。”咸亨酒店总经理林琼说,近年来,坚守下来的本土酒店越来越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及运营质量的提升。虽然有新的品牌引入,但绍兴人对老牌酒店有独特深厚的感情。酒店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努力吸引外地游客。从目前发展势头来看,本土酒店包括咸亨酒店、绍兴饭店、绍兴国际大酒店等,毕竟在绍兴市场深耕多年,而且对于品牌运营、维护、推广方面都很重视,今年在客房、餐饮板块都有一定提升。
提到当前绍兴古城开发提速,旅游市场火热,她认为绍兴本土酒店要做好“旅游生意”。林琼说:“旅游的目的是从自己熟悉的城市走出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但问题是,游客迫切想了解这座城市,但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整个城市。”结合实践,她认为绍兴酒店可以做好“微度假”,这是一个碎片度假的概念,很多客人没有太长时间单纯做旅游攻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家店,沉淀下来,品读地域文化,这就能形成与连锁酒店错位的优势。
采访过程中,还有业内人士提到发展较快的民宿产业,指出它们中的个别虽然人气很高,经常“满房”,但基本构不成对综合性酒店的冲击。这是因为,民宿整体客房数量是有限的,业态也相对单一。而酒店包含了住宿、餐饮、会务等多元业态。
市委党校原教育长杨宏翔认为本土酒店发展,要把握当前消费者观念和习惯的变化。她提到,从前在相对粗放发展模式下,人们追求高大上的星级酒店,很多人不惜砸重金也要住上星级酒店。现在已经过了那个阶段,大多数人追求的是舒适和性价比。特别是疫情以后,部分群体消费更加理性,经过综合考量后往往不会选择去星级酒店消费。本土酒店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发扬地方特色,做好精细化服务,才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记者 王宏超 黎欣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