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拿到您赠送的药时我以为是因为疲惫产生的幻觉,3盒价值不菲的靶向药,对于我来说是雪中送炭……”近日,一封来自台州的感谢信,揭开了一个感人故事。
台州患者的感谢信
信中被感谢的人名叫吴志军,是新昌县水务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3年前,吴志军的妻子得了癌症,他硬是用爱和坚持把妻子的生命拉长。他卖车卖房,生活“一地鸡毛”,却依然热心公益……
吴志军疫情防控期间参加志愿服务
一封感谢信背后
11月30日,新昌县水务集团收到一封来自台州的感谢信。这是一封手写的信,字里行间表达的是对吴志军的感激之情。吴志军赠药的故事由此被大家熟知。
“希望我们这小小的举动能给病友带去力量。生病不可怕,我们要乐观面对,相信世界是充满爱的。”吴志军说。
2017年,吴志军的妻子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一直往返于杭州治疗。在某次治疗中,医生发现其妻子对某一靶向药已经产生抗体,再用已无效果。但已经开出来的药要退回,程序非常繁杂。
病房外,吴志军拿着这几盒价值不菲的药物,看着人来人往的病友,陷入了沉思。“有药贩子向我们买药,我们只要卖了就能挽回一些损失。但是一想到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有些病友为了省钱,每餐只能啃白面馒头,心里就堵得慌。”善良的吴志军和妻子一合计,决定把药留下。他们找到主治医生,说明心意,请医生帮忙将药物转交给有需要的患者。几天后,幸运的台州患者小和(化名)收到了这份来自吴志军夫妻的爱心药。
小和在信中说,他拿到3盒靶向药后,通过医生要到了吴志军的电话,给他打电话表示感谢时,吴志军告诉他“只要你好得快,恢复得快,就是对我最好的谢意。”小和被这个素未谋面的好心人深深感动了。
事实上,吴志军一共留下了5盒药,另一类两盒靶向药目前仍暂存在主治医生那里,静静等待合适之人。
与病魔争夺时间
对吴志军赠药的行为,他身边的人并不感到意外。
吴志军是一名退役军人,2014年退役回乡,2015年到新昌县水务集团上班。
吴志军一家并不宽裕,妻子患病以来,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他一直用爱和病魔斗争。
2017年5月,妻子因二孩意外流产到医院检查,发现癌细胞值远远高出正常范围。“癌细胞扩散很快,几天时间我妻子已经连话都不会讲了,人也矮了1厘米。”那是吴志军的一个噩梦,他至今都不敢回忆。“医生告诉我,她的生命只有3个月。”因为不想让妻子担心,他没有告诉她实情,只说是普通的肿瘤,已经做手术拿掉了。转过身,吴志军开始背着妻子卖房、卖车,卖一切值钱的家当,一定要救妻子。
治疗癌症是个难题,走到最后很可能是人财两空的结局。值得吗?这个问题,他的家人问过,朋友问过,甚至岳父岳母都问过,但他坚定地说:“我们是夫妻,如果连我都放弃了,她就真没了。”
每一次妻子化疗,他都不敢马虎,随时陪伴左右,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许上天也被吴志军感动到了,妻子经治疗后竟慢慢有所好转,连医生都觉得是一个奇迹。
待妻子病情稳定后,他们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民房内。吴志军是上一天班休息两天,每次上完一个24小时的班,他就会急匆匆地往家赶。洗衣、做饭、拖地……他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脏活累活。“我妻子很爱干净,我们说好了,重活我来做,做得不好的就让她教我,她就做点力所能及的。”
3年的陪伴虽然很累,但吴志军却很珍惜。好强的妻子有时候会因为心情不好朝吴志军发火,但他都默默承受了下来。“夫妻不就是你骂我一顿,我说你几句,但永远不分开嘛。”吴志军说。
今年9月,妻子的病情再度恶化,吴志军又开始了医院、家里两头跑的日子。
“她是我的爱人,是我女儿的妈妈,我怎么舍得放弃她。”采访中,这名曾经的军人红了眼眶。
用大爱回报社会
不久前,吴志军的妻子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些年来一共花了多少钱?吴志军回答得含糊,妻子试探性地问:“应该超过100万元了吧,我看到过账单。”其实妻子不知道的是,为了让她安心治病,凡是7000元以上的账单,吴志军大多当场撕掉扔了。他说,只想妻子安心治病。
记者和他粗略算了一下,按正常情况,他妻子一个月的治疗费平均需要两万多元。这对于他一个普通职工来说,负担很重。除去卖房卖车的钱,他今年还向朋友借了10万元,而这笔钱他无论怎么节俭,都只能够维持到今年年底。“明年怎么办?”记者问他。他用手搓搓疲惫的脸,说:“其实我平时在悄悄打零工,明年就多做一些吧,还有就是看看能不能换个便宜点的住处,一个月一个月去打算,总比想着一年的花费要轻松些。”
生活如此艰难,吴志军却从来没有抱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心、回报社会。今年早期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向“红十字会”捐款500元,向抗疫一线人员捐赠口罩100只。去年,他加入新昌红十字户外救援队,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作用。他还是南明卫生院的志愿者,在导医台前认真服务。2019年,吴志军被评为新昌县“十大最美退役军人”。
记者曾问他,你自己的生活都已经那么难了,却一直在付出,没有想过让大家帮你一下吗?吴志军笑笑,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我(从部队)回来的这几年,我的亲人好友、我单位的领导同事等都一直在关照我,我得到的已经很多了。社会上比我们困难的人也有,我应该把我的力量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社会的爱与温暖。”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记者 俞颖颖 通讯员 张佳妮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