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您决定种香榧时,会想到每年能多赚10多万元吗?”
“那可不敢想!当时太穷了,乡政府免费送香榧树苗,我就想着种种试试,有钱赚嘛最好,没想到现在香榧成了我们的‘致富果’!”
昨天上午,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绍兴市“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记者宣讲团深入嵊州市石璜镇雅璜村,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当天的雅璜村,天气寒冷。但在村“民情日记”纪念馆内,十把椅子、几本民情日记,村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与宣讲人围坐在一起,热情交谈。宣讲团成员,市新闻传媒中心时政要闻部副主任、首席主播吕鹏通过让村民用幸福生活现身说法,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情对话。
雅璜是“民情日记”的发源地。1998年,当时的雅璜乡(现并入石璜镇)在全国率先推出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精神内涵的“民情日记”制度,开拓了一条党的群众工作新途径,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从此,“雅璜经验”走出山乡,推向全省,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6月21日,苏娟看到我就说,水又没了,只能从井里打了。我和苏娟说:村里不是没想过做个蓄水池,这次以集体名义写个申请书到乡里……”大家翻看1999年的一本“民情日记”时,多次看到“苏娟”这个名字。
“我就是里面提到的‘苏娟’。”雅璜村村民周苏娟回忆起了20多年前的场景,“那天老书记刚好来我家,我没水洗菜了,就随口说了一句,老书记就把这个情况写进了‘民情日记’里。”“这个事情我了解。”石璜镇驻村指导中心第三分中心主任徐荣鉴接过话茬,“当时我们山区的几个村子都存在用水难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水源分散,聚拢困难,另一方面是村集体没有足够的资金建造蓄水池。大家只能从山里接水下来,碰上大热天经常断水。”
“通过‘民情日记’反映上去后,没过多久由乡里出钱、村里出力,蓄水池就建起来了。到了2016年我们又用上了自来水,既干净又方便,大家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周苏娟的话语里难掩激动之情。
伴随时代进步,雅璜“民情日记”的内容也不断升级:不仅记录哪些群众需要帮助,还会写下可行的发展思路,如推广无公害茶叶和蔬菜,扩大竹笋基地规模等。村干部切实为老百姓致富出点子、搞服务,收集民情的手段也更加多样,让人感受到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为民真情。
楼再豪是目前雅璜村的联村干部,他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微信工作群,看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反映了哪些诉求。“一位村民想开饭店,但她不知道如何办理相关证照,我们在群里发现这一需求后,立刻帮她跑腿代办。还有人看中村里环境要养石斑鱼,我们全程跟踪帮办手续。只要村民有需要、村子能发展,我们就尽心尽力服务好。”楼再豪认真地说。
“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这正是“民情日记”的精神内涵。旁听宣讲的村民们都为这场“接地气”“聚人心”的互动式精彩宣讲鼓掌,大家说:“干部和群众的心想在一起,村子发展就有奔头。‘民情日记’就是我们村的‘传家宝’!”
作者:记者 徐晶锦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