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瘦削、嗓音沙哑。1月14日下午,记者敲响了陈苗英的家门,还没开始说话,就听见了一阵无力的咳嗽声。今年57岁的陈苗英以前是上虞区百官街道文化社区的党总支书记,2019年,还在任上时,就因肺癌动了手术。2020年退休后,她一直在家养病。
2021年12月,疫情突袭上虞,文化社区9名干部全被列为密切接触者,需要集中隔离,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时刻,陈苗英“临危受命”,重新披挂上阵。短暂熟悉情况后,她很快拉起了一支由志愿者和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守住社区各道“小门”。连续10天,她没回过一趟家,忘记了自己还是病人之躯,像年轻人一样冲锋陷阵。社区的防疫阵线稳住了,而她,因为身体透支,差点倒下。
疫情防控期间,陈苗英(左)临危受命,坐镇指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手不足,她把老公也拉上了战场
去年12月13日上午,正在家中休息的陈苗英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你最近身体怎么样?现在文化社区情况特殊,可能需要你帮忙。”电话那头,上虞区百官街道疫情防控相关负责人沈虹琳的声音十分急切,话语像机关枪一样射出。“吃得消得上,吃不消也得上。”陈苗英立即应道。
原来这天,一名新冠确诊患者曾去过社区服务中心,因此,9名社区干部全部被列为密切接触者,需要集中隔离。“当时通知来得突然,事态紧急,完全没法安排后续工作。”百官街道文化社区党总支书记董群英回忆道。
沈虹琳知道后,也急得不行,眼看第4轮全员核酸检测就要开始了,社区干部却全部被隔离,一下子没人了。“我第一时间想到了陈苗英,她是老书记,对社区情况熟。如果她能出山,带领已退休的社区干部一起干,工作就好开展了。”沈虹琳说。
陈苗英接到电话后,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就赶到街道了解情况。下午回到社区后,意外却一个接一个发生。社区的其他退休干部不是被隔离就是不能出小区,都没法赶过来。更糟的是,因为社区干部走得急,很多资料都还在办公室电脑里,而社区办公地点还没来得及消杀,陈苗英无法进入,详细的情况无从得知。
“来不及了,先安排核酸采样工作。”陈苗英开始找人手。文化社区有5个开放式小区,2个物业管理小区,辖区内有居民住宅楼180幢,地形、人员复杂,需要找到熟悉的人才行。她一个个打电话给以前的老伙伴,请他们出山。在集中隔离点隔离的董群英,对社区的情况也十分牵挂,通过微信安排了10多位志愿者前来协助陈苗英。
年轻志愿者和社区老居民,一个会操作手机,一个熟悉社区情况。陈苗英分区安排人手,和医护人员一道,开展核酸采样。由于不少人都是刚接手,到了晚上10时多,仍有好几幢楼的居民没来得及采集核酸样本。“这样不行,再晚就来不及了。”陈苗英立即通过志愿者的微信群又找来了一批人手,还拉上了自己老公,增设5组,配合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上门采集核酸样本。终于,赶在晚上24时前完成了检测采样。
第一场遭遇战,打得有些措手不及。第2天凌晨,陈苗英回到临时办公地点,没有丝毫困意,“得想个法子加快速度,提高采样效率。”
陈苗英叫来了不少老同事、老朋友,董群英也找来了不少志愿者。陈苗英根据医护人员数量把核酸采样小组增加到17组。
凌晨3时半,第5轮全员核酸检测准时开始。这次,核酸采样时间大大缩短,不过也花了四五个小时。
第3天,全员核酸检测还需照常进行。这时,陆续有几位志愿者打来电话,说由于小区管控出不来,无法过来帮忙。为此,陈苗英给所有想到的人都打了电话,不断扩增人手,并对新手进行培训。核酸采样小组增加到27组后,采样速度得以再次提速。
姓名记不起来了,但所托之事一刻没忘
从2001年开始到2020年退休,陈苗英一直从事社区工作。2015年,她开始担任文化社区党总支书记。
到文化社区报到的第1天,她就找来地图,仔细研究。随后的一个月,陈苗英就像游客“打卡”一样,将社区转了个遍,“不搞清楚地形,就像士兵上战场没有方向感,是不好开展工作的。”
熟悉陈苗英的人都叫她“行走的地图”,每每听到这个称呼,陈苗英都笑着说,“哪有什么活地图,跑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
