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在突发事件中守护生命和健康,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围绕“红十字‘救’在身边”这一主题,市政协举行第36场“请你来协商·有事好商量”活动,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以及市红十字会、市卫健委、市文明指导中心及越城区鉴湖街道等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互动协商,为我市红十字工作建言献策。
普及救护知识与技能
“如果伤病员表现出轻度的呼吸道梗阻症状,就像我这样做……”10月29日上午,在本次协商活动正式开始前,委员们来到越城区鉴湖街道王家葑村开展调研,一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讲座正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学习。
近年来,鉴湖街道将救护培训纳入乡村振兴建设内容,将红十字志愿服务列入“五星3A”创建,积极打造鉴湖红十字品牌,率先完成村社红十字会规范化建设工作,覆盖率达100%。
“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非常重要,无论是城市、农村,都应该学起来,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市政协委员吕永辉建议。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华珺介绍,这两年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一直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点工作,截至今年9月,累计培训救护员19.89万人次,普及205.36万人次,分别占户籍人口数的4.44%和45.85%,累计普及率位列全省第一。“今年我们还实施了‘救’在身边八大专项行动,助力校园守护、交通救护、安老护老、企业安全生产等工作。”华珺说。
近20万人次参与了救护员培训,培训师从哪里来?在协商活动中,有政协委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徐泳表示,探索建立应急救护师专业化发展路子,重点在卫健、教育等行业选拔优秀志愿者作为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育对象,扩大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应急救护培训师资1018名,通过打造名师精品课程,向全市推广。
为公共场所配置AED
据统计,80%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外,去年,越城区和柯桥区因心脏骤停拨打急救电话的就有500余人。目前,我市120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是12分钟,而“黄金救命时间”只有4~6分钟,依靠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积极开展施救,在“黄金四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配合使用AED,是生命救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018年,公共场所AED配置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并连续实施三年,2021年又列入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作为市政府重点工作。目前,全市已配置AED394台,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今年还计划增设AED不少于110台,将达到每万人配置1.13台。
500多台AED都配置在哪里?在市政协委员王晓玲看来,配置AED的同时,应做好科学选点工作。对此,华珺回应,我市成立了由市红十字会牵头,教育、公安、交通、商务、卫健、应急管理、体育、文旅等21个部门参加的AED配置管理协调小组,对人员相对密集的文体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大型商场超市、养老服务机构、学校、车站等重点公共场所进行摸排,经各部门推荐申报、配置协调小组研究、报市政府同意,再确定AED配置点位,确保既突出重点场所,又做到均衡布点。
在配置AED的同时,加强管理同样必不可少。市政协委员陶立认为,“虽然我们希望AED最好一次都不用,但是等要用的时候发现坏了、用不了就麻烦了,加强AED的智慧管理特别重要。”
对此,徐泳表示,按照“群众找得到,需时用得上”的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发了AED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市AED联网。“今年我们还将全面升级AED智能管理系统,进一步优化升级市域联网、智能寻找、远程监管等功能,推出AED小程序,增设急救教学视频,力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徐泳说。
以立法保障无偿施救
通过这几年救护培训知识和技能的推广,我们身边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红十字救护员的施救案例,比如做了整整6分钟心肺复苏救回跳江轻生少年的“绍兴好人”宣志和,跪地人工呼吸施救的“最美交警”潘旗龙,对晕厥倒地的老人施以援手的“红十字五星志愿者”许敏三……但是,“不敢用、不敢救”的情况同样存在。如何通过立法保障无偿施救,也是委员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委员提出,该条款的出台为群众开展无偿施救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撑,但是也存在着相关权责义务尚不够明确的问题。如有地方性规章出台,将进一步明晰权责界限,鼓励施救行为。
华珺介绍,2017年颁布的《绍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八条规定:“鼓励、支持和保护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需要急救的人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今年,《绍兴市无偿施救促进办法》也正在进一步调研、论证,我市有望通过立法的方式打消民众不敢救的顾虑。同时,还将举行“寻找最美救护员”等活动,弘扬勇于施救的社会正能量,倡导社会公众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强化自救互救意识。
作者:记者 胡诚浩 编辑:杨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