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下午2时,时断时续的秋雨中,杭州湾上虞世纪新丘,成群的野鸭等水鸟在芦苇荡边的泥滩上歇脚、踱步。这一带,水域连同芦苇荡,面积有近万亩。
堤塘边,每隔几步,就设置着一块鸟类介绍展板,这是上虞区野鸟保护者协会特意为鸟儿营造的不受打扰的环境。“这一带除了100多种候鸟之外,还有大量的留鸟,夜鹭、白头鹎、大山雀、鹊鸲、丝光椋鸟……”上虞区野鸟保护者协会会长邱忠海身背“长炮”镜头,一手拿着望远镜仔细观测,如数家珍。2名穿着迷彩服、手臂上佩戴“巡护”字样的海涂护鸟队员,沿着公路穿过沟壑,再徒步扎进芦苇荡深处。
上虞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孙芳芳、助理审判员李雨宸和上虞区人民检察院的3名检察官也早早来到现场,有关部门将联合护鸟志愿者进行一场给候鸟补食的活动。2年前,该区人民法院牵头组织各有关单位在海涂二号闸建立了我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随后有关部门专门设立了野生动物救护联络点,配备了临时救护员。前段时间又设立专业的鸟类救护医疗点和救助站,成立海涂护鸟队,上虞野生动物救助保护机制日益完善。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鸟类大规模迁徙和生殖繁育期。对候鸟来说,上虞海涂是繁殖地、中转站和“食堂”。迁徙的候鸟在旅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就象F1赛车必须中途进站加油,一旦发现觅食难便会“转场”。
同样穿着迷彩服的王忠明师傅,双脚套着高筒雨靴,他是附近鱼塘的管理员,也是海涂护鸟队队长。大家分乘他和同伴泊在滩边的三艘皮划艇向海面驶去,在望得见芦苇丛的刹那,一大群黑白相间的反嘴鹬出水凌空。“一听到声音,鸟儿们会暂时飞离。”说话间,他急急取出放在麻袋中的稻谷,蹚着没过膝盖的水面,沿着芦苇荡边的泥滩一路撒去。随后,相关部门人员也一起进行播撒,当场投放了50多公斤稻谷。
“今天是入秋以来第7次给候鸟补食了。”53岁的王忠明告诉记者,平时他隔几天就会坐着皮划艇沿着水域看看,及时补食。“给候鸟适当补食,能避免它们去田间地头抢食。”邱忠海说,大家齐心协力保护,增加生物多样性,也让上虞海涂成为鸟类的天堂。
由于天气等原因,这场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原计划的现场直播被临时取消,但整个活动过程已由专业团队全程拍摄,并将制作成资料保存。“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现场,是最好的教育场景。”邱忠海说,10月上旬,上万只白鹭造访上虞区陈溪乡中心小学附近的山头,学校及时调整课程,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近距离观看白鹭飞舞、休憩、觅食等过程,他也应邀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作者:记者 杜静静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