文化社区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处楼道,每一个门牌里,藏着怎样的故事,陈苗英都了然于胸。社区志愿者刘光军提起陈苗英很是佩服,“不管哪个角落出现问题,陈书记都能第一时间安排最合适的人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那里。”
疫情防控期间,找陈苗英的电话不断,这家需要灌装煤气、那家老人需要买药;这家炒菜缺瓶醋、那家小孩缺了奶粉……这么多事情,顾得过来吗?“用本子记容易忘,都是接到电话,即刻安排解决,这也是我多年工作的习惯。”陈苗英说,居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有问题找社区,社区能帮忙及时解决,大家的心就不慌。
和记者说起这些故事时,陈苗英又仿佛回到了工作状态。谁叫什么名字,她有时会记不起来,但这个人住哪个小区几幢几零几,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帮什么忙,她却记得清清楚楚。
去年12月21日,一位60多岁的老人给陈苗英打电话,说他是一名癌症病人,每隔半个月需要去杭州做化疗。“这次已经超过半个月了,耽搁不了了!”电话中,老人情绪很激动。
“现在情况特殊,去杭州肯定是做不到的,请您理解。”陈苗英一边耐心向老人解释,一边帮忙联系医院。几经周折,陈苗英联系了上虞人民医院。听说那里可以做化疗,她赶忙给老人打电话联系。本以为事情可以圆满解决,没想到,上虞人民医院提供的化疗药物却不匹配。
这时已经是第2天凌晨,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情绪越来越激动。“您别急,我询问了医生,您的情况还算稳定。”陈苗英一边安抚老人,一边又马不停蹄地给本地几家医院打电话。幸运的是,上虞中医医院有老人化疗所需药物。陈苗英马上向上汇报情况。当天,老人如愿做了化疗。
被强制休息,她躺了半天又回到岗位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解决群众的问题,陈苗英将志愿者分成3组,和各片区的负责人、楼道长密切合作,及时处理。
对于辖区内的特殊群体,陈苗英更是格外关心。
赵女士的奶奶已经90岁高龄,平时独居,由亲属送菜照顾生活。疫情发生后,赵女士担心奶奶无人照顾,联系上了陈苗英,并托人送去钥匙。“麻烦您照看一下。”就因为这句话,陈苗英每天都抽出时间去看望老人,给她送去盒饭。
“社区里残疾人、孤寡老人数量不少,我都比较熟悉,多点关照是应该的。”陈苗英说,她非常感谢文化社区的干部和志愿者们,“社区干部们尽管人不在,心却始终跟我们在一起,每天联系协调,安抚群众,帮了我们大忙。”
从去年12月13日“临危受命”,一直到22日,整整10天,陈苗英没回过一趟家,困了就在社区临时办公点的床上眯一会。23日一早,蹲点的“社区清零”专班负责人闻桂珍找到陈苗英时,陈苗英还在忙着协调志愿者。闻桂珍硬是把她拉回了社区休息室,强制她休息。“那时感觉身体确实透支了,嗓子很哑,说话也提不上气。”然而,躺在床上的陈苗英却总放心不下,担心自己睡着了没接到群众电话。就这样“担惊受怕”地休息了半天,下午陈苗英又回到指挥部,“还是在这里比较踏实。”
看到陈苗英又返回岗位,大家虽然心疼,但也都没说什么。“老书记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她少操点心。”社区党员志愿者王士江说,每天上岗,都能看到陈苗英“钉”在现场,“陈书记身体不好,都毫无怨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
抗击疫情的这些日子,陈苗英一声令下,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执行。
采访过程中,陈苗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啥好说的,我做的都是小事。”
2022年1月5日,陈苗英和结束隔离回来的董群英终于见面了,“群英,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董群英握着陈苗英的手,连声道谢,“老书记放心,下一班岗我们一定站好。”
作者:记者 赵婧赟 张诗纯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