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擦亮,千年古城塑新韵

2022-01-07 08:2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文化如水,浸润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刚刚过去的2021年,绍兴在“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上笃定前行。

厚植文化气质、提升生态颜值、做优城市特质,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市,让千年古城的韵味得到新的激发和呈现,让山清水秀、人文厚重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绍兴的步伐清晰而坚定。

文化基因活起来

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古城保护利用加速推进,文化基因全面激活,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充满活力。荣膺“东亚文化之都”金名片,古城国际影响力更加提升。

2021年的绍兴,像一块厚重的海绵,导入顶层文化设计,吸纳时代的创意元素,古城保护利用持续推进。荣膺“东亚文化之都”,名城价值不断放大,水城韵味不断彰显。

这一年,“一廊三带”布局不断完善。

“一廊”是指绍兴文创大走廊;“三带”是指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是绍兴按照“重塑文化体系”战略部署和浙江省大花园、诗路文化带建设总要求出台的重要建设举措。其目标是,打造文化产业高地、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

“‘一廊三带’是一个新的强磁场。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串联起城市全境文脉和散落在其他各处的名人遗迹和历史遗存。”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应锋这样解读这一全新架构的文态格局:它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高效转化、物化、活化和产业化工作,加快历史文化厚度向产业高度转化。

这一年,一大批重大文旅项目扎实推进。

2021年5月19日,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在古城拉开帷幕。当天,位于徐渭故里青藤书屋东北方向的徐渭艺术馆正式开馆。数月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粉丝”突破17万人次。一支来自中国美院的师生考察团连续3天“蹲”在场馆里,离开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徐渭艺术馆的“破圈”是古城“项目群”建设效益的新呈现。自2019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以来,绍兴围绕打造长三角“最不易被模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不可复制的文旅大品牌目标,大手笔推进古城的保护利用和创新建设,拆旧降层、织补改造、修缮修复,113个重点项目清单有序推进。

名人馆、气象馆、清廉馆、鲁迅故里、阳明故里、书圣故里、越子城……那些存续悠久的文化载体获得了符合历史逻辑和时代意义的生命力,它们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努力将“绍兴古城”这一超级IP打造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这一年,文化品牌的聚合效应不断增强。

扮靓自己,开门迎宾。2021年,绍兴广发“英雄帖”,邀请中日韩三国嘉宾,来绍兴参加以“文脉千年·寻梦绍兴”为主题的“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系列活动。活动期间,11个越风篇章有序揭幕,城市文化魅力尽情绽放。

东风吹起千年梦。绍兴黄酒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公祭大禹陵典礼前夕绍兴亮出“最大彩蛋”——启动编制《东亚禹迹图》;兰亭书法节、阳明心学大会活动内涵更加丰富;鲁迅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广受关注……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文化连接更加紧密。

城市文明进一步提升。2021年,绍兴“文明实践指数”工作机制全面确立,市县镇三级2000余个实践站(所、点)建设有效提升,诸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验获中央改革办和中央文明办点赞推广;小城镇文明行动、城市文明活动多点开花。

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深入人心。2021年,绍兴保护利用171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和40家革命历史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百年回眸——绍兴市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学艺术展”等活动,制作《百年记事》《后浪》等融媒体党史故事作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2020年,全市成年居民阅读率达91.7%,居全省第二。2021年,书香绍兴氛围更加浓郁,城市书房、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民阅读成为风尚。

生态本底亮起来

稽山鉴水让城市亮起来。历史文化赋予了稽山鉴水独特的人文内涵,美丽的山水颜值因文化注入而更加璀璨迷人。

如果说绍兴深沉厚重的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磁场,稽山鉴水则是承托的那个容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提升。擦亮稽山鉴水的生态底色,就是擦亮这个持续滋养文化的源头。

城市焕颜,天朗气清是绍兴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

2022年1月1日零点,绍兴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对外公布了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指数:2021年全市8个国控点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3.4%,达到2012年空气环境质量新标准颁布以来的最优水平。

从差生到达标生,绍兴用了3年时间。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排名全省末位。“抬头看天灰蒙蒙的,哪还有梦里水乡的感觉。”市蓝天办治理专家赵东旭回忆。

从全市各地抽调过来的治气高手整天“跟天较劲”,全市PM2.5平均浓度不断下降。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水色风光更胜往昔。

行走在拥有2000亩广阔水域的迪荡湖公园内,无论是飞檐翘角的莲花阁,还是错落有致的植被和花海,人水相依的舒适感扑面而来。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却是人人掩鼻的“垃圾场”。

迪荡湖公园的“新生”,是我市治水的一个新的缩影。这些年,我市大力创建美丽河湖;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效;纵深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工作,到2021年12月,已推动94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和95个乡镇(街道)建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县控及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达到100%,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可谓水乡风光依旧在,河湖碧波更胜昔。

如今,迪荡湖还是皮划艇马拉松世界杯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的优选场地。文化事业因水而兴,在这里有了生动的注释。   这一年,“无废城市”建设向“全域提升”稳步迈进。

当省政府提出要推进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时,作为全省唯一一座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绍兴率先行动。

