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儒岙:站在诗路之巅

2022-05-20 08:10

来源:

开栏的话

去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一盘棋”发力重点工作,“钉钉子”推进关键改革,“高质量”夯实共富基础。日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结合开展“走基层、强四力”活动,组织“走一线 看共富”全媒体新闻行动,深入探访我市各地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今天起,绍兴日报推出《探索共同富裕一年间》专栏,敬请垂注。

天姥山露营基地。通讯员 贾 栋 记者 梁永锋 摄

天姥山麓,诗路古邑——新昌县儒岙镇,位于近北纬30度。

“诗仙”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天姥山名扬天下,也奠定了儒岙在唐诗之路中的文化地标地位。

新时代,如何发挥诗路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促进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同频共振?近年来,在诗路文化的活化与保护中,儒岙镇锚定“诗路小镇”发展定位,创造性地构建起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推动全镇域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

5月17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走一线  看共富”全媒体新闻行动采访团走进儒岙镇,感受“诗路小镇”的共富脉动。

诗境“活化”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阳春三月,英国伦敦。黑白影像中,“天宫”若隐若现,美不胜收。“下次来儒岙,带我去拍金银台。”42岁的摄影爱好者乔森被他的“摄友”、新昌县摄影师梁柏林镜头里的“金银台”吸引,通过视频和梁柏林作了约定。

金银台,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宫”。千年梦境照见现实,今年5月,矗立于儒岙镇境内天姥山主峰拨云尖的金银台基本完工。虽然还未正式对外开放,但镜头里的金银台,已经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把诗境“活化”,让诗与景、景与境相互辉映、情境交融,创设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儒岙镇全域“活化”诗路文化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儒岙镇以天姥山为牵引、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工程。金银台,正是诗境“活化”的一个地标式建筑。

天姥山地处新昌县东南部,留存有“天姥古道”,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主峰拨云尖就在儒岙镇。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册里,天姥山是一座文化“圣山”。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400多位唐代诗人慕名而来,走出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绵延千余年繁盛至今。

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战略部署,正式吹响诗路文化复兴的进军号。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新昌在浙江省率先编制《新昌浙东唐诗之路战略性规划》,着力探索诗路文化“活化”路径。

经过深入调研、酝酿,2020年,新昌县委县政府发布《“浙东唐诗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同步成立新昌县天姥山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从顶层设计到体制机制改革,新昌为高水平建设天姥山旅游区注入实践动力。

《规划》确立以“诗画风景·李白天姥”为主题定位,以“江南名山·诗路明珠”为形象定位,构建“一带五片、一环六线、双核七星”的旅游空间结构,通过3~5年努力,将李白心中的“梦游地”,打造成新时代文化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地,引领全县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投资约61亿元。

近水楼台先得月。天姥山旅游区核心区位于儒岙镇。依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规划布局“天姥十景:金银台、天鸡台、星月台……梦境“活化”、诗景再现,山水风光与文脉传承、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在儒岙镇悄然发生。

“看着它一点点展露真容,很兴奋……”仰望金银台,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兼副秘书长、《天姥山志》主编徐跃龙感慨万千。从规划之日起,作为专家团成员,徐跃龙全程参与设计建造工作,他不顾年迈数次登山当起艺术“监工”。

诗境“活化”是个技术活,也是艺术活。老人介绍,金银台的建造,光是论证会就开了十来次。由于拨云尖冬季霜冻时间长,金银台采用全铜镀金工艺。他期待,为后人留一座千古流传的金银台,就像李白写给天姥山的诗。

诗意“转化”

“想念‘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味道。”家住上海市区的罗红,每天下午打开“尚诗堂”的抖音号,这里正在直播她喜欢的山山水水,还有她爱吃的“新昌炒年糕”。原本今年“五一”她要来尚诗堂度假,后被疫情打乱了计划。

尚诗堂,是新昌县儒岙镇千坑自然村的一家民宿,也是绍兴市首家白金级民宿。3年前,罗红和朋友结伴到千坑,在尚诗堂品尝了“新昌碗·天姥唐诗宴”。让她念念不忘的是那碗名叫“天姥连天向天横”的炒年糕。  依托新昌本土特色资源,引入诗歌赋予其文化含义,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屋一桥、一茶一食……富有诗意,既能养眼、养肺、养胃,又能养脑、养心、养神,从而“转化”为源源不断的人气。一桌“新昌碗·天姥唐诗宴”,是诗意转化的一个成功示范。这样的转化,为儒岙镇打开产业富民的通途。

研究发现,以唐诗为主题和纽带的浙东唐诗之路,把多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诗歌”形式有机串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条独特的文化线路,荟萃山水文化、释道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等。

如何将唐诗资源有效转化为唐诗经济?儒岙镇通过借势借力,盘活资源,搭建起文商旅融合发展平台。引进乡贤,发展特色产业,儒岙不仅引来人气,还凭借转化之力,走出新昌,走向世界。

