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梅坞:隐世小村红出圈

2021-10-12 08:50

来源:

梅坞岭古道上的憩马桥。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梅坞村,位于上三高速西侧的上虞区上浦镇,四周青山环绕,一条蜿蜒在梅坞岭古道边的小溪,贯穿整个村落。宋时,郑氏先祖南渡避乱,郑氏后裔中有人入赘梅坞,遂居焉。因地处山坞,又盛产青梅,“梅坞”之名由此而来。数百年过去,如今这片隐居之地突然闹猛起来,成了网红打卡点,游客纷纷踏足梅坞岭古道,寻幽探胜。

一条古道带动了乡村旅游,也给古村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梅坞村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激发乡贤力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梅坞村,探访这个隐世小村发生的变化。

同心谋发展

溪流潺潺,鸟鸣啾啾。位于梅坞岭山麓的古道,东起上浦镇梅坞村,西至长塘镇长塘村,长约5公里,沿途串起澄湖、石雪岙、红色小道、聚贤台、驿站等景点,今年国庆假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设在古道口凉亭内的“乡村自助驿站”,挂满了孩子们写着研学心得的小卡片,琳琅满目。一排木柜,上面两格陈列着书籍,自取阅读;下面两格摆放着几箱矿泉水、村民自制的梅干菜等,有需要的游客可以扫二维码付款取用。

“累了,能憩憩脚、喝喝水、看看书……”驿站开设者郑立忠说,一年多来,书籍增加了不少,其中不少是“回头客”带来的。

44岁的郑立忠是上虞区滨江小学的一名教师,也是村乡贤会秘书长。“以前,这条古道不少地段因年久失修,都成了泥路。”郑立忠说,现在古道不仅修复了,还在入口恢复了憩马桥等景观,在半山腰增设了凉亭,极大地提升了古道美誉度。

在梅坞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上任不久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倪国鑫。这位年轻的“一把手”刚和村里的几位老人从梅坞岭山麓探路归来。“他们几个都当过村干部,对山路很熟悉,我差点跟不上。”倪国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道。2019年,结合梅坞村“五星3A”创建工作,上浦镇对梅坞岭古道进行了修缮,去年又上马二期修缮工程。即将上马的梅坞岭古道三期提升工程,被列入全区“锦绣虞村”项目。  

“我们村有一群好乡贤。”倪国鑫说,梅坞村变化这么大,离不开乡贤的帮助。10多年来,他们积极献策出力,村里很多项目背后都有乡贤的身影。2018年,村里因势利导成立乡贤会,更进一步激发了乡贤参与基层建议和治理的积极性。

同做一件事

今年教师节这天,66岁的村民杨玲花与经常一起学习的几个老姐妹,在倪国鑫的带领下,每人手捧鲜花,兴冲冲赶到城区学校,给每周来村中教她们识字的10多位老师送上祝福。

“不怕你笑话,以前不识字时,乘公交车回娘家还经常坐反了方向……”快人快语的杨玲花说,因为有4个弟弟,她小时候没念过一天书。以前碰到要签自己姓名时,需要别人给她写好,然后她哆哆嗦嗦一笔一画模仿。

像杨玲花一样没上过一天学的村民,村里有20多个。去年,上虞开展“三师三员”群体回归乡村、助推乡村振兴活动,郑立忠联合从小山村走出去的10多位教师,“认”下了这帮学生。每周五晚上,他们轮流赶回梅坞村文化礼堂,每次教大家识20个汉字。“现在在电视、手机上看越剧,屏幕下方的字也认得了。”这些年长的学生感到了读书的乐趣,有时候人还在吃晚饭,一看上课时间差不多了,饭碗一推,嘴巴一抹,就出门了。  

梅坞村村口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张醒目的红榜,上面公布着“你是梅坞的骄傲”奖(助)学金获得者情况。奖(助)学金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也是郑立忠。

2012年,郑立忠回村时发现一些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村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城区学生差距不小,便想着为孩子们做点事。帮助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励。他找到时任梅坞村村委主任的倪同彪,表达了想每年出资5000元设立奖学金的意愿。没想到,倪同彪听了后,却摇了摇头:“郑老师,你爸还在村里做小工呢,你当老师工资也不多,这笔钱就算你拿得出来,村民也是不会收的。”