以国家试点建设为基础,以“四张清单”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以学校、小区、城市公园、医院、工厂、超市、饭店、景区、机关、工地、乡村、园区等十二大类元素为主体的“无废细胞”建设体系,系统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完成“无废细胞”建设391个,远超年初制定目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这一年,城乡建设与生态文明融合共进。

在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记者看到,通过打造生态循环中心,该村形成了“产废-用废-再循环”的绿色闭环。该村党总支书记黄黎明告诉记者,以打造“无废村庄”为切入点,他们已将“无废”理念贯彻到村子角角落落。接下去还要探索推进“无废旅游”,把“无废”固化成常态化行动。

以党建引领“五星3A”,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已成为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的重要抓手。

2021年国庆期间,越城区富盛镇上旺村成了新的“网红点”。深耕文化基因,挖掘红色资源,讲好“八把山锄创大业”创业故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和观光农业,积极构建“江南大寨”和“世外桃源”乡村旅游休闲区,让群山环绕的上旺村变得越来越有名。在绍兴,像上旺村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五星达标村”1404个,“3A示范村”151个,乡村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城市绿色空间进一步拓宽。2021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绿道建设任务90公里,绍兴自加压力增加至400公里,截至2021年11月,已新建各类绿道346.2公里,其中省级绿道301.7公里。

生态的底色和文化的因子,在稽山鉴水间相互辉映,诠释了新时代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国际范儿秀出来

拥抱现代,活化历史人文。大胆“走出去”,热情“请进来”。绍兴脱胎换骨的城市气质背后,是持续擦亮的文化品牌和不断重拾的文化自信。

2021年的绍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国际范儿、中国气派和江南特质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更有吸引力的图景。

这一年,绍兴唱响了“国际歌”。

2020年12月,绍兴与敦煌、日本九州、韩国顺天共同当选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摘得殊荣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对绍兴提出了期许: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好文化的交流、交锋和交融,进一步增强绍兴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展示好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和价值取向,全面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引领东亚文化谱写新的华章。

这是对千年古城的认可,也为绍兴塑造国际风度奠定了基础。时任绍兴市外办主任陈皆烨说,“绍兴自建市以来取得的荣誉很多,但几乎都是国内荣誉,这张‘金名片’,是绍兴走向国际化的新起点。”

文化品牌也不断走出国门,“绍兴故事”更加动人。

2021年,绍兴举办鲁迅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鲁迅文化研究者、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鲁字号学校代表等400余人相聚鲁迅故乡。

一家名叫日本松竹株式会社的电影公司,出于对黄酒文化的热爱,目前正在计划与绍兴方面合作,制作一部有关黄酒题材的纪实电影,并把这部电影暂定名为《杯酒人生》。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文斌教授认为,大禹、王阳明、鲁迅、书法、黄酒等一系列文化IP,本身在东亚文化圈就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品牌的历史和内容,让我们在东亚共通的文化语境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借助世界布商大会的契机,柯桥区向全球发布“丝路柯桥·布满全球”行动计划,沿着“一带一路”,将优秀的纺织资源和要素向全球拓展,逐步搭建起柯桥与世界纺织行业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从“河边布街”“马路布市”到“世界布市”“国际纺织之都”的华丽跃升。

黄酒和珍珠,绍兴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也在这些年主动出击,依托创新制胜,实现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迈向千亿级产业的目标不再是梦。

这一年,我们不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向着打造长三角最具辨识度城市奋力前行。

绍兴古城更新动作不断,成效显著。用“绣花功夫”留下“绍兴印记”,用“微更新”凸显山、水、城融合的自然格局,让古城更原汁原味。

不久前,位于越城区胜利西路的新华书店、王朝大酒店启动拆迁。“拆除这两座建筑,不只是简单的减法,目的是拉开‘一城三故里’格局,让故里与古城融为一体。”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胡坚峰告诉记者。

这一年,杭绍地铁通车的溢出效应,给古城文商旅融合带来红利。

有一组数据可以印证。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自今年6月28日运行以来,到2021年底,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累计客流量超410万人次,其中75%以上为跨城流量。这条“连接线”正成为杭绍两地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城市也正在以更年轻的姿态拥抱年轻人。

越城区上大路特色风情街是我市“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文旅标杆性项目。作为阳明故里综合改造项目的首发成员,这条全长970米、开街面积达8400平方米的步行街将成为未来阳明故里的重要引流点。

2021年,绍兴打出“宋韵”这张“金名片”,系统性推出了一系列宋韵文化主题活动,包括迎恩门水街在内的一大批以南宋历史和宋代艺术为内核的文旅项目有了更亲切的文化归属,成为崇尚复古的年轻人的集聚地。

“至今,我们古城区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宋韵肌理,可结合当下年轻人推崇的复古潮,为绍兴宋韵文化的铺开创造时代机遇。”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钱伟平说。

文脉赓续不绝,文化高峰耸立。从“以文会友”到“以商会客”,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绍兴聚力成势,聚合向外,大踏步迈上新的征程。

作者:记者 裘 玮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