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斗鸡场、大教场和新市场 绍兴三“场”随水东流

2020-04-22 08:0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为一名在上世纪50年代度过童年的老者,我的生活轨迹是现在多数绍兴人所没有经历过的。尽管少小离乡,年代久远,但旧梦依稀,脑中依旧存放着一些小城的陈年往事。想起的其中一件,就是三“场”——斗鸡场、大教场和新市场。

斗鸡场

在越城区解放路的华润万家超市后面,有一条小巷子,老绍兴把那一带叫做斗鸡场。1991年旧城改造时,斗鸡场原有30多户人家被安置到了辕门新村。现在的斗鸡场区域属于府山街道。

不要小觑斗鸡场,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宋、明年间。

关于斗鸡场的传说很多,其中一说: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一徐姓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龙佛。徐龙佛不从家教,是个小混混,但夹在他腋下的一个鸡蛋居然孵出了一只白色小鸡,而且此鸡长大后特别生猛,斗遍绍兴无敌手。后来,其父给他谋了个大概是牢头的职务,不料他竟浪子回头,成了邻里称赞的懂事孝子。他英年早逝之后,被宋度宗封为神,加封“白衣顶圣”称号。徐渭在其《徐相公碑》开篇中说:“神姓徐,名龙佛……卵兮伏兮,雌所职兮,拾且腋兮,倮代羽以翼兮,孰思其故而能得兮。”

绍兴后人纪念徐龙佛,并非是因为斗鸡故事,而是因为他如同三国时期的周处除三害,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另有一传说:明弘治初年,绍兴人沈润在夜里行舟,丢失了桨,生命垂危,幸被徐龙佛所救。另一乡人王世威遇到老虎,也因徐龙佛显灵赶走老虎。为此有人给他刻碑纪念,并请徐渭写了这一篇《徐相公碑》。徐渭在文中写道:“天顺成化间,再拓其居于故所称学西斗鸡场场所。”

还有传闻说:明朝一位徐姓老汉,家境贫困却酷爱养鸡。一年,琉球国使者带来一只体大而凶狠的公鸡,与京城的鸡比高低。不料这只琉球鸡每斗必胜,琉球国使者以为中原再也没有公鸡与之较量。后来,他听说绍兴的越鸡十分了得,于是来绍兴“会会高手”。使者十分自信和自傲,而徐老汉也不服气,决定去会会这只趾高气扬的琉球鸡。如约斗鸡的那天,斗鸡场上人山人海,绍兴万人空巷,所有人都前去观看这场决一胜负的大赛。斗鸡开始,只见徐老汉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小公鸡放入场内,琉球鸡当即凶狠地向它扑来,小公鸡见势轻轻一跳,就跳到了琉球鸡的背上,琉球鸡见啄了个空,迅速扭头回啄。不料小公鸡早有准备,趁琉球鸡回头之际,对准它的眼睛狠狠啄了两下,琉球鸡顿时乱跳哀鸣,拖着翅膀败下阵来。皇帝嘉奖了为乡争气为国扬威的徐老汉和他的小公鸡,绍兴也永久留下了斗鸡场这一地名。

斗鸡场还有一个插曲,晚清时这里曾有一个幼儿园——斗鸡场幼稚园。幼儿园过去叫蒙养院、幼稚园,是附设在育婴堂的慈善机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八字桥教堂设仁慈堂招收教徒子女兼收弃婴,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绍兴最早的幼儿园。

大教场

关于大教场,《中国清代营房史》有记载:“浙江教场历史悠久,设置普遍,可追溯到晋代。到清代,嘉兴、绍兴、衢州、处州四府所属全部33州县均有设置。”而万历《绍兴府志》的详细记载是:“自晋以来,初设教场于五云门外,唐迁城西迎恩门外。宋以越州为帅府,设大、小教场二所,小教场在卧龙山上,大教场元时在稽山门内。明洪武初,迁于府署西南常禧门内,有演武堂、将台等。”

我记忆中的大教场,是当时举行重大集会和群众性活动的地方,因为场地足够大,且四周没有围墙。主要的集会活动有:“公(开宣)判大会”。一般一年一次,有时会有两次。在公判前几天,会先将犯罪分子游街示众,大卡车沿大街(绍兴解放路)开一圈。逢有死刑的,就押赴九里或“横宾岭”。有胆大者会事先赶过去等候,以观摩“执行”现场。

