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农村,走出了发展新路径

2023-07-11 08:21

来源:

“鲁迅外婆家到啦!”7月9日上午,越城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村委门口,从鲁迅故里到安桥头村的公交旅游专线上跑下来十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这群来自城里的孩子,一会儿忙着和“闰土与猹”的雕塑合影,一会儿跑到梦回平桥公园参观,看什么都新奇。

“我们村是鲁迅外婆家。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我们村深挖鲁迅文化,不断擦亮‘鲁迅外婆家金名片’。”安桥头村党总支书记宣明德刚整理完村里开展研学游的相关方案,一出办公室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3万人次,相关收入近20万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是一方持续发展、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在“千万工程”引领下,20年来,绍兴把美村与富村相结合,“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故事不断上演,走出了一条“重产业、活力足”的发展新路径。

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万元,是20年前的8.03倍,居全省第3位;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

题图为5月底的越城区陶堰街道白塔头村未来农场。

“慧”种田地,一路“丰”景

车辆行驶在诸暨市暨南街道新南村,道路两旁最常见的风景是成片的“田海”:蓝天白云下,小手臂高的绿色禾苗随风摇曳,就如宫崎骏动画里让无数人迷恋的浪漫画面。

“等到收获季节,这些禾苗都将变成金灿灿的稻谷。”戴着一顶草帽的新南村党总支书记周渭兴站在稻田边,满眼笑意。

新南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位于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拥有农田1261亩,种粮大户30多位。为了带领村民发展粮食生产,周渭兴自己也成了种粮大户,今年承包了180亩农田。

20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新南村的农业发展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村里长期承担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部门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这些新品种都蕴含高科技,产量很高!”周渭兴指着自家绿油油的禾苗说,这个新品种叫“甬优7860”,一丛有12个穗,亩产800公斤不成问题。

藏粮于技,丰收有底气。去年,新南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其中农业占30%,种粮大户的年收入高于村民平均收入。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农村现代产业为基础。

20年来,绍兴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不断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2022年我市全年认证省级稻麦绿色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11个、旱粮百亩方8个、水稻高产攻关方4个,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20家。截至2022年末,我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45家,家庭农场375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当“互联网+”、生态循环农业、“农创客”等高新技术、新兴词汇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产业交织在一起,我市的农田里碰撞出了别样的花火。

夏日炎炎,位于越城区民乐原乡田园综合体内的180亩稻田,每天不定时从农田周围的几十个喷水口“喝水”。至于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完全取决于一套全新的智能化精准灌溉系统。不同的地方对灌溉有不同的要求。

民乐原乡田园综合体位于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态要求极高,灌溉更得科学。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越城区水利局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发了这套“双减”智能化灌溉系统,成功打造了全省首个精准灌溉、尾水循环利用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既能“量田供水”,减少实际取水量,又能减少尾水排放量,亩均年用水量节约50%,实现了定量灌溉和尾水回收再利用,确保农田灌溉对周边河道零污染。

“美”名远扬,文旅“旺”村

闲云缭绕、黛山墨水的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原先藏在深闺无人识。随着我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村里以“养旅共富”为乡村发展定位,发挥云山茶山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提高旅游品质,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暑假生意不错,客房已经预订到10天以后了。”下岩贝村初见云岚民宿的老板梁利鹏一见到记者,就分享了这个喜讯。

梁利鹏是下岩贝村的村民,曾在杭州工作多年。随着村里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出圈,他和许多村民一样,动起了开民宿的脑筋,并于去年在村委几百米外建起了民宿,还从村里招了十几个服务员。“从我们民宿望出去,韩妃江大峡谷尽收眼底。”梁利鹏站在民宿门口正说着,手机上又响起了订房电话。

“前期村里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创成省级卫生村、垃圾分类示范村等,提升了颜值。”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平告诉记者,美丽风景带来了“美丽经济”,村子现已开设民宿27家,床位410多张,餐位1160余个,民宿高端集聚区初步形成。2022年村游客达11.6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200万元,吸纳本村60余人从事服务帮工,人均年收入达42300元。

观察多个“网红”村庄,可以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市有清晰的转化通道: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前期村庄整治补足发展短板,盘活特色资源,发展优势得以显现,之后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农村新业态就势发展。

如果说,下岩贝村靠“卖风景”发展起了民宿经济,那么百公里外的上虞区谢塘镇晋生村,则是靠吃文化饭,开发文旅业态。

连日来,位于晋生村的“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热闹非凡,这个暑假,不少中小学将谢晋故里作为了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站。

晋生村是著名导演谢晋的家乡,早年间村里陷入发展没产业抓手的困境。“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变好,这才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自2019年起,村里开始孵化‘谢晋故里’IP。”晋生村党总支书记章溢锋介绍,目前村里打造了集谢晋艺术馆、谢晋片场、1923摄影棚、电影研学馆等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链接周边的谢晋故居、谢晋老宅等节点,串点成线、连片成景。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8年的60万元提升到了2022年的1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万余元。

除了“谢晋故里”,上虞东澄村的“石上东澄”、柯桥区棠棣村的“花满棠棣”、越城区坝头山村的“陆游的乡村世界”,等等,都成为了有辨识度的绍兴乡村文旅标识。

“公司”强村,“工坊”富民

盛夏时节,一走进柯桥区平水镇合心村,就感受到满村竹子带来的凉意。在村里的竹产品制作工坊内,十多位村民正在锯竹子、劈竹子,再将一根根竹条交叉固定,制作成竹篱笆。

“村里的强村公司成立以后,我就不在外面打零工了,在强村公司打工也可以赚300块钱一天,还能照顾家里。”村民宋明荣边说边把毛竹劈成大小匀称的毛竹片,言语间满是自豪。

合心村四面环山、道路闭塞,一度是平水镇的经济落后村。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村两委一直在想办法。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合心村转变思路,将目光聚焦到了全村最丰富的资源——毛竹。

“村里毛竹虽然多,但以前卖不出好价钱。”合心村党支部书记任利成回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去年村里与第三方公司联合成立了强村公司,借助多方资源,将竹子加工成了竹篱笆、奶茶竹筒等,增加了竹子的附加值。去年村集体收入增加40万元左右,强村公司还为本村和邻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从一个资源缺乏的留守小山村,到开发竹产业村民奔共富,离不开“强村公司”的引领。这种打破地域界限,乡村之间抱团发展而组建的“强村公司”,是绍兴各地在“千万工程”引领下,这几年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创造的新模式。接下来,我市还将实施新一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规范发展强村公司200家,推广“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实施“飞地”抱团项目200个。

“共富工坊”和“强村公司”一样,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致富新模式。虽是“小工坊”,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近日,嵊州市浦口街道的金天得电商产业园内,越鲜食品有限公司小笼包成形车间里热气腾腾,飘出阵阵诱人的小笼包香味。62岁的姚燕飞接过工友擀好的面皮,正利索地包上肉馅儿。姚燕飞是嵊州市金庭镇人,此前赋闲在家,现在靠做小笼包的手艺,一个月能赚8000元左右。近年来,金天得共富工坊累计吸纳56家电商企业入驻,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380人,其中低收入农户5户,帮助周边村民年均增收5万余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一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都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一批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在绍兴破土而出。2023年初,绍兴还在当时全市567家星级工坊中,确定了56家首批三星级“共富工坊”,形成了示范效应。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诸丹萍/文 何 雯/摄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