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尚阁,诸暨市姚江镇的一个大村,2006年由梓里、尚武、江阁3个村合并而成,村名也由此而来。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曾是诸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要地。1944年,汪伪军独立第四旅进犯根据地,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的朱学勉,率领战士抢占枯竹尖制高点,英勇还击。后在掩护部队撤退时,朱学勉不幸中弹牺牲。
这片浸润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培养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他们带领村民苦干、巧干,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行政村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后,梓尚阁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带领全体村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临城优势,使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绍兴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省级善治示范村……一份份荣誉伴随着村庄发展纷至沓来。
近日,记者走进梓尚阁村,探访这个红色村庄华丽转身背后的故事。
当好引路人
在姚江镇的集市上,时常能遇到这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大大小小的精致根雕,缓缓从身旁经过。这些根雕都是他手工雕刻,虽然出售,但他不叫卖,售价也不高,若是遇到脾气相投的顾客还会免费相赠。一旁的水果商贩称呼他“老顽童”,笑着说:“40年前带我们种草莓,后来带我们种花木,现在又搞起了根雕。大家富起来都是他带的。”
这位老人叫王国良,今年87岁,曾经是三村合并前梓里村的一位党员干部,也是村里最早种植草莓、并将草莓引入当地的“吃螃蟹者”。
当记者见到王国良时,他正躺在藤椅上,在院子里打盹,胸口戴着党员徽章。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身为村干部的王国良,一心想带着村民走出符合本村实际的致富道路。第一年,他和几位好友从杭州引进草莓,试种了约2亩,但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每公斤售价只有1.6元。看到草莓种植既辛苦,收入又不高,村民们都迟疑起来。
王国良没有气馁,继续试验。3年后,他又引进小拱棚技术,当年每亩收益达到7000多元。这下,村民心动了,纷纷效仿,还带动了周边村庄。草莓种植成为江藻镇(2019年与直埠镇合并为姚江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最多时达到三四千亩。尝到草莓种植甜头的村民,后又在其他村干部的带领下,引种葡萄等水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梓里村支部书记的王保汉引入花木,带头发展花木产业。
现在的梓尚阁村,不仅草莓、葡萄远近闻名,还拥有大片银杏林、桂花林、樟树林,很多村民擅长盆景、根雕制作,是远近闻名的花木村。
走进梓尚阁,整整齐齐、挨家挨户都是小洋楼,不同的是设计风格与色调,有的是欧式,有的是中式,与道路两旁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交相辉映。这一幢幢小洋楼,就是这些年梓尚阁村高速发展和村民致富的见证。
增强凝聚力
三次前往梓尚阁村采访,每次都碰巧遇到村里在开民情分析会。当了26年村文书的盛良光告诉记者,村民很关心村里的大事小情,一件没落实好就会影响后续工作。
“以前,村里矛盾多,打架、上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现在好太多了,大家都和和气气的。”今年88岁的老党员盛汉灿说。
2013年,在外打拼20多年的王绍弟回村出任“一把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建“梓尚阁村易信通”微信群,把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130多人都拉进群,有什么消息、活动第一时间在群内公开。村内事务件件公开透明,事事征求大家意见,这种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梓尚阁村有棵树龄超500年的大樟树,大树下是村民们纳凉聊天的日常去处。每周周末晚饭后,62岁的村文书盛良光就会准时出现,给村民们讲述最近一周发生的时政新闻、政策动向以及村里建设项目的进程等,讲完还要评头论足一番。这种形式被村民们称为“谈笑新闻”,已经持续了近5年。每次盛良光到场,都会吸引数十位村民过来。
“在梓尚阁村,能明显感受到上下齐心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姚江镇副镇长李建华回忆起当包村干部时的一件往事,至今印象深刻。2015年,梓尚阁村经过讨论,决定投入150万元,将闲置多年的废矿坑改造成多彩稻田。工程动工后,许多村民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几乎天天泡在工地里,排石、清渣、填土、种多彩稻……最终,50余亩背靠矿山、面朝村庄的多彩观赏水稻在山坳里种植成功。中国结、五角星……用不同色彩的水稻勾勒出来的图案,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写生,梓尚阁也因这片多彩稻田成为“网红打卡地”。
挖掘新优势
梓尚阁北面的枯竹尖,有个烈士陵园。70多年前,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的朱学勉和两位战士长眠于此。每逢清明,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作为诸暨有名的“红色地标”,每年都有近万名学生、老干部、新党员等前来扫墓,缅怀追思。
王培永去年7月上任梓尚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作为80后的年轻村干部,他心中有着“红火”的乡村发展蓝图,计划利用村里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如今,村里已决定在枯竹尖的山脚下筹建“朱学勉纪念馆”,进一步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同时,修建环山游步道,完善旅游设施,方便游客游览。
今年3月,梓尚阁村第一家民宿正式开业,生意红火。民宿负责人寿晓君告诉记者,很多游客来了后很满意,成了回头客。
离村口不远处,有几幢灰墙黑瓦的低矮老房子,外墙绘着一些精美的图案,有成片的向日葵、山川河流,有米老鼠、海绵宝宝等卡通人物,墙角还有用废旧轮胎做成的盆景,给梓尚阁村平添许多文艺范。“村口的老房子,是原先江阁村的,本来也要拆迁改造,但大家觉得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就把它们留了下来。”一位村民说。
“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客团队已经入驻,他们与我们合作建立了小玩工作室。老房子外面的墙绘就出自他们之手。下一步我们打算在村内建设小玩基地儿童博物馆。”王培永指着远处的6个小山坳说,那里将打造成独具风格的采摘园。村里将全域开发乡村游,把梓尚阁村打造成为集休闲旅游、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村。
■ 记者手记
引路人,一定要选好
作为革命老区,梓尚阁村拥有其他村庄不具备的红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党员干部传承红色精神,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种草莓、葡萄、花木,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如今的梓尚阁村,无论村容村貌、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村干部能不能当好引路人是关键。
10多年前,行政村规模调整初期,梓尚阁村选举年轻人当村干部,希望年轻人敢闯敢拼,把村级集体经济快速搞上去。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梓尚阁村发展仍迟缓,突破不大。后来,村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大家终于明白,必须让有思路、有能力的人来当这个引路人。
从近年来的发展看,这个引路人选对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群众参与热情也高了,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作者:记者 唐洋洋 文/摄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