少时的我,并没有参加过这类公判大会,却多次到大教场观看或参加绍兴市运动会。最早的绍兴专区人民体育大会,于1951年5月在大教场举行。竞赛分普通组、初中组、女子组,表演分中学组、小学组、普通组、机关军警组。绍兴县、上虞、嵊县、新昌、诸暨和萧山参赛的运动员及工作人员共1050人。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拔河、负重接力,表演项目有体操、武术和技巧。不过,包括绍兴各县的专区运动大会在1976年前再未举行过,但绍兴市(包括绍兴县)中学生运动会却是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

对于学校和参加比赛的师生来说,运动会是一件盛事。记得我曾代表绍兴一初(不是现在这个,已撤销)和绍兴二中(今稽中),两度参加过中学生运动会的八百米比赛,但两次均名落孙山。

说到市运会,不禁想起一件趣事。一次市教工运动会后,参加完比赛的英语老师马竞,在我们课间休息时来到教室,向大家眉飞色舞地介绍大会盛况,并声称自己第一次代表一初参加了教工组的比赛。

“你参加什么项目?”学生们不大相信这位戴着眼镜的先生也会参赛。

“我参加了三千米长跑!”他笑着回答。

“啊!”学生们大为惊讶,“那你得了名次没有?”

“我得了第二名,银牌!”听了这个回答,大家不由得瞠目咂舌。

“不过参赛人数只有两个人,最后我是走到终点的。”

谜底终于揭开,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20世纪90年代初,大教场被拆除,改建成“银都花园”小区。

新市场

在三“场”中,新市场不仅是小字辈,而且“在世”时间不长。新市场的问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资交流大会有关。物资交流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集市贸易,参与交易的有本地和来自邻县以至于外省的商户,称得上商贾云集。交易的货品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具、家具、服装鞋袜等用品。当时的群众总是把一年所需的主要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的购置,寄希望于物资交流会,并形成风俗习惯,因此成交额也特别大。绍兴城乡物资交流会起于1949年10月,旨在稳定市场,活跃城乡商品交换,利用传统庙会形式、场地和会期,组织货源。1952年,政府采取扩大批零差价、取消对私商各种不必要的限制、让出部分市场以及组织物资交流等形式,沟通城乡渠道,促进市场繁荣。

新市场本来是东街开元寺路南的一片空地。在我的记忆中,一次物资交流大会后,一家家商铺并未拆除,而且加以改造,成为一间间平房,形成了类似现在小商品市场的格局。中间是五条石板路。小商铺以茶馆、炒货店和小吃为主,也销售各类日用百货,如衣物鞋袜、针头线脑等。

1950年的一个夜晚,位于花巷(现北后街)的觉民舞台起火,整个剧院化为灰烬,熊熊大火使我至今记忆犹新。觉民舞台的消失使众多戏迷无戏可看,于是,当新市场建成以后,在马路的终点建起了四所戏院。一所是复兴戏院,它的旁边有一个大光明戏院。复兴戏院多演越剧,有时也演绍剧,主要由筱昌顺、六龄童、七龄童等组成的同春绍剧团演出。大光明剧院主要由易风绍剧团演出。还有一个常演武林班(杭剧)的越华戏院,和一个主要由汪筱奎、十三龄童的新民绍剧团演出的民新戏院。

后来在新市场后面造起新的绍兴剧院,代替原先的复兴剧院,门面由朝北改朝南。有了这一座新型的剧院后,其他的剧院纷纷迁移。原先的民新戏院迁到大江桥,“文革”中改名东风剧院,以放电影为主,“文革”后改名孑民电影院。越华戏院迁到东双桥边,改名胜利剧院。但由于邻近出现了一家规模庞大的绍兴钢铁厂,厂内建有放映电影和演戏的大礼堂,抢去了大部分观众,胜利剧院最终因生意萧条而关闭,原址变成了东街菜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新市场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后来,在它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在的绍兴电信大楼。

作者:谢善骁 编辑:雷彦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