不过,郑立忠的行为仍像一块石头投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时任梅坞村党支部书记倪子德知道后,与倪同彪的想法一样,提议由他负责牵头,村里想办法解决钱的问题。  

一直在广西创业的同村人郑卫康、王伟琴夫妻俩得知了这一情况,表示愿意全额提供奖(助)学金,“我们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支持家乡教育是应该的。”郑卫康、王伟琴夫妻一口气捐助了6年,平均每年发放约2万元奖(助)学金。随后,同村乡贤郑华富也提供了1年的奖(助)学金。

村乡贤会成立后,吸纳了21名会员,每年的奖(助)学金就从会员缴纳的会费中支出。

“对我来说,获得奖学金是对过去努力学习的认可和未来坚持向前的动力,让我更加坚信我们农村娃能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获得第二届村奖学金的董金兰目前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始终不忘自己曾在横幅上写下的誓言。

同奔共富路

上门慰问暂时困难家庭,给全村75周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梅坞村乡贤会建立了规章制度,每年为村民们做哪些事,都有章可循。

如今,村乡贤会会员已增至43人。乡贤会会长郑卫康已为村庄默默出资80多万元。除捐资出力外,有的乡贤还回村开起民宿和农家乐,当起致富引路人。

酱汁在上蹿的火焰中嗞嗞作响,厨师手持铁勺,一样样放入调味料……不一会儿,一道香气扑鼻的红烧鱼便上了桌。国庆假期,梅坞岭古道边上的“耕读飘香”农家乐生意红火。

“以前,这里很闭塞,没有一家饭馆。这几年客人多起来了,得让他们吃上时鲜的农家菜,拉长逗留时间。”两年前,郑立忠鼓动妹妹郑立芳开设农家乐时,遭家人反对,连邻居都说,谁会来吃?郑卫康腾出老家的两间平房,以极低的租金供她“练手”。

“一天来2桌客人就保本了。刚开始,客人少,贴进去不少钱。现在,客人多了,情况好多了。”郑立芳母亲透露。

这段时间,在宁波创业的村乡贤会副会长钟焕良,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到村里,与村乡贤会其他成员一起在村里考察研学游的路线和对农耕体验基地进行选址。几个月来,村里已陆续接待了多批来自城区学校的研学游学生。“我们村属于‘瓷源文化小镇’范围,有不少古窑址群,山上又有中草药等资源,发展研学游一定有前途。”钟焕良对此信心十足。

对村民来说,“研学游”虽说还是个新名词,但看到一辆辆旅游大巴开进来,村民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年4月17日,上浦镇文化旅游节在梅坞村开幕,近千名游客进村,100多位村民将自家的农副产品摆出来“练摊”。“现在每到双休日前我就会补货。”村民郑茂龙开了20多年小店,以前光顾的是清一色的本村村民,如今游客多起来了,特别是节假日,矿泉水和各类饮料总是热销。

“村里准备在村文化礼堂建设博物馆,打造陶瓷主题的‘万瓷朝母’和中草药主题的‘百草遗珍’,让孩子们体验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倪国鑫对村庄的未来,同样信心满满。

■ 记者手记

发挥好乡贤作用

第一次去梅坞村,还是10年前,我去采访“你是梅坞的骄傲”奖(助)学金发放情况。那时,村委办公室非常狭小、破旧,他们只能到离村几里外的地方,借上浦镇中心小学的场地发放奖(助)学金。

不曾想,仅仅10年时间,梅坞村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背后的功臣,当然有很多,但乡贤必定是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正是他们默默的奉献,让村两委会做事如臂使指,事半功倍。

其他村庄也有乡贤,也不遗余力地捐资出力,但像梅坞村那样如此重视教育的并不多见。10年来,梅坞村持续推进养成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每位村民充满了自信,积极向上。这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更是一笔难以想像的财富。如杨玲花这些人,以前签名,画两个圈圈,然后手指粘上红印泥“叭”地摁上手印。现在,她们能在我面前工整地书写自己的姓名,眼里闪耀的是快乐和幸福的光芒。

乡贤能量大。如今,梅坞村乡贤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发挥各自的精妙巧思,努力助推乡村文旅业的融合,一条精品化、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正在快速形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梅坞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加稳健。


作者:记者 杜静静 文/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