儒岙镇南山村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但一直以来,藏在闺中无人识。

2014年前,儒岙镇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梁柏林,创办以天姥山摄影为主题的“悠见南山”创作基地。以摄影为媒,寻找唐诗里的天姥之美,南山村持续走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这里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外国游客。

人气旺了,怎么提升诗路文化的体验感?村里的黄牛、山羊……都成了镜头里的“模特”。“我只要输入‘牛’,‘牛’们就会来助阵。”梁柏林不无幽默地说。在他的手机里,留着10多头牛的主人的联系方式。只要摄影爱好者提出需求,他们会赶着牛来入镜,当然,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出场费。

距离“悠见南山”十多分钟车程,是尚诗堂民宿,它藏在一个绿树葱茏的山岙里。一方石磨,一壶天姥红。午后的阳光柔和地打在旅游达人求贤兵黝黑的脸上,他架起手机开始直播。山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林间的鸟鸣声,都成为直播的天籁之音。

“我的直播很简单,就是喝喝茶,陪大家看看景、聊聊唐诗。”求贤兵坦言,疫情背景下,不少人不能出游,他想通过直播给大家一个诗意的空间,也为尚诗堂吸引更多潜在的游客。短短三个月,他的粉丝从200多名涨到6000多名。

尚诗堂是儒岙乡贤潘明军四兄弟联手打造的山地民宿。2018年开业时,同步推出15道菜的唐诗宴。就地取材,古法制作,以诗命名菜肴,以菜肴呈现诗词——那份“半是烟火,半是诗意”的乡土浪漫,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食客,也拉动了乡土食材消费。像这样的特色民宿,在儒岙还有不少。

从摄影基地到山地民宿,这些特色产业带动全域发展之“链”,带动成百上千的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诗情“感化”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坐在横板桥头,年逾七旬的吕自成扯大嗓门,为大家介绍谢公古道。吕自成是儒岙镇横板桥村导游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在横板桥村,像这样的村民志愿者多达上百人,占全村常住人口的近五分之一。而在多年前,横板桥村还是新昌县出了名的问题村。横板桥村的这番变化,得益于“诗路”复兴。

背靠天姥山,面朝天姥寺遗址,横板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谢公古道”“霞客古道”“浙东唐诗之路”穿村而过,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然而,和儒岙镇大多数村庄一样,因胶囊产业粗放发展,长期以来,横板桥村民腰包鼓了,但村庄环境差了、人心散了。

古诗,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们或壮游、或归隐、或修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歌以咏志,一路留下不朽诗章。如何以诗化人,推动和美村庄建设?一个新时代的村庄治理课题摆在儒岙镇面前。

横板桥村的破题始于一条古道的重生。

“这条古驿道,以前是水泥路,后来我们把它恢复成了青石板路。”村支书王伯强说,古驿道的重生是横板桥村发展的转折点,也是诗情“感化”的新起点。

“把老祖宗留给横板桥村的宝贵财富亮出来,给人美的熏陶!”横板桥村提出“五个一”工程,即“一座桥(横板桥),一座寺(天姥寺),一座山(天姥山),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个梦(天姥梦)”,发展诗路文化乡村游。

很快,黑臭池塘变成“爱莲池”,破败的金家祠堂得以修缮,为纪念李白建设“太白庙”,开设诗路研学游课堂,家家户户门上贴起了自己喜爱的唐诗,而义务为大家书写诗句的是90高龄的金奕新老人……以诗化人,擦亮横板桥村这颗诗路“小珍珠”,凝聚起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乡村的信念。

2020年,村里回租了谢公古道沿街的20余间民房,统一进行改造,并以免除部分房租等方式吸引商户入驻。65岁的张平余是最早入驻的村民。张平余带着自己收集的旧时生活用品以及农耕器具等5000多件藏品,包括锡制品100多件、铜制品200多件、木制品500多件,入驻横板桥村记忆馆。

乡村记忆馆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而张平余则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将这些老物件背后的风土民情与民俗文化故事娓娓道来,赓续乡村记忆,传承文化薪火。

不光是横板桥村,各村都通过挖掘和整合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资源,既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又引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南山村有不少老人至今掌握着做草鞋、绣荷包、纺线、织带等老手艺,是诗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些手艺长期“尘封”在民间。

而如今,南山村一些身怀绝技的老人,有了一份新工作——在家门口展示非遗文化。100岁的华秋婆奶奶就是其中一位“明星”。

推开老台门,只见华奶奶手捏针线,正在缝制一只香囊。“是为端午节准备的。”华奶奶说,两天前,她接到村里通知,这个端午,有一批小学生来村里研学游。她得赶制一批香囊,到时送给孩子们。谈话间,老人的眉宇间笑得拧成了疙瘩。

最新的消息是,藏元汇等一批重磅文商旅项目接踵落地儒岙。诗路小镇,正在蓄积、迸发新一轮经济与文化同频共振的璀璨光芒!

作者:记者 单滨新 何超群 俞帅锋 王 勤 俞颖颖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