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突进!
今年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从年初的全省末位跃居全省第二,展现出绍兴经济在大考大关面前的强劲韧性。
爬坡过坎、争先进位的背后,是绍兴牢牢把握“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的决策部署,聚焦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动能转换的“进”实现经济增长的“稳”的坚定目标——
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努力向全省制造业第一方阵挺进。
加压力补短板
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绍兴这位制造业的“优等生”知难而进,主动找对手、找短板,放大优势,争先进位。
绍兴要奔向全省第一方阵,制造业首先要奔向第一方阵。
作为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绍兴制造业门类齐全、根基厚实。已形成以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撑,以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为特色的“4+3+2”现代产业体系。
然而,今天的绍兴,面对的是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逐浪争先的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的是大湾区制造业强市的加速超车,在新的阶段,绍兴该如何树立更大目标,打造竞争发展新优势,在全省、全国经济版图中抬升位势?
绍兴的答案是:放大制造业优势,跳出绍兴找对手、立足全省争进位,从制造业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全力挺进。
目标已明晰,关键是要找到与第一方阵地市的差距在哪里。
“通过多项经济指标的比较,目前绍兴制造业存在工业份额下降快、亩均产出低、单位能效低的问题。”绍兴市经信局局长孙君说,与宁波、嘉兴等制造业强市相比,近几年绍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幅相对较大,从2016年的49.2%下降到2020年的45.19%,给产业安全、经济安全都带来一定风险。同时,企业集约用地、节约用能还有较大空间,相关指标排在全省后位。
创新不足,是另一大短板。绍兴市委党校教授杨宏翔认为,从宏观层面看,绍兴产业层次偏低、结构单一、链条较短、配套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还不充分;从微观看,企业创新能力仍需提升,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拥有“独门绝技”的创新型企业偏少。如宁波,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杭州53家,绍兴仅27家,一旦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很容易形成产业“断点”。
此外,缺航母级企业也是另一块短板。“制造业需要‘舰队核心’为‘中小舰船’护翼,从总量上来看,目前绍兴尚未有产值过千亿元的制造业企业,缺乏航母级企业作为产业支柱,就难以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带动更多的产业分支和更长的产业链条。”绍兴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李生校说。
差距就是方向,差距也是动力。直面差距,缩小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后来者居上,绍兴正为此发力。
从“制造”到“智造”
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下,绍兴产业数字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数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被充分激发,引领更多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主动智变升级。
2013年起,绍兴开始实施“机器换人”,目前全市累计在役机器人数量超1.8万台,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9年起,绍兴实施“机器换人”升级版——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改造1320家,改造行业从13个传统产业拓展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33个领域。受益于智能化改造,全绍兴“两化”融合指数首次突破90关口,达到91.85。
今年起,绍兴又开始实施智能制造五年提升行动,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从“机器换人”到“未来工厂”,绍兴唯有先行一步,抢占优势,才能实现弯道超车,为进入第一方阵赋能加分。
走进全球电机行业龙头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机“未来工厂”,只要点一点预设参数,生产线便能实现从物料调度到电机下线全流程连贯操作。在无人化、“黑灯车间”里,原本需要2天的制造周期缩短至2小时,实现24小时无人干预下的不间断生产。“一天能生产8万台电机,生产成本、产品不良率、能耗等都大幅降低,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卧龙电驱信息管理负责人马海林说。
减员降本、提质增效的甜头吸引着市场主体竞相发力。截至目前,绍兴已有3家企业入选2021省级“未来工厂”试点。6个区(市、县)全部入选2021省级新智造集群(区域)试点,数量全省第一。
然而,产业数字化转型,并非毫无障碍。绍兴市经信局副局长胡小君认为,难点来自两方面,一是要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二是行业大数据平台缺失。
“单靠企业‘单打独斗’实现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更需要‘政府搭台’。”胡小君说,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架构是“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大脑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是全面掌握、分析、研判、预警的“智慧大脑”,也是描绘经济运行态势,洞察产业链状况,辅助政策落地、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上接第1版 眼下,绍兴正加快产业大脑建设步伐。以新昌县为例,依托本地轴承自动化设备龙头企业陀曼制造,为轴承企业打造的产业大脑和量身定制的系统接口,目前,新昌轴承行业已有2万余台设备接入平台,设备综合利用率从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服务响应时间从60分钟缩减到20分钟。“通过产业大脑整合资源要素,为产业集群上每家企业提供新智造应用和共性技术服务,行业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新昌县经信局副局长赵憨君说。
目前,绍兴的化工、织造印染、电机、轴承和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大脑入选全省首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揭榜挂帅”,入选数与杭州并列全省第二。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绍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22.20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超过第一方阵中的嘉兴。
变“碎片”为“连片”
打破发展壁垒,绍兴以更宽的视野、从更大的范围来推进腾笼换鸟,换来新的产业、新的平台和新的增长方式。
腾“笼”、建“笼”、强“笼”,终于迎来“大鹏”。
不管是印染化工、生物医药还是集成电路产业,莫不如此。
