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一艘艘唐朝的木舟和竹筏溯剡溪而上,来到新昌的沃洲湖、天姥山,载酒扬帆,踏歌而行。这一方浙东山水的“非常之境”,令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萦,也留下了历代“文青”和先民们的生活印记。
新昌有一位热心收藏老物件的竹编手艺人,在浙东唐诗之路古驿站新昌儒岙镇开起“乡村记忆馆”,将自己十多年来悉心收集的3000余件身边老物件,串起乡村发展的轨迹,展现国家社会的变化。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老物件“住”进 “乡村记忆馆”
“这是以前磨豆腐的石磨、打麻糍的石臼、织布的纺纱机,现在都还能正常使用。”“这是以前订亲送聘礼的杭州篮,这是过满月用的夹篮,这是闹周用的扁篮……”如数家珍介绍着满屋子老物件的是新昌儒岙镇横板桥乡村记忆馆馆长张平余。听着他的介绍,看着眼前的一件件藏品,我们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浙东唐诗之路脚下祖辈们生活的生动画面。
今年63岁的张平余年轻时是一个竹编手艺人。十多年前,他奔走于新昌一些乡镇时留意到,村民家里摆放的老物件逐渐被新式家具和工具替代,并且还被随意丢弃或毁坏,他感到十分可惜,萌生了收藏老物件的想法。之后,他像蚂蚁搬家一样前往各地搜罗来一件件老物件。“在收购时,我都要仔细检查每件物品保存是否完整,并判断年代,花了不少心思。”张平余说。
由于家里空间有限,张平余只能将收购来的老物件直接堆放在地上,家中三个房间都被他塞得满满当当。他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办一个小型展览馆,让这些老物件拥有一个“家”,让更多的人来看看这些旧时光留下的生活痕迹。
老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促进横板桥村文旅综合发展,今年年初,该村出资40多万元建设乡村记忆馆,让张平余的3000多件老物件如愿“住”进了近300平方米的馆内,布展完成后将对外开放。
古色古香的“乡村记忆馆”内,按照种类摆放着瓷瓶、笼箱、五爪龙橱、洒酒桶等做工精美的老物件,完美展示了祖辈匠人的精湛技术与智慧。
“馆内藏品大部分是前人的生活用品和农耕器具等,距今最近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远的是清代甚至更久远。”张平余介绍,馆内藏品中有锡制品100多件、铜制品200多件、木制品500多件。目前,张平余担任“乡村记忆馆”的馆长,他希望各地游客都能来到乡村记忆馆,共同欣赏这些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遗珠。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
横板桥乡村记忆馆由村里原先废弃的大礼堂改建而成。
“我们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有建筑进行加固和维修。”横板桥村党支部书记王伯强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流行的老物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乡村记忆馆”的建成既可以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加深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又可以让年轻一辈学会敬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好地开创未来。
不久前,浙江省美丽乡村经济文化研究院顾问、著名书画鉴藏家徐戎走进“乡村记忆馆”。他表示:“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中写到: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天姥山的一山一水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在这方东南眉目之地流连忘返,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这里的文化印记,老物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循着古迹重走浙东唐诗之路时,能发自内心地觉得不虚此行。”
乡村振兴,文化是题中要义。儒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记忆馆”通过集中陈列老物件,展示、传播风土民情、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让百姓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记者 王珏 通讯员 张佳英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