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65年后,他的英雄事迹才渐为人知

2021-04-27 08:3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没想到,我们小山村里还藏着这样一个英雄。”近日,一则《家乡纪事》短视频在柯桥区稽东镇下尉村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村民都惊讶地说。视频发布者是该村乡贤会会长李生校,而主人公则是被他称呼为“大舅舅”的尉贤兴。视频中,泛黄褪色的功劳证和复员军人证明书,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位老人。

战争年代,尉贤兴是一名架设电话线的电话兵,不顾伤痛冲锋在前,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复员回乡,他深藏功名、克己奉公,当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想尽办法让村民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张富清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他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在尉贤兴身上,有着与张富清相似的特质。4月22日,记者来到稽东镇下尉村,采访了这位87岁老兵。

当年的军功记录和功劳证。

“当兵是不讲条件的”

1953年,19岁的尉贤兴瞒着父母,偷偷填报了参军志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独立通信营电架连的一名电话兵。

据他回忆,这支军队原本要赴朝作战,后因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当局企图反攻大陆,变成了舟山群岛的守岛部队。1954年初,他们通信营接到任务,为次年攻占一江山岛做好准备,架设一条从司令部到前线的电话线。

“上级下了死命令,11月底前一定要完成。”尉贤兴清楚地记得,这个任务很急很重,他们凌晨4点就起床,5点就开工,一直要干到下午2点才收工。7米高的木杆、50公斤重的铜线圈,纯靠人力搬运、架设。干活时不能带干粮,只能带一壶水,不够就喝河里的水。8小时不间断作业,每天周而复始。

在连队里,尉贤兴是班长,一个班有12个兵。他时刻谨记,自己要起带头作用,别人扛一根木杆,他就扛两根。一次,在河边架设电话线时,眼瞅着天快要下雨了,他为了赶进度,没有系保险带,忽然一道闪电劈中电线杆,他双手一麻从高处摔下,腰部顿时传来一阵疼痛。他躺了一会儿,觉得有些恢复了,便继续干活。

电话线断了,需要电话兵随时抢修。即使在晚上,电话兵也是和衣而睡。“哨声一响,立刻就要起来。”尉贤兴说,某天深夜,他被派去执行紧急任务,当时他和两名战友好不容易找到事故点,正准备接上断掉的线路,步话机中突然传来“立刻恢复通信”的命令。拉新线已经来不及了,尉贤兴毫不犹豫地握住两端铜线,制造出一部“人体”电话。电流穿过身体,仿佛接受电刑一般,尉贤兴硬是坚持了5分钟,“当兵是不讲条件的。就算要牺牲,也得上!”

1955年,尉贤兴因勇于克服困难,积极主动、迅速有效地提供作战通信保障,对完成作战任务有重要贡献,被记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还光荣地入了党。次年,在一次部队大比武中,尉贤兴腰伤复发,6个月久治不愈,无奈退伍。

“得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

从部队复员后,尉贤兴先后在稽东公社的广播站、杭州的机械厂工作过,1973年被选为王村大队(现为下尉村王村自然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里最大的难题就是村民吃不饱饭,能吃上大米饭的人家少之又少,萝卜、番薯、玉米糊成为主要口粮。在部队尝到过“饱饭”滋味的尉贤兴,默默立下干事目标:得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

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尉贤兴动了不少脑筋,鼓励村民种西瓜、枣树、黄花菜、人参等多种作物。不仅如此,他还动用私人关系,收来东浦绸厂的废丝,在祠堂里办起了王村废品厂。在非农忙季节,村民们搬个小凳子,去厂里整理废丝,也能挣点工分。

上世纪90年代初,邻村尉相村兴起养蚕业,引起了尉贤兴的注意。他同村干部、村民代表去考察了一番,发现养蚕的村民收入都不错,一行人觉得干这件事有奔头。村两委会商议后,正式将发展养蚕业敲定下来。刚开始,村里一点基础条件都没有,尉贤兴远赴嘉兴桐乡采购桑树,又从九里的绍兴县蚕种场引进蚕种。

从稽东到桐乡,140余公里的路程,现在开车上高速公路2小时就到了,当时坐车加走路得用五六天。一次,尉贤兴和村委主任揣着村集体贷款的5万元现金去桐乡买桑树,晚上不舍得花钱住旅馆,就找了个路边的废弃小屋凑合。“那天晚上,外面传来敲门声,我们紧张得不敢吭声,死死抓着铁锹和木棍,生怕有人冲进来抢劫。”这段“惊魂一夜”的经历给尉贤兴留下了深刻印象。

“只要我爸出门买树,我们全家人晚上都睡不安稳。”与尉贤兴同住的三女儿尉雅仙说,父亲为王村发展养蚕业付出了很多心血,还让五女儿嫁到了桐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村的养蚕产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全村90%以上的人家种桑养蚕。仅1年时间,全村70多户人家年总收入就从6万余元增加到15万元。

如今,令老一辈村民念念不忘的,还有尉贤兴为村里办的几件民生实事,包括通电、通水等。“我记得,通电是要到县里争取的,他一趟趟地跑。”今年60岁的李生校说,“印象中,我们村是稽东第一批通上电的村。”

“我这点功劳算什么呀”

老式的家具、简单的陈设……虽然朴素,整个家却收拾得很整洁。“这是老房子翻修的,二楼还是走起来‘哐当哐当’响的旧木地板呢!”尉雅仙一边给父亲倒水,一边“嗔怪”地说,“我爸当书记时,光给别人批地建房,自家啥好处都没捞着。”

“她们怪我也没办法,当干部哪能有私心?别人一眼就看穿了。”尉贤兴嘬了口茶,明白女儿的“嗔怪”不是真怪,有些无奈地说,“以前确实亏欠家里很多。”

四女儿想要进社办厂工作,尉贤兴死活不给安排,说:“在家务农也一样的。”在上世纪80年代,尉贤兴还当过几年服装厂厂长,三女儿托他带个缝纫机线球回家,也被批评了一顿,“公家的东西怎么能拿?”

“他就是这样,不谋私利、不耍威风。”李生校的母亲王招娣说,她从小就和尉贤兴一起玩大,两户人家是邻居,关系特别好。后来,两人也在大队里共事过。她喊尉贤兴“大哥”,这也是李生校喊他“大舅舅”的原因。

这次,李生校把尉贤兴立功的事迹“挖”出来,王招娣颇为吃惊:“大哥退伍回来,我还专门去找他聊天,可他什么都没有说,连照片都没拿出来。”记者采访这天,王招娣也来了,坐在一旁认真地听大哥讲当兵时的故事。

“以前怎么不说呢?”记者问。“没什么可宣扬的。我都没有上过前线,比起那些战场杀敌的同志,我这点功劳算什么呀?”尉贤兴声音颤抖,情绪激动起来,“如果当年腰没有受伤,我一定会继续留在部队,为国家效力。”

晚年的尉贤兴,最爱看新闻、看战争剧。最近,讲述抗美援朝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热播,再次勾起了他的当兵记忆。每当看到战士们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画面,这个87岁的老兵总是泪流满面。

作者:■ 记者 陈 松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