巨鹏展翅,飞聚越地。一场腾笼换鸟的大戏,正在绍兴轰轰烈烈地上演。
腾换之间,产业平台空间重构、能级倍增。近年来,绍兴省级以上开发区从13个整合为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从281个锐减至24个。大做减法的结果是:瘦身健体。全市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的经济总量集聚到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发区、工业园之间从整合走向融合,产业集聚度、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均显著提升,成为绍兴“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的主阵地。
腾笼换鸟,就是要把最好最优的资源,向优势地区、产业、项目集聚。作为全省唯一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综合试点,跨区域集聚传统产业是绍兴的创举。将散落在越城区的印染和化工企业分别搬迁至柯桥和上虞的集聚区,打破了区与区之间的利益壁垒,最大程度实现了资源集聚和产业协同。目前,越城区34家拟搬迁印染企业组成的5个组团全部开工,1个印染组团正式投产;21家拟搬迁化工企业全部完成签约,7个项目已开工。
一边,随着印染企业组团迁入柯桥区,柯桥的印染产业不仅增加了300多亿元投资,而且入驻的企业都是联合式组团,是体量、科技含量、竞争力的优势叠加。
如由七色彩虹、华绅纺织品整理、独树印染等3家企业整合集聚成的浙江七色彩虹印染组团已率先投产,借集聚提升的机会,该组团上马了智慧印染平台,“智慧平台使生产效率提高30%,用工成本、能耗降低20%左右。”浙江七色彩虹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永兴说。
另一边,越城区腾出来的近万亩金贵土地,成了滨海新区最硬核的招商引资筹码,两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都在这里诞生。“我们紧盯产业链各环节的头部企业,已经引来了生物医药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两只‘大鸟’。”时任管委会主任郑华说,两大产业均入选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在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每一寸土地都用在高质量项目上。建立创新药谷、细胞治疗谷、智能康复谷、营养健康谷等四大特色产业谷,引进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集聚生物医药企业上百家,培育了振德医疗、歌礼药业、德琪医药等一批领军企业。
而在集成电路产业平台,着眼头部建链,强链补链,绍兴缺航母级企业的短板也顺势而补。已引进的集成电路企业更是如数家珍:中国大陆晶圆代工第一巨头中芯国际,位居全球封测第一阵营的长电科技,排名全球前三的数字成像解决方案商豪威科技。龙头引领下,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牢牢吸附于平台之上,为产业发展赋能。
有着近20年半导体设计从业经历的徐吉程,去年选择回绍兴创立绍兴诺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我是冲着中芯来的。因为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来说,寻找一家顶尖代工企业至关重要。”截至目前,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已累计培育规上企业97家,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既“长高”又“长壮”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养成数量更多、实力更强的“链主型”企业,引领带动制造业规模体量持续攀升、整体质效稳步提升。
独木难成林。每一家制造企业都长得高高的、壮壮的,绍兴挺进全省制造业第一方阵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今年以来,绍兴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市共培育世界500强企业1家、省级“雄鹰企业”11家、上市公司9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7家、省级“放水养鱼”优质企业261家,在全省名列前茅。
“其中1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被业内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拥有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能‘一招鲜,吃遍天’。”绍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这些“单项冠军”企业开办历史平均在22年以上,主营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达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达20%左右,一半以上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市场领导地位明显。“这也归功于绍兴的产业结构,在机械加工、电气、装备制造、化学制品等制造业领域积淀深厚,这些领域最能够培育出‘小巨人’。”
推动制造业“长高长壮”,绍兴增加创新供给让“土壤”更肥沃。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绍兴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坚机制,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产业转化”全周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02.87亿元,同比增长55%,均居全省第四位。
“不到两个月,我们在云平台上发布的技术难题就实现了从线上揭榜、线下对接到完成小试的一系列流程。”绍兴康可胶囊有限公司负责人俞三愈兴奋地说。不久前,为破解“卡脖子”难题,康可胶囊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张榜的“关于植物性空心胶囊关键制备技术研发”项目被中国计量大学成功揭榜,此次产学研合作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预计项目完成后,企业产量将增加50%,利润增长100%。
精准服务让“种苗”更茁壮。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准冠军”企业,建立动态管理清单,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初创型企业,实施“智团创业”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冠军“苗子”。
今年10月,绍兴在全省率先启动制造业“长高长壮”行动计划。从全市现有制造业企业中遴选出987家企业,建立了起跑库、加速库及冲刺库3个梯度培育库。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实行专项激励政策,对3个库的入库企业对应实施“普惠”“加码”“突破”的差别化精准扶持。
绍兴中科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现已成长为国内光通信领域的头部企业,公司营业收入逐年增长。此次,公司被列入加速库名单。“新政策在原有‘1+9’产业扶持激励政策基础上加码赋能,力度很大。”公司总经理王苗庆说,政策从用地空间、用能指标、环境容量、人才支撑、总部发展等企业最关注的需求着手,为企业“长高长壮”注入信心和动能。
链式集聚让“根系”更发达。围绕“双十双百”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绍兴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培育,助力企业实现规模体量“高速增长”、质量效益“高能提升”、竞争实力“高人一筹”,引领带动制造业规模体量持续攀升、整体质效稳步提升、企业品质加快跃升。
作者:记者 徐晶锦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