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把你的衣服脱下来,换一件干净的。”2月9日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嵊州市三江街道圳塍村丁祥君家,她正和声细语地跟大伯王大同说着话。王大同咧着嘴,配合着脱下了外套,然后穿上递过来的换洗衣服。
59岁的王大同看上去与正常人没两样,着装干净清爽,仪表堂堂,看不出他是一个一级智力残疾患者。“如果没有丁祥君无微不至地关怀照料,王大同肯定会是另一副样貌。”村干部张学园感慨道。
接智障大伯一起住
王大同是丁祥君丈夫王升的哥哥,小时候的一次高热导致重度智残。他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平时的饮食起居都需要家人帮助。
除了弟弟王升,王大同还有两个妹妹。母亲去世得早,弟妹成家后,他一直同父亲住在一起。“虽然大伯智力有问题,但家人从没把他当作病人。”丁祥君说,当时公公和大伯住得远,她和丈夫三天两头去探望。
2016年,父亲因病去世,王大同成了“孤儿”。虽然是重度智力残疾,但王大同仍会表现出喜怒哀乐情绪,父亲的去世让他手足无措。
“大伯一个人生活肯定是不行的,大家也不放心,不如接过来与我们一起住,这样方便照顾,大家也安心。”妻子的一番话,让王升很是感动,当时他正为大哥的去向而伤脑筋。
丁祥君整理出一个干净舒适的房间,让大伯住了进来。王升平时工作很忙,女儿当时正在上高中,学业很紧张,照顾大伯的任务便落到丁祥君身上。
辞职回家做起“保姆”
照顾一位智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防止意外发生,丁祥君辞掉工作,回家做起了“保姆”。
“大伯,吃早饭了。”当丁祥君从厨房捧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榨面,在客厅干坐着的王大同立即走到餐桌旁,接过榨面利索地吃起来。“一般情况下,大伯还是很听话的,叫他干什么,他都会照着做。”丁祥君说。
不过意外也曾发生过。
一次,丁祥君和丈夫出门办点事,回家后发现王大同不见了。夫妻俩急得团团转,找了3个多小时,才在邻村的一个角落找到了王大同。原来见弟弟和弟媳出去好久没回,王大同便出门寻找,结果转着转着忘了回家的路。“当时大伯也很着急,看到我们时高兴得手舞足蹈。”丁祥君说。
从此,丁祥君不敢离开家太久。哪怕出门买东西,如果时间较长,也要带着王大同一起去。
为了大伯,丁祥君付出了很多。她本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以前经常与朋友或家人出去玩,现在也只能放弃了。而王升也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一下班便陪伴着大哥,晚上也和大哥睡同一间房。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3年,到2019年,才让王大同独自一人睡觉。
不论多难都不往外推
把大伯接过来的第二年,丁祥君自己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得了乳腺癌。动完手术后,又接受了6次化疗。这场大病,让她身心俱疲。
当时有好心人劝她,自己都这样了,不如把王大同送走,这样对疾病的恢复有好处。但她说,无论多难,都不会送走大伯。
幸运的是,经过精心治疗,丁祥君战胜了病魔,慢慢恢复过来,只是体质和体力都不如从前,稍微用力就会觉得累。尽管如此,她对王大同的照料也没懈怠半分。
经历大病后,丁祥君更加重视身体锻炼,每天晚饭后会与丈夫一起散步健身。每次,他们都会带着王大同,3人在村道上一起散步的情景也成了圳塍村的一道美丽风景。
王大同已年近60岁,但在弟弟、弟媳的精心照料下,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得多。除了高血压、糖尿病,没有其他毛病。
“亲妹妹也未必有如此贴心,丁祥君的善良和淳朴,已成了我们村的榜样。”村干部张学园的一番评价让丁祥君不好意思起来。她说,王大同是她丈夫的亲哥哥,照顾他理所当然,不让大伯受委屈也是自己的责任。
作者:记者 陈正军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